長干吳兒女,眉目艷星月。
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
李白《越女詞五首》,這里選了第一首。這首詩里的越女,住在長干,長干在江蘇江寧城南五里,所以又稱“吳兒女”。第三首指“耶溪采蓮女”,耶溪即若耶溪,在浙江紹興市南。因此,這個越女兼指吳女,因為吳為越滅,吳曾并入越的緣故,所吳女也可稱越女。這里稱“吳兒女”,兒女是青年男女,這里是偏義復詞,指女。“眉目艷星月”,這里用星月來比眉目,是兩種比喻的連用,用新月的如鉤來比眉的彎曲,是形象的比喻。用星月的光彩來比目的明亮而有光彩,是色彩的比喻。光是這樣的比喻還嫌不夠,用“艷星月”、說她的眉目的美艷勝過星月,這是夸張的寫法。這個夸張也是切合實際的,因為眉目可以傳情,所以有“眉語”“目語”“目成”的說法,這就艷于星月了。
詩人除了贊美吳女的眉目外,還贊美吳女的腳。“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屐本指木屐,后也指鞋。《晉書·五行志》:“初作屐者,婦人頭圓,男子頭方。……至太康初,婦人屐乃頭方,與男無別。”屐的頭不論是圓的或方的,都不是尖頭的。說明長干地方的吳女,是大腳,不纏足,所以穿方頭屐。又是赤腳,所以腳上的皮膚白如霜,不著鴉頭襪,即尖頭襪,因為是大腳。
這首詩的技巧,像前面指出的,用星月比眉目,既比形象又比光彩,這是“喻之多邊”,即同一比喻,可以比事物的幾個方面(見錢鐘書先生《管錐編》39頁)。在比喻中加上夸張手法。不僅這樣,作者還贊美“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可見當時已有穿尖頭襪的。再說《史記·貨殖列傳》里講到趙女“躡利屣”,已有穿尖頭鞋的。南齊東昏侯鑿金為蓮花貼地,令潘妃行其上,稱步步生蓮。后人或稱為即纏足的開始。但李白的贊賞是吳女的大赤腳,這里顯示詩人贊賞美麗而健康的吳女,是值得稱道的。
上一篇:姜宸英《惜花》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李白《勞勞亭》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