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玉樓春》
桃溪不作從容住,秋藕絕來無續處。①當時相候赤欄橋,今日獨尋黃葉路。② 煙中列岫青無數,雁背夕陽紅欲暮。③人如風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
【注釋】 ①桃溪:據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記載:東漢時劉晨、阮肇入天臺山采藥,于桃花溪上遇女仙,留居半年,歸鄉時人世已過七世。這里借喻與女子相戀。秋藕絕:喻指雙方歡情已絕,語本南朝齊·謝脁《在郡臥病呈沈尚書》詩:“夏李沈朱實,秋藕折輕絲。” ②赤欄橋:有紅色欄干的橋。黃葉路:指秋天落葉遍地的路。③列岫:山巒在原野上排列著;語本南朝齊·謝眺《郡內高齋閑望》詩:窗中列遠岫。”“雁背”句:化用唐·溫庭筠《春日野行》詩:“鴉背夕陽多。”
【譯文】 只為當初在她那仙境般的住所不能安心地呆下去,結果只落得我與她就象秋藕折斷,再也接不到一起。往日我們多次在赤欄橋上約會,可如今只剩我一人在鋪滿黃葉的路上尋覓。煙靄中,無數山峰并肩排列,滿地青色無邊無際;大雁遠飛的天邊,一輪紅日緩緩西墜,黃昏漸漸降臨大地。啊,人散了,猶如云朵被吹落江面毫無蹤跡;我的相思之情,卻象雨水打濕的飛絮,黏著地面不肯脫離。
【集評】 清·周濟:“只賦天臺事,態濃意遠。”(《宋四家詞選》)
清·陳廷焯:“美成詞,有似拙實工者。如《玉樓春》結句云:‘人如風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上言人不能留,下言情不能已。呆作兩譬,別饒姿態,卻不病其板,不病其纖,此中消息難言。”(《白雨齋詞話》卷一)
近代·陳洵:“上闋大意已足,下闋加以渲染,愈見精采。”(《海綃說詞》)
近代·俞陛云:“此調凡四首,以此首為最。上、下闋之后二句,寓情味于對偶句中,‘江云’、‘雨絮’,取譬尤雋。”(《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現代·俞平伯:“末句好在一‘膩’字。即全篇亦好在膩字上,唯過片兩句,大筆濡染耳。真是膩得可以。夫膩豈易言哉,柔厚之積也,非偶然也。柔厚之積,是情膩也,如秋藕絲,如春柳絮,如黏地絮,如雨余黏地之絮,是喻膩也。八句四韻,四對仗,通體七言,是調膩也;自九御而十遇而十一暮,是韻膩也;末句‘雨’、‘余’二字,雙聲疊韻(雨,上聲噳;余,平聲魚:為平仄韻),復同為撮口呼,與‘絮’字亦為疊韻,而‘絮’與‘地’相鄰(絮,去聲御;地,去聲至),‘地’與‘似’又為疊韻(似,上聲止,止至同部),其不足,如飲醇醪,如邀明媚(醇酒婦人來得湊巧),豐若有余,柔非無骨也。于是‘別饒姿態’之姿態也者,又隱躍而可會矣。”(《清真詞釋》)
【總案】 此首借劉阮天臺遇仙的神話,寫一段艷遇之后久久不絕的相思之情。題材是濫熟的老一套,但卻善用巧妙新奇的藝術方法表現之,故詞境給人以婉麗清新之感。全詞八句四韻,全是七字句,本來就容易給人以形式板滯的印象。作者偏偏又險中行險,竟四聯都用對仗。若非大手筆為之,必然寫得方方正正,毫無生氣。清真卻于整齊劃一中暗藏變化。上片二聯用流水對,形式為對偶,意思卻是遞進的。下片二聯,一聯寫景,一聯以比體言情,情景相襯,兩美畢具,神光離合,搖曳生姿。人巧極而天工生,韻味醇厚,挹之不盡。
上一篇:周密《玉京秋》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史達祖《玉胡蝶》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