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詩歌《悼楊銓①》原文與賞析
豈有豪情似舊時,
花開花落兩由之。
何期淚灑江南雨②,
又為斯民哭健兒③。
【注釋】
①魯迅日記1933年6月20日載:“雨。……午季市來,午后同往萬國殯儀館送楊杏佛殮。”《魯迅詩稿》手跡本詩題語云:“酉年六月二十日作。”酉年,即1933年。這首詩是送殮回家的當天寫成的。詩題為許廣平編入《集外集拾遺》時所加。
②何期: 哪想到,想不到。
③斯民: 這樣的人民。
【析】 1933年6月18日8時15分,楊銓被國民黨藍衣社特務暗殺于上海法租界。
人們不禁要問:一個國民黨黨員,為什么也遭此毒手?原來,這位留美學成歸國的中央研究院總干事,竟“伙同”宋慶齡、蔡元培等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并任總干事,積極參加反對蔣介石法西斯統治的斗爭,犯了 “愛國罪”。
魯迅被邀參加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并在上海分會中擔任執行委員。楊被殺后,反動派放出空氣,說接著要殺害的就有魯迅。魯迅自己也知道,他給增田涉的信說:“目前上海已開始流行中國式的白色恐怖。丁玲女士失蹤,楊銓氏被暗殺。據聞 ‘白名單’ 中,我也榮獲入選。”①但他對反動派的威脅置之度外,毅然前往殯儀館參加追悼楊銓的活動。回家后,他懷著深沉的悲痛與極度的憤懣,用剛勁內斂、樸拙謹嚴的字體,寫下這首詩給許廣平,次日又書贈日本友人。
“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乍一看來,似乎是說在這樣殘酷的壓迫下,我哪里還有往日的壯志豪情;春去秋來,風云變幻,都由它去吧!如果照字面這樣理解,那么,問題在于,對反動派的威脅毫不畏懼,參加楊銓的追悼會時“出門不帶鑰匙,以示堅決到底”②的魯迅,為什么回來后反而說出這種消極的話呢?
一個人到了悲憤至極的時候,每每用說反話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車爾尼雪夫斯基痛恨大俄羅斯人民缺乏革命性而寫道:“可憐的民族,奴隸的民族,上上下下都是奴隸。”列寧稱贊說:“我們認為這是真正熱愛祖國的話。”③聞一多詩《死水》把他旅美時朝思暮想的祖國比喻成“一溝絕望的死水”,說:“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爽性潑你的剩菜殘羹”,“不如讓給丑惡來開墾,看他造出個什么世界”。魯迅對犧牲于敵人屠刀下的左聯五烈士,懷有極其深厚的感情,但他寫的紀念文章卻題為《為了忘卻的記念》。難道我們能相信魯迅真要把他們“忘卻”么?當然不能。文章的開頭已告訴我們:“兩年以來,悲憤總時時來襲擊我的心。”這是“悲憤”至深的反語。
由此可見,所謂“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只是憤慨已極時的反語,表面雖然平靜,骨子里卻埋藏著對反動派的刻骨仇恨。只要我們看看同期魯迅先生的雜文,對這一點的理解就更加清楚了。
他說:“近來中國式的法西斯開始流行了。朋友中已有一人失蹤,一個遭暗殺。此外,可能還有很多人要被暗殺。但不管怎么說,我還活著,只要我還活著,就要拿起筆,去回敬他們的手槍。”④“聽說青島也是好地方,但……我連遙望一下的眼福也沒有過。‘道’ 先生有道,代我設想的恐怖(按:指逃往青島),其實是不確的。否則,一群流氓,幾枝手槍真可以治國平天下了。”⑤
“何期淚灑江南雨,又為斯民哭健兒。”感情突然迸出,失聲慟哭,驚動天地。“何期”沒想到。這兩句用反詰的語調,表示敵人比想象中的還要兇殘。送殮那天,適逢下雨。“淚灑江南雨”,既是寫實,又寓天公為之慟哭,自己的悲痛更可想而知。一語多關,氣氛悲壯。“又”字用得特別有力,說明自己許多次為祖國為人民痛失斗士,這一次不過是又一次而已。楊銓是魯迅的戰友,但他的哀悼不僅是對于友人的悼念,更主要的是為國家,為人民而哭,這就大大地提高了這首詩的思想境界,顯示出作者深沉的祖國愛和人民愛。
這首詩是魯迅感情悲(對戰士)憤(對敵人)到了極點的時候涌出來的,而不是苦思冥想地“做”出來的;所以內容渾厚深沉,語言樸質平易,不用典,不拗口,極其自然。全詩從含蓄到奔放所構成的雄健風格,是詩人悲憤的感情自然流瀉的結果,決不是為了波瀾起伏,來它一個欲揚先抑。這是挽歌,也是戰歌,因為它“永遠在顯示敵人的卑劣的兇暴和啟示我們的不斷斗爭”⑥。
上一篇:魯迅詩歌《悼丁君》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魯迅詩歌《我的失戀——擬古的新打油詩》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