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運·念奴嬌》原文賞析
登旸臺山絕頂望明陵
登臨縱目,對川原繡錯,如接襟袖。指點十三陵樹影,天壽低迷如阜。一霎滄桑,四山風雨,王氣銷沉久。濤生金粟,老松疑作龍吼。
惟有沙草微茫,白狼終古,滾滾邊墻走。野老也知人世換,尚說山靈呵守。平楚蒼涼,亂云合沓,欲酹無多酒。出山回望,夕陽猶戀高岫。
旸臺山,在北京西北郊,山麓有著名的大覺寺,是北京春游勝地。黃濬《花隨人圣庵摭憶》云: “國中花時討春最勝之地,以余所知所見,以舊都旸臺山之杏花為最。連塍漫谷,三四十萬株,亙可二十余里。李拔可謂日本熱海櫻花以外,此為第二,非夸詞也”。因此,黃濬有詩云: “青山如浪繡成堆”; 又云: “瑤臺真傾城,繡谷更旁侍。” 光緒十九年(1893)王鵬遠游旸臺,想因繡谷勝景而至,但他不寫花,不寫寺,卻由明陵生發出蒼茫的歷史興亡之感。“登臨縱目,對川原繡錯,如接襟袖。”旸谷山上,一眼望去,春色五彩繽紛,均在目下,故云“如接襟袖”。川原景色,一筆帶過,隨即專寫明陵。“指點十三陵樹影,天壽低迷如阜。”明代自成祖永樂長陵,至懷宗崇禎思陵,十三個皇帝的陵墓散建于今北京市昌平縣北天壽山上。登上旸臺山,遙看明十三陵,影影綽綽,不甚分明,故云指點“樹影”,“低迷”如阜。指點,既有指出、點出之意,又含評點、數說之意。李白《相逢行》: “金鞭遙指點,玉勒近遲回。”白居易《東南行一百韻》:“時遭人指點,數被鬼揶揄。”如阜,象小土丘。既寫實感,亦含輕蔑之意。“一霎滄桑,四山風雨,王氣消沉久。”明代自成祖(永樂) 遷都北京至思宗(崇禎)吊死煤山,先后歷時二百余年,達兩個世紀之久,這里說“一霎滄桑”,極言其變化之迅疾,令人驚心動魄。王氣,天子之氣,亦指王朝的氣運、氣數。古代有“望氣”之術,認為某地有天子出,當可先見王氣。庾信《哀江南賦序》云:“江淮無涯岸之阻,亭壁無藩籬之固。頭會箕斂者,合從締交;鋤耰棘矜者,因利乘便。將非江表王氣,終于三百年乎?”大明王朝自建國至滅亡,不足三百年,亡于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即“鋤耰棘矜者”之手。大清王朝自建國至作者登臨之時,亦已二百四十余年。一八四○年,發生了鴉片戰爭,接著又發生了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鋤耰棘矜者”揭竿而起:云集響應,又一次歷史的暴風雨已經襲來,“將非江表王氣,終于三百年乎?”因此,詞中寫明代“王氣銷沉”,實乃寫清朝氣數將盡。“濤生金粟,老松疑作龍吼。”金粟,山名,在陜西蒲城縣東北,因山有碎石如金粟得名。《舊唐書·明皇紀》載,唐玄宗親拜五陵,至橋陵,見金粟山岡有龍盤虎踞之勢,遂選定為陵墓之地。后玄宗泰陵即建于此。此指明陵。永樂年間,明成祖選定天壽山為身后陵墓之地,亦因此處為“吉壤”,有好風水,可做“萬年壽城”,他何嘗不想憑借山河之勢承傳萬年不朽之業?結果如何呢? “一霎滄桑”,王氣黯然。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轉折點。大明王朝的覆滅,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轉折點。此處以唐玄宗泰陵所在之金粟山喻明陵所在之天壽山,聯系晚清當時現實,頗可發人深思。“濤生金粟,老松疑作龍吼。”那遍嶺的松濤陣陣,如蛟龍吼嘯,也正在盡情宣泄作者胸中的如山豪氣、起伏心潮!
下片,進一步抒發歷史感慨。“惟有沙草微茫,白狼終古,滾滾邊墻走。”表現了一種深沉的悲涼之感。沙草、白狼,邊墻,指十三陵附近各地。十三陵南有沙河、沙河鎮; 東北有沙峪; 西有沙城(今懷來); 北有白河、白河堡,西有狼山; 萬里長城(邊墻)由西南向東北蜿蜒而過。詞人巧妙地運用了這些地名,組成一幅形象生動而又富有歷史感的圖畫。以“沙草微茫”,表現了惆悵的歷史失落感;以“白狼終古”,反襯了人世滄桑變異之速; 以“滾滾邊墻走”,表現了令人憂煩驚怪的時局不寧之感。這些藝術形象,都並非單純地指點地名、描寫景物。讀者細加吟味,當不難體會詞中那種帶有特殊時代色彩的感情。沙草微茫,乃云“王風委蔓草”。王陵沒于蒿萊,不禁有黍離之悲,見蒿萊而生憂世之感。白狼,以白河、狼山巧妙組詞。白色的狼,古以為祥瑞。《瑞應圖》云: “白狼,王者仁德明哲則見。”今白狼終古,而王者仁德明哲何在?這種歷史的諷刺、思之令人心酸。萬里長城(邊墻)本為千古不動之龐然大物,今忽感其滾滾而走(跑) ,活生生地寫出了作者心中的惶恐驚憂之感,如繪如見。這些地方都表現了作者高超的藝術技巧。“野老也知人世換,尚說山靈呵守。”野老,鄉野老人。山靈,山神。連鄉野老人都知道人間情勢早已變換了,還妄談什么有山神呵護守陵呢?此寫明陵,實指大清江山。話語中充滿了譏諷意味,讀者不難感到詞人面上的苦笑。“平楚蒼涼,亂云合沓,欲酹無多酒。”寫景物,寓時局,作者的一把辛酸淚滲透其間。“出山回望,夕陽猶戀高岫。”字面誠為寫實,但也深深地寓藏著時代感。早在十九世紀初期,龔自珍等人就一再地抒發了“秋氣”、“夕陽”之感: “四海變秋氣,一室難為春。” “秋氣不驚堂內燕,夕陽還戀路旁鴉。”王鵬運這首寫于十九世紀末葉的《念奴嬌》,與龔自珍遙相呼應,表現了當時一批有識之士深沉的憂患意識。次年(1894),即發生了給中國帶來嚴重災難的中日甲午戰爭。清帝國的“日薄西山”,已成不可逆轉之勢了。
上一篇:《袁易·念奴嬌》原文賞析
下一篇:《陳子龍·念奴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