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山石》唐詩賞析,《山石》原文與注釋
韓 愈
山石犖確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①
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②
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③
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饑。④
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⑤
天明獨去無道路,出入高下窮煙霏。⑥
山紅澗碧紛爛漫,時見松櫪皆十圍。⑦
當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風聲衣。⑧
人生如此自可樂, 豈必局束為人鞿?⑨
嗟哉吾黨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歸!⑩
【注釋】 ①犖確:險峻不平的樣子。 ②升堂:指進入寺中廳堂。 ③佛畫:佛像繪畫。④疏糲:指飲食簡單粗劣。疏,同 “蔬”,指菜蔬。糲,即糙米。⑤扉:指柴門。⑥窮煙霏:盡在流云輕霧中行走。窮,盡。⑦櫪:同 “櫟”,落葉喬木。⑧當流:面對溪流。⑨鞿 (ji):馬韁繩。此處作動詞, 有控制的意思。 ⑩吾黨:我輩。
【鑒賞】 這是詩人在德宗貞元十七年 (801) 農歷七月二十二日,從徐州到洛陽,途中留宿洛陽北面的惠林寺,而作的一首記游山寺的詩。通過對“黃昏到寺”、“夜深靜臥” 到“天明獨去” 的所見、所聞、所感的描述,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自由寧靜生活的向往,抒發了對仕途坎坷的憤懣與不平。
第一層 (1—8句) 寫入寺至就寢之前的所見、所聞和所感。首句描述了到寺之前的行程是險峻的山石、狹窄的山路。只有在黃昏時才出現的 “蝙蝠飛”點明了到寺的時間。“升堂” 是急于讓寺僧安排食宿,“坐階” 表明主人公是來游覽的且游興很濃。新雨后的 “芭蕉葉大梔子肥” 也確實惹人觀賞,這里的“大” 和“肥” 準確地突出了客觀事物的特征,增強了形象性,使人情不自禁地要喜愛它。熱情的僧人還夸耀寺里的 “古佛壁畫好”,并拿來火把,引客人觀看。這時,飯菜已擺好,床已鋪好,主人公才感覺自己一天行路的疲勞和饑餓。這惠林寺不但景色美,而且人也熱情。
第二層 (9—10句) 寫主人公夜宿并陶醉于寺中的清幽。靜臥細聽百蟲各獻特技而合奏的夜鳴曲,主人公自然憂慮俱消,心境格外清凈。不覺 “夜深”而百蟲之聲始“絕”,下弦月已爬出山嶺,照進窗扉,應該快天明了。這說明主人公徹夜未眠,真正被陶醉了。
第三層 (11—16句) 寫離寺早行,一路的詩情畫意。主人公 “天明” 出發,眼前一片“煙霏” 世界,不管是山的高處還是低處,全被濃霧包裹著。煙霏既盡,朝陽升空,“山紅澗碧紛爛漫” 的奇景頓時映入眼簾。穿行于松櫟樹叢中,清風拂袖,泉水淙淙,清淺的澗水十分可愛,赤腳涉山澗,讓清清的澗水自足背上流淌,山風吹拂著衣裳。主人公早已融進了自然之中,深深地被自然所陶醉。
第四層 (17—20句) 總結全文。“人生如此”,概括這次游覽惠林寺的全部經歷, 用 “自可樂” 加以肯定, 表達自己的收獲, 用 “為人鞿” 反襯, 表達對自然美、人情美的熱愛和無限向往。
本文是一篇詩體山水游記,卻為傳統記游詩開拓了新領域。它汲取山水游記的特點,依照行程的順序逐層敘寫,一句一個樣,如展畫卷。善于捕捉不同景物在特定時間、特定天氣所呈現的不同光感、不同濕度及不同色彩,早景新奇又多變,光用“紅”、“碧”、“紛爛漫” 加以渲染,表現得鮮艷奪目。
上一篇:《張旭·山中留客》唐詩賞析,《山中留客》原文與注釋
下一篇:《李白·峨眉山月歌》唐詩賞析,《峨眉山月歌》原文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