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悟空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東升西墜為誰功?
金也空,銀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
權也空,名也空,轉眼荒郊土一封!
讀明代僧悟空的這首《萬空歌》,令人即刻聯想起清代曹雪芹《紅樓夢》中那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和甄士隱的《好了歌解注》。倘將它們原封不動的抄錄于后,就是對這首《萬空歌》的最好詮釋了。《好了歌》云:“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題名《好了歌》,是因為“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即只有斷絕凡念,才能修成神仙。甄士隱據此所作的《解注》,則更為形象具體:“陋室空空,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說什么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訓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強梁。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佛教把現實人生當成暫時寄居的他鄉,把超脫塵世的虛幻世界當作人生本源的故鄉,故而說那些為功名利祿、姣妻美妾、兒女后事奔忙而忘掉人生本源的人是錯將他鄉作故鄉。這是典型的唯心主義哲學,徹頭徹尾的消極人生觀的反映。它對人精神的麻痹和意志的消蝕作用,是不可輕視的。萬物皆空,努力何用?人生渺渺,轉眼即逝,則不是期盼來世,篤信佛理,就是及時行樂,墜入道教的窠臼。
若剔除詩中這些封建性的糟粕,虛妄的佛理道義,則作者關于“金”、“銀”、“權”、“名”皆空的認識,也并非全無道理,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作者對于追名逐利,貪金圖銀的無妄之舉的譏刺和鞭韃,即在今天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頗能啟人心智。問題在于,由此引出的結論,卻與我們全然不同。誠然,比之于宇宙日月,人生何其渺渺,但它不應是無為消沉的借口,恰恰是有為振作的動因。唯其歲月匆匆,故不能虛度年華,正因時光易逝,更因珍惜光陰,執著于現在,腳踏實地地干一番事業,切切實實地為他人謀利益,不計較名譽地位,不貪圖金銀財帛,讓每一分鐘的生命,都活得充實,富有光彩,這才不枉到世上來走一遭,這才是無悔無愧的人生。這個問題,對老年人尤顯得重要。青壯年者因其人生旅途還長,是不大考慮這類玄妙的問題的。老者已走到自己生命的最后階段,諸如如何看待生與死,怎樣才算勘破了人生的真諦這類問題,就必然縈繞心頭,揮斥不去。對自己的過去,欣慰也罷,追悔也罷,倘能在人生的最后關頭,拼卻余生造福社會,就算是為自己的一生打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據此,這首詩從其反面也是頗能給我們以某些教益的。
上一篇:《《史記》引諺·[漢]司馬遷》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三贈劉員外·[唐]柳宗元》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