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寶塔歌
1944年春
延安有寶塔,巍巍高山上。
高聳入云端,塔尖指方向。
紅日照白雪,萬眾齊仰望。
塔尖喻領導,備具莊嚴相。
猶如豎戰旗,敵軍膽氣喪。
又如過險灘,舵手平風浪。
又如指南針,航海必依傍。
再視塔尖下,千萬磚塊放。
層層從地起,累累逾百仗。
大小不同等,愈下愈穩當。
塔腳寬且厚,塔腰亦粗壯。
方知塔尖高,群磚任鼎杠。
塔尖無塔腳,實在難想象,
塔腳無塔尖,塔亦不成狀。
延安勞模會,其理正一樣:
君不見勞動經驗有萬科,模范創造應謳歌。
條條經驗個人得,系統推行領導多。
吾黨軍政善料理,而今生產執斧柯。
新人新物新政策,抗建由我不由它。
注釋:
延安寶塔——位于延安城南南川河對岸的嘉嶺山上。建于唐朝,明朝時又重修塔身,清朝時又多次修葺,八角九級,高44米。由于嘉嶺山海拔1076.3米,因此,寶塔顯得異常高遠。
巍巍——高大貌。《論語·泰伯》:“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高聳——高起,聳立。
仰望——抬頭,臉向上朝遠處望。
莊嚴相——莊重嚴肅的面容。
險灘——河道中水淺、流急、多沙石的危險地方。
依傍——依靠,傍著。傍:靠,臨近。
累累——重疊貌、連貫貌。
愈——更加。
勞模會——1943年11月在延安召開的陜甘寧邊區勞動英雄大會。
斧柯——斧子的柄。詩中比喻領導權。
抗建——一邊抗敵,一邊建設。
賞析:
這首詩歌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為詩人用賦比興的手法,對延安寶塔的贊頌;另一部分為詩人借景抒懷,對延安開展大生產運動中涌現出來的各類英模進行了歌頌。
第一部分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從“延安有寶塔”至“萬眾齊仰望”。嘉嶺山上,巍巍寶塔直聳云端,山上的白雪因氣溫低而沒有融化,在陽光的照射下晶瑩剔透,非常漂亮;高高的塔尖直擎籃天,讓視野顯得更加深遠;八角九級的塔身因陽光照射而熠熠閃光。這是一幅多么壯美的畫圖啊!詩人感慨萬千,心中頓起波瀾。詩人在第二層,即從“塔尖喻領導”至“航海必依傍”,突轉筆鋒,用比擬、鋪排的手法,謳歌了我軍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不僅成功地戰勝了敵人的封鎖和日寇的“大掃蕩”,而且大家一面抗敵,一面又能生產自救。詩人用“塔尖”寓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又用兩個“又如”排比句,提升領導的關鍵作用;詩人用“舵手”喻毛澤東,用“指南針”喻中國共產黨人制定的一系列正確的政策,用哲學的觀點,闡述了“舵手”與“平風浪”的辯證關系,“航海”與“指南針”的辯證關系,讓人們明白,有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我們就不會在驚濤駭浪中迷失方向,就能克服一切困難到達勝利的彼岸。第三層,即從“再視塔尖下”至“塔亦不成狀”,詩人的筆觸由對領導人的肯定轉到對人民的贊頌。詩人的視角由上至下,思緒卻由下至上。詩人用濃墨重彩,書寫“塔基”的重要作用:“再視塔尖下,千萬磚塊放。層層從地起,累累逾百仗。大小不同等,愈下愈穩當。”這六句詩,暗喻人民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他們才是世界的締造者。詩人沒有就此打住思路,而是進一步道出了“塔腳”與“塔腰”的關系:“塔腳寬且厚,塔腰亦粗壯。”此句寓指人民群眾的力量愈強大,我們抗敵的中堅力量就更加強大。詩人接著又寫了“塔尖”與“塔腳”的關系:“方知塔尖高,群磚任鼎杠。塔尖無塔腳,實在難想象。塔腳無塔尖,塔亦不成狀。”陳毅同志不愧為一個革命的詩人,將領導與同志、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描述得十分透徹,讓人受益匪淺。詩人用“方知”發問,告知人們,塔尖的高,原因是“群磚任鼎杠”啊!有“尖”而無“腳”,塔尖就成了空中樓閣、水中浮萍;詩人又用“塔腳無塔尖”來闡述兩者之間的關系,如果沒有“塔尖”,那寶塔還像座塔嗎?“塔亦不成狀”喲。詩人用塔腳與塔腰的關系、塔腳與塔尖的關系作比,將我黨、我軍制定的一系列方針政策闡述得十分清楚和明晰;也寓指我黨、我軍從開始就注重軍民關系、黨群關系、領導干部和普通百姓之間的關系,這是我們取得偉大勝利的法寶。
詩的第二部分,從“延安勞模會”至“抗建由我不由它”,詩人直接起興,對1943年11月在延安召開的陜甘寧邊區勞動英雄大會,即“勞模會”縱情謳歌。當時,國民黨反動派停止向八路軍、新四軍供給,斷絕向延安地區運送布匹、食鹽、糧食、衣服等物資;在廣大軍民沒有飯吃、沒有衣穿、沒有藥治病,每天只能吃野菜、喝南瓜湯的艱難日子里,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軍民開展生產自救,涌現出以八路軍三五九旅為代表的一批先進典型,他們用雙手和智慧、用勤勞和汗水迎來了大豐收,他們的事跡值得謳歌。詩的結尾兩句“新人新物新政策,抗建由我不由它。”是對全詩的總結,也是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有力回擊。經過幾年來的生產自救,廣大軍民已經總結出一套完整的生產經驗和政策,“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主動權已經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了,當然是“抗建由我不由它”了!詩人的壯志豪情發揮到了極致。
這首詩最大的藝術特點,有三點。一是用五言、七言、十言等雜句,自由馳騁,讓情感奔涌在詩行之中;二是狀物抒懷,借物明理,借延安寶塔這個楔子,對延安地區開展生產自救時涌現的各類英模進行了歌頌;三是在表現手法上,詩人運用了賦比興,如“塔尖”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層,“塔腳”喻人民群眾等,十分貼切和形象。詩人在敘述鋪排中用賦,其間穿插比興,用辯證的觀點闡述塔尖與塔腳的關系,顯得清晰明了,最后是直接起興,縱情謳歌了延安的勞模會。
上一篇:陳毅《寄內》詩詞賞析
下一篇:陳毅《開國小言》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