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翥十首·望海潮》原文賞析
丁己清明日,登定海縣招寶山望海
扶桑何許,蓬萊何處?滄海一望漫漫。精衛解填,黿鼉可駕,凌波直度三韓。云氣有無間,只是天是水,無地無山。赑屃鰲掀,颶風俄起晝生寒。
從今不數鯢桓,羨秦人采藥,龍伯垂竿。槎信未來,珠光暗徙,群仙約我驂鸞。長嘯壯懷寬,且振衣絕頂,釃酒長瀾。揮手相招,片帆飛趁暮潮還。
這首詞作于元仁宗延祐四年(1317)清明日。此時詞人年三十,在杭州從當時名人仇遠先生學詩。小序所云“定海縣招寶山”,在今浙江省定海縣東北八里,為歷來觀潮勝地,被人們稱為天地一奇觀。這首正是招寶山上觀海潮之作。
“扶桑何許,蓬萊何處?滄海一望漫漫。”詞一開始就反問,使得景帶上了濃郁的感情色彩。扶桑,傳說東方有扶桑之木,其高萬仞,日出其下。蓬萊,傳說東海中的五座神山之一,山上有長生不老藥。扶桑、蓬萊句與滄海句為倒裝,是說:云海茫茫一片,哪里能望到什么扶桑、蓬萊呢?這一起三句,虛實結合,初步寫出了大海四望浩渺、橫無際涯的壯觀景致。
“精衛”三句,精衛,傳說中的鳥名。古代神話說炎帝的少女名叫女娃,在東海溺死后化為精衛鳥。它不停地從西山銜木石,欲填沒東海。黿鼉,黿,大鰲;鼉,鼉龍,鱷魚一類。傳說周穆王大起九師,東至于九江,叱黿鼉以為橋梁,遂伐越。這里以靈秀之虛筆,寫出眼前實景,渲染了大海的寬廣。
“云氣”三句,具體寫海云的迷漫、縹渺,使得觀者不識天地。這里詞人從海云作筆,寫海的雄渾以及天地不分的奇景。
“赑屃”二句,寫海浪。赑屃,傳說中的龜,俗傳龍生九子,一日赑屃,形似龜,好負重。《列子·湯問》載東海中五座大山,上居仙人,又有仙藥,因五山險波漂動,恐遭流失,天帝令禹強使十五只巨鰲舉首戴之。故左思《吳都賦》云“巨鰲赑屃,首冠靈山”。海中靈山,大鰲能以首戴之,可見其猛壯有力。這里寫突然間巨鰲翻身鼓浪,瞬間暴風四起,濤聲成雷,白波涌起如山。此句雖不直接寫浪,但神鰲掀浪,更為海潮增雄。奇險壯麗如此,怎不令人驚畏?故詞云“晝生寒”。“寒”字下得妙,一字領出了海潮的驚心動魄。
上片重在寫景。詞人借精衛銜木、黿鼉架梁、巨龜掀浪等神話故事寫海潮,不僅呈現出海潮的壯觀,又使得茫茫東海籠罩了瑰麗的神話色彩,發人遐想。
下片重在抒情,仍從神話傳說寫起。“從今”三句,直抒己見。鯢,鯨魚也,其雌曰鯢,大者亦長千里,眼為明月珠。秦人采藥是說秦始皇時,派方士徐福帶千百童男女往仙山求仙采藥之事。龍伯是古代神話中巨人國的人。巨人之國即龍伯之國,其人長數十丈,舉足不盈數步而及于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鰲。這三句,說如今鯢桓算不了什么,只羨慕秦人仙山采藥,龍伯釣其靈鰲。其意當與李白《悲清秋賦》“臨窮溟以有羨,思釣鰲于滄洲。無修竿以一舉,撫洪波而憎憂。歸去來兮,人間不可以托些,吾將采藥于蓬丘”同,淡淡寄托了自已羨仙的情懷。
“槎信”三句,暗用“海客游仙”的典故。《博物志》卷十載古代傳說,天河與海通連,有海濱居民,見年年八月有浮槎來去,不失期,海客便多備糧,乘槎而去,久之到了天河,并見到了“牽牛”。二句寫都說海通天河,乘槎可游仙,至今卻不見浮槎,唯見大好時光流逝。這兩句,好象另有寄托,但詞人又埋得很深。“群仙約我驂鸞”,寫突然群仙下降,約我乘鸞同去。這是一個轉折,詞人精神為之一振,心胸為之開闊,感情出現了波峰。
“長嘯”三句,一連寫了三個動作,“長嘯”、“振衣”、“釃酒”;寫出了詞人長嘯一聲,振衣登頂,斟酒舉尊,面對大海而暢飲的豪放、瀟灑的舉止,并能使人體會到作者兀立于招寶山之巔,對景抒情的非凡氣概。詞句充滿了仙氣道骨,游仙歸隱、擺脫人世紛爭的情懷,也更加清楚。
最后“揮手”二句,勾勒了一幅優美的意境。揮手相招,一葉扁舟,在暮色的晚霞里,趁著起伏不定的藍色波浪飛快而去,真似游仙而去呀!一“揮”字,瀟灑、超曠之態畢出。
下片,詞人情溢于海,寫東海上的種種傳說,暗示高蹈遺世的情懷,并塑造了性格豪放的自我形象,這個形象正與上片所寫的自然景物契合,使得詞情景相應。
詞人以雄偉的氣派盡情潑墨,為我們描述海潮的壯麗,并對天下這一大奇觀給以熱情的贊美。在手法上,詞人對眼前景是寫生,但不是照像,復制海潮面貌,而是追求神似,詞人抓住海潮寬闊浪高的特點,運用一個個神話傳說集中渲染,使詞充滿奇異的色彩。讀后,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白雨齋詞話》卷三評張翥詞:“樹骨甚高,寓意亦遠。元詞之不亡者,賴有仲舉耳。”并稱之為“一代正聲”。就此詞來看,確非溢美之詞。
上一篇:《查慎行·望江南》原文賞析
下一篇:《張景祁·望海潮》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