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齊安郡中偶題二首》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秋聲無不攪離心,夢澤蒹葭楚雨深。
自滴階前大梧葉,干君何事動哀吟。
齊安郡,即黃州。隋代政治區劃分全國為若干郡,唐高祖武德元年改郡為州,玄宗天寶元年又改州為郡,肅宗時又改郡為州,故唐代每州都還有一個郡名,黃州的郡名是齊安郡。此詩是杜牧在齊安郡時所寫,因而得名。
“兩竿落日溪橋上”,兩竿,指兩根竹竿的高度。紅日已慢慢下沉,但還有兩根竹竿那么高,說明是下午夕陽西下時間,斜陽柔和的余暉灑在小溪橋上。這是對地點的交待。“半縷輕煙柳影中”,詩人以極細微的洞察力,觀察流淌的溪水兩岸的柳林,忽隱忽現地呈現了細細的“輕煙”。這輕煙正是夕陽的光照尚未完全消失時,映出的溪水面上慢慢升起的霧氣。在這一聯的出句對句之間文字對仗工整。“兩竿”對“半縷”,“落日”對“輕煙”。“溪橋上”與“柳影中”也是相襯映的。“溪橋上”是指地點而言,而“柳影中”是對景物的描寫,搖曳的柳枝在徐徐上升的薄霧輕煙映襯下,倩影婆娑,分外嬌柔。頭兩句為人們描繪出一幅清幽、沉郁的畫面。到底是夕陽西下、黃昏將至的下午,因而色彩已漸顯暗淡,多少有些壓抑和惆悵的情懷,為下句的抒情作了鋪墊。
“多少綠荷相倚恨”,有那么眾多的綠色的荷葉,互相擁簇,依偎在一起。“相倚”并非天生如此,而是由于外力作用的結果,這外力,自然是下句的“西風”。恨,憾也。一個“恨”字帶來深沉的感嘆,沒有這令人恨憾的西風多好啊! “一時回首背西風”,指綠荷轉過頭來背向西風。“相倚”與“回首”也是一種參差相錯的對仗。詩人把綠荷寫活了,在西風的吹拂下,綠荷相互擁扶,好像人們在暴風刮來時拚全力以背來遮擋一樣。
縱觀全詩似是寫景,但實為言情,詩人感嘆時光不再,花殘葉留,美人暮遲,壯志未酬,宏大的理想未能實現,深感人生的坎坷、官場的排擠,哀愁悲苦油然而生,情景交融,意境天成。
第二首開句“秋聲無不攪離心”,秋聲,指秋天的風聲和蟲鳴。秋天,大自然的音響給人一種悲傷之感,因為大自然的勃勃生機已被一派肅殺、枯零的景象代替,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攪”字,指攪動、勾起、翻動之意。“離心”是離愁別緒,在秋涼天氣中最易引發人們的這樣離別的感情。“夢澤蒹葭楚雨深”,夢澤,即云夢澤,在今湖北宜都、江陵以東,漢陽以西,是一個方圓數百里的大澤。地處春秋時的楚國境內。故下面有“楚雨”之說。“蒹葭”,指蘆葦。全句指長滿蘆葦野草的云夢澤又逢連綿的秋雨,憑空積水更深。“秋聲”已自凄厲,又逢“楚雨”綿綿,等于雪上加霜,“離心”又面對荒蕪的曠野之景,更添悲涼的感受。詩人善于渲染秋日景色,并與內心的愁苦心境相協調。
“自滴階前大梧葉”,“滴”在此是指敲打。雨水敲打著階前碩大的梧桐葉,這又進一步加強擴大了秋聲的音響效果。如果說“夢澤”、“楚雨”是外景與遠景的話,而“自滴”、“梧葉”則是近景,眼前之景。“干君何事動哀吟”,干,關也。“干君何事”是關你什么事,帶有質問之義。與你有何相干,為什么動起悲哀的吟誦之情呢?
此詩前三句是寫景,最后一句是抒情。最后一句的出現,似乎將作者推到一個旁觀者的地位,實則不然!因為該句是作者自問自答的。目的在于深化詩意,引而不發,令人產生懸念,起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作用。
上一篇:王維《鹿柴》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下一篇:杜牧《齊安郡臺池絕句》精選經典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