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螺山
位于馬鞍山市西南7公里,采石鎮西南,原名牛渚山、采石山。海拔131米,周約15華里。西臨長江,南北臨鎖溪河(古名牛渚河)。因滿山松翠欲滴,形似蝸牛,臥于江畔,宛如“翠螺出大江”,故稱翠螺山。與荷包山、寶積山、西山、望夫門、馬鞍山等山巒,一脈相連。其中尤以翠螺山蔥蔥郁郁,風光瑰麗,奇秀可愛。據說明朝工部右侍郎周忱巡視江南時,酷愛此處山水,命人遍植樹木,以隱巉巖。建國后,擴大了植樹造林面積,栽培了許多不同品種的名貴樹木和奇花異草。翠螺山山姿奇秀,各處景色迥異。西邊突兀江流的崖壁為著名的采石磯,東北臨江低洼處叫西大洼,東邊山脊稱蝸牛尾。南面山麓,林木郁茂,亭閣隱幽,名勝古跡皆集于此。有太白樓、聯璧臺、三元洞等,名種景點,錯落有致,相得益彰,諧和成趣。翠螺山頂,昔有三臺閣,今存遺址。登臨山巔,放眼四方,頓覺江天遼闊,心胸開朗。只見長江似練,綠洲如毯,田疇無垠。古城當涂、和縣歷歷在目;馬鞍山市九峰競秀,湖泊如鏡,數十里鋼城一覽無遺。
〔古詩文賞析〕 牛 渚 磯 唐·李白
絕壁臨巨川,連峰勢相向。
亂石流濮問,回波自成浪。
但驚群木秀,莫測精靈狀。
更聽猿夜啼,憂心醉江上。
據《江南通志》記載,牛渚山,在太平府城西北三十五里,山下有磯,曰牛渚磯,與采石磯相屬,亦名燃犀浦,相傳晉溫嶠燃犀照水族于此。又據清人王琦《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二《夜泊牛渚懷古》下注,牛渚山北謂之采石。這與南宋陸游《入蜀記》的說法:“采石,一名牛渚”有不一致的地方,當以《江南通志》及王琦注為據。李白詩中的牛渚磯便是緊扣這一特定地理位置而言的,用典也未超出“燃犀浦”傳說的范圍。
詩的開頭便從大處落墨,從整體上寫牛渚磯的山川形勢;斧削般的崖壁直逼浩蕩的大江,與牛渚山峰遙相呼應。這是自江面向上仰觀之景。接著,詩人把鏡頭拉回眼前,以特寫鏡頭寫水面景象,突出水流與亂石的關系。水波因亂石而回旋,自成波浪。詩人凝神而望。若有所思,但驚江岸萬木爭榮競秀,卻無法猜度當水怪的模樣,是悵惘還是緬懷,是失意還是希望,也許只有從詩人對東晉名將溫嶠的追懷中,從詩人現實的憂心中去估計了。這江山勝跡,因溫嶠而成名,前人的豐功偉績,與江山并存,而今詩人空臨形勝之地,卻無法與前人比肩繼踵,壯志難酬,只有徘徊江面扁舟之上,直至夜間聽猿啼斷腸,借酒澆愁。沉醉山水之間,如此而已。后四句以抒情為主,寫出詩人顛沛流離的憂愁情懷,真切地表達出詩人由景及情、觸景生情的內心活動過程。
唐代詩人賈島有《牛渚》詩云:“巨川匯牛渚,下有淵靈宅。絕壁俯層巖,回波自撞擊。不 見燃犀人,空憶騎鯨客。泊舟陟危亭,蛾眉望中碧。”此詩有較多模仿李白詩的痕跡,卻不及李白詩的含蓄空靈。李白詩的可貴之處,還在于景情的有機融合,既能淋漓盡致地表現景物的特點,又能結合傳說寫出自然景物的社會內涵,并能把胸中憂憤以曲折的方式表達出來,給人以多重藝術享受。李白詩,渾融完整,一氣呵成,而賈島詩的尾聯則有蛇足之嫌。
(周家群)
〔民間文學〕 翠螺山又叫牛渚山 ,說起牛渚山,還有個美麗的民間傳說。
在三元洞西南面的懸崖之下,有一個天然洞穴。洞口銜接江水,終日吞波吐浪,聲似絲竹。一日,有一名叫趙成的壯年漢子,在江中打魚。從太陽升起到太陽偏西,只打到一些小魚,趙成非常懊惱,正欲收網回村,忽然,他看見洞口好象有條大魚向洞內游去。趙成喜出望外,就鉆進洞內準備捉魚。他摸爬了一 陣,突然發現洞內有一條金光閃閃的小牛犢正在酣睡,他嚇得魂不附體,慌忙爬出洞來。
趙成一口氣跑回村子,把這些一五一十地說給鄰居們聽。這消息一下子就傳到了財主劉萬財那里。劉萬財雖然家藏萬貫,良田千畝,但他一心一意還想發更大的財。他聽說翠螺山崖石下有金牛,就想占為已有。
當天夜間,劉萬財帶著兩名長工,打著火把,帶著繩子,乘船來到洞口。這洞深不可測,陰森可怖。劉萬財逼著長工往前摸。摸著摸著,眼前突然一亮,一頭金光閃閃的牛犢正睡在一個臺墩上。這下,可樂壞了劉萬財,他不顧一切地往前沖。不料,雙腳被一塊石頭絆了跤,“轟隆” 一聲,重重地摔在地上。這一聲響,卻驚醒了熟睡的金牛,它睜開了兩個銅鑼般的大眼睛,射出兩道金色光柱。長工見狀,拔腿就往回跑。劉萬財還沒爬起來,金牛又怪叫一聲,整個山洞仿佛就要崩塌,石塊紛紛墜落。劉萬財嚇得屁滾尿流,連忙跌跌撞撞地往外爬。第二天,劉萬財就一命嗚呼了。
原來這山洞通洞庭湖龍王的宮殿,這金牛是龍王的坐騎。金牛在洞里整整睡了1000年,從未出過洞,打被劉萬財驚醒后,夜間就時常奔出洞來了。村里一些膽子大的人,三五成群在夜間登磯窺視,能經常看到一個閃閃發光的牛狀怪物,從洞內奔出,忽兒嬉戲江面,忽兒跳躍崖間。從此,此洞便被稱為“金牛洞”,洞前一塊露出水面的石塊,就叫做金牛柱。翠螺山也稱為“牛渚山”了。
(匡杰 整理)
上一篇:描寫《羊山磯》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聯璧臺》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