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壽祺·雙調望江南》原文賞析
煙雨路,水國漸迷離。芳草遙天人去后,碧云滿地雁來時。秋信竟差池!
何處問?脈脈到于今。精衛徒生滄海恨,鱉靈不斷蜀山心。天宇自荊榛。
這首詞表面上似乎是寫對朋友的懷念,而實際上卻是抒發詞人深沉的亡國之痛。
詞的上片寫對友人的懷念,一開始就寫得很迷茫。佇目凝望,那友人離別時的道路,也就是盼望友人歸來的道路,煙雨迷茫,南國水鄉的景色也逐漸模糊了。詞人是用迷茫的景色來襯托內心的迷茫與悵惘。因為明王朝的恢復,只是一種渺茫的希望,就象這自然景色一樣,給人以模糊悵惘之感。這里詞人沒有明寫盼望二字,卻隱含盼望二字,因為這一片迷茫是盼望友人歸來時所見之景,所以下面詞人便用一聯對句來訴說盼望的原因,那就是與朋友分別已經很久了,而且相聚無期。詞人用“芳草遙天” 和“碧云滿地”,一方面是表示時間的距離,說明自從友人在芳草連天的春天離去后,到現在已經是碧云黃葉,北雁南飛的秋天,仍未見歸,同時也表現了深深的離恨。因為 “芳草”“碧云”在古代詩詞中,常常是用來表現離愁別恨的。如“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盡還生。念柳外青驄別后,水邊紅袖分時,愴然暗驚。”(秦觀《八六子》) “倚遍闌干,只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芳草,望斷歸來路。” (李清照《點絳唇》)“碧云天,黃葉地,西風起,北雁南飛。晚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王實甫《西廂記》) 詞人點化了前人的詞句用以形象表達胸中的離恨。前結詞人用“秋信竟差池。”收上啟下,表現詞人極度的失望與悲傷。意思是說,不僅時間久遠,甚至連消息也全無。
詞的下片,則是傾訴對明王朝的忠貞不渝的感情。先用“何處問”三字領起,然后緊承“脈脈到于今”,詞意迭宕而沉郁。“脈脈”即深情之意。意思是說,自從離別后直到現在,我一直是深情地思念著你,可是向誰去詢問你的消息,向誰去傾訴心中的痛苦呢?只能把自己的感情埋在心底。所以下面詞人使用兩個典故,表明自己忠貞不渝的決心。“精衛”,即精衛填海的故事。古代神話傳說: 炎帝之少女名女娃,游于東海被溺死,后化為精衛小鳥,常銜西山的木石去填東海,誓要把東海填平。“鱉靈”也是古神話中的人物。傳說鱉靈是荊地人,死后尸體逆江而上,飄浮到蜀復活了。蜀王望帝任他為相,后又把帝位傳給了他。詞人用這兩個典故是要說明自己恢復明王朝的愿望雖然象精衛填海一樣事實上不能實現,但是仍不懈努力,就象鱉靈那樣,死后也不改變對明王朝的忠心。所以句中用“徒生”與 “不斷”對舉。“徒生”即空有之義,也就是說明知不可為,但是決不改變,更加突出了忠貞不渝的決心。最后詞人用一句憤怒的呼喊作結,“天宇自荊榛! ”為什么自己對明王朝忠貞不渝呢? 是因為清王朝的統治太殘酷了,整個社會都象惡木叢生一般,充滿痛苦與坎坷。
整首詞雖然寫得比較隱晦,但是悲憤之情卻非常強烈,具有沉郁頓挫的風格。
上一篇:《納蘭性德·卜算子》原文賞析
下一篇:《賀雙卿·雙調望江南》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