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谷梁傳·有子之言似夫子
有子問于曾子曰①: “問喪于夫子乎②?” 曰: “聞之矣,喪欲速貧,死欲速朽。”有子曰: “是非君子之言也。” 曾子曰: “參也聞諸夫子也③。”有子又曰: “是非君子之言也。” 曾子曰: “參也與子游聞之④。”有子曰: “然。然則夫子有為言之也。”
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子游曰: “甚哉! 有子之言似夫子也! 昔者,夫子居于宋,見桓司馬自為石槨⑤,三年而不成。夫子曰: ‘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死之欲速朽,為桓司馬言之也。南宮敬叔反⑥,必載寶而朝。夫子曰: ‘若是其貨也,喪不如速貧之愈也!’ 喪之欲速貧,為敬叔言之也。”
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有子曰: “然! 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 曾子曰: “子何以知之?” 有子曰: “夫子制于中都⑦,四寸之棺,五寸之槨,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魯司寇,將之荊,蓋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⑧,以斯知不欲速貧也。”
【注釋】 ①有子:名有若,孔子的弟子。曾子:名曾參,孔子的弟子。②夫子: 孔子。③諸: “之于” 的合音。④子游: 名言偃,孔子弟子。⑤桓司馬: 名桓魋,宋國的司馬。槨: 古代棺材外面的套棺。⑥南宮敬叔: 魯國大夫。反: 同 “返”。⑦中都: 魯國地名,在今山東省漢上縣西南。⑧司寇: 官名,掌管刑獄。魯定公九年,孔子擔任中都宰,由中都宰轉為司空,由司空轉為大司寇。魯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失官離開魯國。之荊: 去楚國。魯哀公六年,孔子年六十三,受聘于楚,楚昭王打算封給他采邑,因為令尹子西反對作罷,昭王死,孔子就離開了楚國。子夏: 名卜商,孔子弟子。冉有: 名冉求,孔子弟子。
【譯文】 有子問曾子: “你向夫子問過關于失去官職的問題嗎?” 曾子說:“聽他說過這樣的話: ‘丟了官職想快點貧窮,死了想快點朽爛。’”有子說: “這不像是君子所說的話。” 曾子說: “我親耳聽夫子這么說的。” 有子又說: “這不像是君子所說的話。” 曾子說: “我是和子游一起聽夫子說的。” 有子說: “是這樣,那么夫子這樣說肯定是有所指的。”
曾子把這話對子游說了。子游說: “真是像啊! 有子說話真像夫子! 從前,夫子在宋國的時候,看見桓司馬為自己預先制作石頭外棺,三年都還沒有完成。夫子就說: ‘要是像這樣奢靡,死了還不如趕快爛掉的好。’ 死了想快些腐爛,是夫子針對桓司馬而言的。南宮敬叔失了官位再回到魯國后,一定用車載著珍寶朝見國君以求取祿位。夫子說: ‘像這樣行賄,丟了官位還不如趕快貧窮的好。’ 失去官位想快點貧窮,是針對南宮敬叔說的。”
曾子把子游的話說給有子聽,有子說: “這就對了! 我本來就說那不像夫子說的話。” 曾子說: “您怎么曉得的呢?” 有子說: “夫子在中都作官時,規定:內棺厚四寸,外棺五寸,因此曉得夫子不想死后快點朽爛。以前,夫子在魯國丟了司寇的官職,打算去楚國,就先派了子夏去,又派了冉有去了解情況,所以曉得他不想迅速貧窮。”
【鑒賞】 孔夫子是否主張“喪欲速貧,死欲速朽”? 曾子因為是親耳聽見的,并且還有子游作證,所以肯定這是孔子的主張,有子雖然當時不在場,但根據孔子平時的言行,斷定這不是孔子的主張。幾個弟子爭論一番之后,才知道孔夫子都是針對具體的人和事而發的。有子好學深思,對老師的教誨善于貫串起來理解,而不是孤立地機械地句句照辦。本文章法別致,先寫有子的否定,但不說理由; 再寫子游的解釋; 后寫有子說出否定的根據。層次分明,靈活跌宕。
上一篇:《古文觀止·《禮記》·曾子易簀》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薛福成·雜記(四首選一)》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