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克己十首·鷓鴣天》原文賞析
飐飐輕舟逆上溪,何時柳樹已成圍。貪看歸鳥投林急,不覺殘花入座飛。
蘭棹舉,曲塵霏。新荷挽斷有余絲。酒酣卻對青山笑,面目蒼然不入時。
段克己生當金元易代之際,金末登進士,入元不仕,避地深山,躬耕自給。他在短短的五十九年的生命中,過了二十一年的遺民生活,隱居守拙,寄故國之思于山水之間,故其所為詞,饒馨逸之趣,發(fā)凄清之音。
上片,寫舟行所感。“飐飐輕舟”開頭,頗有《歸去來辭》中“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的輕快之感;一綴上“逆上溪”,則立即轉(zhuǎn)入逆境。杜甫詩“船行逆上溪” (《復(fù)愁十二首》),仇兆鰲注云: “船上溪,見舟行之險。”此詞與杜詩均表現(xiàn)處境拂戾。一個“逆”字,意貫下文。“何時柳樹已成圍”,寫見柳驚心之態(tài)。“柳樹成圍”,本是夏季的自然景觀,乃見之而驚,這就反映兩種心態(tài):一是“愁思看春不當春” (杜審言《春日京中有懷》),故柳之成圍,渾然不覺;二是感流年易逝,用桓溫故事: 《世說新語·言語》: “桓公北征,經(jīng)金城,見前為瑯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 ‘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 ”對此景象,逆境人尤易敏感。“貪看歸鳥投林急”,轉(zhuǎn)一新境:正對柳生愁,而歸鳥投林,急求一枝之安; 詞人已知其所歸,故對之極為心契。“貪看”,就是十分心契的表情。誰知歸鳥有意,殘花無情:不能自保,任意飄零,難比投林之鳥;而亂飛入座,撩人愁思,何如逆水之舟?四句即四層轉(zhuǎn)折,委婉深摯,使人如見其“腸一日而九回”(司馬遷語) 。
下片,寫舉棹酣飲之情。“蘭棹舉”,從上片“逆上溪”的反面著筆,表現(xiàn)快速行舟的態(tài)勢。“曲塵霏”,有兩種含義: 一是酒氣飛散(“曲塵”,酒母上所生的黃菌,用以代指酒); 二是芳菲匯集的氛圍(白居易詩:“千芳萬葉一時新,嫩紫殷紅鮮曲塵”) 。也就是舉棹痛飲,暢游于群芳之中。“新荷挽斷有余絲”一句有三層波折: 在群芳之中突現(xiàn)“新荷”,既明麗,又高潔,這與李清照的“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如夢令》) 境界頗相似; “挽斷”,由可愛轉(zhuǎn)入可惜;“有余絲”,借荷斷寄故國之余思。收二句,意蘊深沉。“酒酣卻對青山笑”,似乎借酒銷愁,愁已銷盡; 接著“面目蒼然不入時”,結(jié)出老色蒼然的形象與 “時”對照,感慨萬端。這里的“笑”,不是“樂然后笑” 之“笑”,而是以笑寫哭。本來不入時的蒼然面目,應(yīng)為青山所笑; 妙在不說青山笑我,而說我笑青山,這就把作意推到最深處。杜甫《哀江頭》“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此乃化用杜之詩意,指責青山為誰而青,著一“笑”字,其中含多少感時之淚! 結(jié)處的“不入時”與起處的“逆上溪”遙相照映,則其境、其志、其世、其時,皆了然在目。
上一篇:《況周頤十首·鷓鴣天》原文賞析
下一篇:《段成己·鷓鴣天》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