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絲笮引木蘭船,名遂身歸拜慶年。落日澄江烏榜外,秋風疏柳白門前(淡韻)。橋通小市家林近,山帶平湖野寺連。別后依依寒食里1,共君攜手在東田。
【校記】
1.食,《全唐詩》一作“夢”。
【箋釋】
[冷朝陽] 潤州江寧(今江蘇南京)人。參見本書卷六冷朝陽小傳箋釋。 上元,《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五“潤州”:“上元縣,本金陵地,秦始皇時望氣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都邑之氣。’故始皇東游以厭之,改其地曰秣陵,塹北山以絕其勢。及孫權之稱號,自謂當之。孫盛以為始皇逮于孫氏,四百三十七載,考其歷數,猶為未及。晉之渡江,乃五百二十六年,遂定都焉。隋開皇九年平陳,于石頭城置蔣州,以江寧縣屬焉。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化,改江寧為歸化縣,九年改為白下縣,屬潤州。貞觀九年,又改白下為江寧。至德二年于縣置江寧郡,乾元元年改為升州,兼置浙西節度使。上元二年廢升州,仍改江寧為上元縣。”
[青絲笮] 青色的繩纜。《古樂府·鼓吹曲歌辭·上陵》:“上陵何美美,下津風以寒。問客從何來,言從水中央。桂樹為君船,青絲為君笮,木蘭為君棹。”笮,竹索。用竹篾絞擰而成的竹纜。謝靈運《折楊柳行》:“負笮引文舟,饑渴常不飽。”
[名遂] 功成名就。《北史》卷九《周明帝紀》:“功成名遂,建國剖符。”身歸,謂退隱。《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澄江] 清澈的江水。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烏榜,用黑油涂飾的船。榜,船槳,借指船。
[白門] 江蘇省南京市的別名。六朝皆都建康(今南京市),其正南門為宣陽門,俗稱白門,故名。《南齊書》卷二三《王儉傳》:“宋世外六門設竹籬。是年初,有發白虎樽者言:‘白門三重門,竹籬穿不完。’上感其言,改立都墻。”
[小市] 小集市。王褒《僮約》:“販于小市,歸都擔枲。”
[寒食] 節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傳春秋時晉文公負其功臣介之推。介憤而隱于綿山。文公悔悟,燒山逼令出仕,之推抱樹焚死。人民同情介之推的遭遇,相約于其忌日禁火冷食,以為悼念。以后相沿成俗,謂之寒食。按,《周禮·秋官·司烜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則禁火為周的舊制。劉向《別錄》有“寒食蹋蹴”的記述,與介之推死事無關;晉陸翙《鄴中記》、《后漢書·周舉傳》等始附會為介之推事。寒食日有在春、在冬、在夏諸說,惟在春之說為后世所沿襲。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
[東田] 南朝齊文惠太子在建康(南京)所建樓館名。《南史》卷五《齊紀下·廢帝郁林王紀》:“先是,文惠太子立樓館于鐘山下,號曰‘東田’,太子屢游幸之。”《南齊書》卷二一《文惠太子傳》:“后上幸豫章王宅,還過太子東田,見其彌亙華遠,壯麗極目,于是大怒。”
【輯評】
《唐七律選》卷三毛奇齡評:“共誰攜手在東田”,“共誰”一作“共君”,誤。東田在上元,即沈約別業也,君平焉能共耶?
《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卷三:(前解)一解,看他將異樣妙筆,只從自己眼中畫出一船。只畫一船者,便是從船中畫出一冷朝陽,從冷朝陽心頭畫出無限快活也。如言纜是青絲纜,船是木蘭船,端坐于中,順流東下。每當落日,便看澄江于烏榜之外,一見秋風,早報疏柳在白門之前。看江,是寫船之日近一日;報柳,是寫船之已到其地也。船中一人,則即冷朝陽。而此冷朝陽之心頭卻有無限快活者,一是新及第,二是準假歸,三是二人具慶恰當上壽也。嗚呼!人生在世間,誰不愿有此事乎哉!(后解)前解純寫冷朝陽之得意,此始寫送也。言今別是初秋,乃我別后依依,則欲前期必訂仲春。于是先以五、六寫他東田好景,言來年寒食,則我兩人是必攜手其地也。
《重訂唐詩別裁集》卷一四:韓翃《送冷朝陽還上元》:“別后剛逢寒食節,共誰攜手在東田?”東田在上元,沈休文別業。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七律凡例》:頷頸兩聯,如二句一意,無異車前騶仗,有何生氣?唐賢之可法者,如……韓翃“落日澄江烏榜外,秋風疏柳白門前”……皆神韻天成,句貴有味外之味,弦外之音。言情則如……韓翃之“別后依依寒夢里,共君攜手在東田”……是皆一唱而三嘆,慷慨有余音者。
上一篇:《題仙游觀》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送王光輔歸青州兼寄儲侍郎》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