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激·風流子》原文賞析
書劍憶游梁。當年事,底處不堪傷。念蘭楫嫩漪,向吳南浦;杏花微雨,窺宋東墻。鳳城外,燕隨青步障,絲惹紫游韁。曲水古今,禁煙前后,暮云樓閣,春草池塘。
回首斷人腸。流年去如電。雙鬢如霜。欲遣從來遺恨,頻近清觴。聽出塞琵琶,風沙淅瀝,寄書鴻雁,煙月微茫。不似海門潮信,猶到潯陽。詞人靖康末年出使金國,因知名被留。此詞即抒發其羈留北國的故國之思。
詞的上片回憶青年時在宋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的歡悰。詞的開頭就以深深的感嘆領起,說而今回憶起當年讀書、擊劍、游居汴梁的往事,真是無處不使人傷感。這是作者撫今追昔的感慨,猶如李煜的“往事只堪哀” (《浪淘沙》)。“念”字以下,是對往事的追敘。先寫初春時節泛舟賞花。當年自己駕著木蘭小舟,駛向南國水鄉,在波光粼粼的水上徜徉。南浦,本出自江淹《別賦》:“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又曾在細雨蒙蒙中去探花事,觀賞紅杏枝頭,爭鮮斗妍,那時節自己年少風流曾引起美人的艷羨。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臣里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然此女登墻,窺臣三年,至今未許也。”這里作者以宋玉自喻,寫自己當年貌美多才,受到美人的青睞。“杏花微雨,窺宋東墻”二句,與前二句形成工對,意境優美,結構又是遞進的。詞人以微雨襯杏花,既有煙雨的朦朧美,又繪出了春之生機,受到春雨滋潤的杏花,更加璀燦爛漫;又以杏花襯美人,紅杏枝頭,美人墻外,真是人面杏花相映紅; 又以美人多情,襯托抒情主人公當年的風流自賞。層層遞進,筆筆渲染,簡直是一幅水墨風情圖。較之“紅杏枝頭春意鬧”(宋祁《玉樓春》)、“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陸游《臨安春雨初霽》)、“一枝紅杏出墻來” (葉紹翁《游園不值》),更別有一番情味,既有春之勃勃,亦寓青春之魅力。次寫暮春時節,騎馬郊游。鳳城,即京城。杜甫《夜》詩:“銀漢遙應接鳳城。”步障,即立竹張幕為屏障,用以蔽塵土。“鳳城外”三句,是寫到京城外郊游,張起青色的幕帳,小燕子也湊趣飛來。詞人手挽著紫色的馬韁,撥開絲絲的嫩柳,信馬悠悠在林間游賞。“惹”字,是用擬人化的修辭手法,把柳也寫得婀娜多情,有意留戀詞人,故用長長的枝條,牽動詞人的馬韁。“曲水古今”四句,寫寒食節前后,曲水之濱的景色。曲水依舊東流;遠處殿閣樓臺,暮云掩映;近處池塘春草,生機盎然。“春草池塘”,化用謝靈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詩句。詞的上片以春景寫青春,在回憶美好年華的敘寫中,寄寓了作者對故國故鄉的無限懷戀。
下片寫老居異域的落寞。過片用“回首斷人腸”的感慨過渡到今日的凄愴。詞人直抒胸臆,說回首青年時期歡娛的往事,真使人肝腸寸斷。流年似水,逝如閃電,在不知不覺中兩鬢已成霜。欲排遣胸中的郁積,只有借酒澆愁,聽歌遣恨,在風沙淅瀝中,聽著琵琶彈奏昭君出塞的哀怨曲調,更加使人思念鄉里。繼而想到,大雁可以傳書,那么就托大雁捎封信回去吧。但舉頭眺望,煙月微茫,故鄉是那樣迷蒙迢遠。對樂無歡,寄書不達,最后逼出“人不如潮” 的感嘆。那海口的潮水尚能按時地流到長江畔,而自己卻不能回歸故里。“潮信”句化用李益《江南曲》“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的詩句。結句以有情之身羨慕無情之潮,是古典詩詞中常用的無理而妙的表現手法,深婉曲折地表達了作者羈留北方的凄苦與悲涼。
全詞運用對比手法, 以憶之歡娛,反襯今日被羈留的憂懣,優美與幽怨的意境兩相映襯,其中蘊含著詞人對故國的無限眷戀。
上一篇:《顧貞觀·青玉案》原文賞析
下一篇:《張綎·風流子》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