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山農鐵畫工,休和紅沫寄方銅。
從茲伐盡燈明石,僅了生涯百歲中。
厲鶚(1692—1752),清文學家。字太鴻,號樊榭,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康熙舉人。工詩詞,為浙西詞派重要作家,兼精書畫印章的鑒賞。有《樊榭山房集》、《遼史拾遺》、《宋詩紀事》、 《南宋院畫錄》等。 這首論印詩, 論述了元代的王冕在中國篆刻史上的地位。
作為傳統的實用藝術, 篆刻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古印的起源, 約當春秋、 戰國之世。 在 《周禮》中, 就有璽節之說, 但到戰國時方盛行。 衛宏《漢舊儀》稱, “秦以前民皆為方寸璽”, 當時尚無印章之名。 秦統一天下, 印章制度也形成方寸的形式。 在秦漢時代, 官私諸印, 使用極廣, 篆刻尤精,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尤其是漢印, 方正勾曲, 綢繆湊會, 體字畫之意, 有自然之妙, 幾成歷來篆刻藝事的典范。 但是, 漢印主要為銅質, 偏重于實用, 且由印工鐫刻, 缺少文人氣息, 當時人們也并不把它看作藝術。 一般研究家認為, 隋唐以來, 篆刻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 甚至被評為沉滯、 式微的時代。 直到元代, 篆刻藝術才上承秦漢, 開始出現了可喜的局面。
元代印壇上, “吾趙”之功不容抹煞。 吾丘衍寫下印學史上第一部專著 《學古編·三十五舉》, 標舉以漢印為宗; 在藝術上, 一代書畫大家趙孟頫常在其作品上鈐以自刻的朱文印,使篆刻進一步躋身文藝之林。 但是, 吾、 趙還不足以更好地孕育時代風氣和藝術宗派。
元末的王冕 (詳見王冕 《題墨梅圖》賞析),號煮石山農。他是畫家,是詩人,這里應著重介紹的是篆刻方面, 他不僅工于以鐵筆——印刀刻畫印章, 而且破天荒地采用花乳石作為印材。清篆刻家黃易在一則印款中贊道: “篆石為印, 肇 (初始于)煮石山農。 ”這一有劃時代意義的創舉, 確實是值得贊頌的。
花乳石一類良石, 質地細膩, 通體明瑩, 照之如同燈輝,有 “燈光凍石”等美稱。 這類印石, 不但給人以視覺上的美感, 而且極易鐫刻, 運刀可馳騁自如, 刻畫稱意, 又易受印色,鈐蓋效果極佳。王冕以石治印,揭開了篆刻史上新的一頁。郎瑛《七修類稿》說: “圖書(印章的俗稱),古人皆以銅鑄。至元末,會稽王冕始以花乳石刻之,今天下盡崇燈明石……”
詩人厲鶚,將郎瑛的筆記散文所述,美化而為韻語: “一自山農鐵畫工,休和紅沫寄方銅。”紅沫,丹砂制品。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世傳丹砂煉為黃金,碎以染筆,入石不去,名曰‘紅沫’。”厲鶚在詩里指以丹砂制成的印泥。清倪印元《論印絕句(其二)》也有這樣的詩句: “中秘圖書護玉簽,沫紅淡映‘奉華’鈐。”方銅,指銅質印章。厲鶚詩意指出,自從王冕將石材引進印壇以后,人們就不必把印泥和銅質的印材連在一起了。也就是說,印人就不一定要艱難地鑄或鑿質地堅硬的銅印了,文人學士也可進而親身從事并推進篆刻創作了,印章也就更有可能成為獨立的藝術品從而登上美的殿堂了。
還值得一提的是,文人畫興于宋而盛于元明。作為多才多藝的文人,王冕的創舉正是應運而生,完全符合藝術史發展的需要。由于文人畫強調要有詩的意境和書法的筆情墨趣,并在畫面上以詩文題跋來生發畫意;而篆刻原本離不開書法,其分朱布白的有意味形式,和文人畫的審美意趣也是息息相通的。所以從元末開始,篆刻就逐漸和文人畫聯姻結緣;加以文人畫大多具有由黑白兩種極色生化而成的素雅的畫面,如果鈐以鮮紅的印章,能使紅與黑白二色相映互補,顯得極為醒目。試看元代以來的文人書畫家,無不酷愛印章,并把篆刻的印文內容、表現形式和書畫的題詞、意象結合起來,從而創作出詩、書、畫、影四絕”相互輝耀的綜合藝術品。
王冕之后, 優質的印石身價百倍, 并逐漸被人采荊 厲鶚寫道, “從茲伐盡燈明石”, 這是完全有事實根據的。 篆刻家黃易在另一則印款中就這樣說: “吾浙產石青田……奏刀易于得心應手。 青田有五色, 唯紅者尤為罕睹, 近日為石工采伐殆盡, 求一細膩可觀者十不獲一, 新坑直頑石耳。 ” 由于印石的大量開采, 有些文人也就終生沉浸在篆刻生涯之中, 感到其味無窮, 正如厲鶚所說: “僅了生涯百歲中”。 這無疑會促進篆刻事業的發展。 所以明清以來, 文人篆刻名家輩出; 印章作為藝術的鮮花, 也盛開在祖國姹紫嫣紅的百花園中, 而吐其幽香清芬。
厲鶚這首論印詩, 不但言簡意賅, 富有較深的歷史內涵,而且語言上能采擷較生動的詞語來表述, 如 “紅沫”、 “方銅”、 “燈明石”等, 使人想見佳砂良油制就印泥的色澤美,銅印平面或立面的造型美, 各色印石名品那種透明瑩潔的質地美, 從而使詩中議論也帶有較為明顯的形象思維的特質。
上一篇:《其五》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其六十一》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