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調·斗鵪鶉]冬景(蘇彥文)》原文|翻譯|賞析|釋義
地冷天寒,陰風亂刮,歲久冬深。嚴霜遍撒,夜永更長,寒浸臥榻。夢不成,愁轉加,杳杳冥冥,瀟瀟灑灑。[紫花兒序]早是我衣服破碎,鋪蓋單薄,凍的我手腳酸麻,冷彎做一塊,聽鼓打三撾。天那!幾時捱的雞兒叫更兒盡點兒煞、曉鐘打罷。巴到天明,刬地波查。[禿廝兒]這天晴不得一時半霎,寒凜冽走石飛沙,陰云黯淡閉日華。布四野,滿長空,天涯。[圣藥王]腳又滑,手又麻,亂紛紛瑞雪舞梨花。情緒雜,囊篋乏,若老天全不可憐咱,凍欽欽怎行踏。[紫花兒序]這雪袁安難臥,蒙正回窯,買臣還家,退之不愛,浩然休夸。真佳。江上漁翁罷了釣槎,便休題晚來堪畫,休強呵映雪讀書,且免了這掃雪烹茶。[尾聲]最怕的是檐前頭倒把冰錐掛,喜端午愁逢臘八。巧手匠雪獅兒一千般成,我盼的是泥牛兒四九里打。
明郭勛輯《雍熙樂府》收錄。這套散曲由六支曲子組成,在“冬景”的統攝下,詳細地描繪了一位貧寒之士挨凍受冷的艱苦生活。一、二曲描寫寒夜難熬。[斗鵪鶉]作為全套的開端,從描寫夜景下筆。“地冷天寒”六句從空間時間的不同角度勾勒出一個上下皆寒、里外俱冷的夜世界。“夢不成”四句引入人的活動,通過抒情主人公難以入睡的愁情,襯托出冬夜的寒冷。[紫花兒序]用通俗生動的語言,形象地表現出“夢不成”的景況。“衣服破碎,鋪蓋單薄”點明主人公的經濟狀況,揭示出其受凍的必然原因,而手腳酸麻的感覺,彎做一塊的動作以及盼望雞司晨、鐘報曉的心理,則將寒冷難忍的苦況描繪得淋漓盡致。三、四曲描寫白晝難行。[禿廝兒]緊承上曲的“巴到天明”,將表現的場面由夜轉為晝,寫出了白日狂風四起、陰云密布的惡劣氣候,“布四野”三句以寒冷的無所不在強化了主人公的主觀感受。[圣藥王]在此背景下,表現了冬日踏雪、尋找生路的艱辛。手腳的麻滑、情緒的紛亂、囊中的貧乏,自然逼出一聲“怎行踏”的悲嘆。最后兩支曲子在前文具體描寫的基礎上直抒胸臆。第二支[紫花兒序]連出八典,借袁安等歷史人物有關雪的故事來渲染對風雪強烈的厭恨情緒,效果極佳。作者用典正反結合,手法十分靈活。[尾聲]作為全套的總束,寫出主人公的所怕、所喜、所愁與所盼,在鮮明的對比中將對寒冬懼怕和厭惡的感情作了進一步強化。套曲雖以“冬景”為題,但人的感受與情懷則是描寫重點。從所用典故中歷史人物的身份推測,曲中之“我”當是一位貧寒之士,《冬景》套曲當是寒士的不平之鳴,具有批判社會現實的深刻意義,《錄鬼簿》稱此曲“極佳”。
上一篇:《[越調·平湖樂]堯廟秋社(王惲)》原文|翻譯|賞析|釋義
下一篇:《[越調·斗鵪鶉]寄別(李邦基)》原文|翻譯|賞析|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