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jīng)典文章賞析·蘇轍《巫山賦》原文|注釋|賞析
蘇轍
過瞿塘之長江兮,蔚巫山之嵯峨。孤云興其勃勃兮,北風慨其揚波。山嵚崟而直上兮,越至神女之所家。峰聯(lián)屬以十二兮,其九可見而三不知。蹊遂蕪滅而不可陟兮,元猿黃鶴四顧而鳴悲。覽松楩之青青兮,紛其若江上紛之菰蒲。維其大之不可知兮,有撓云之修柯。蔓草蒙茸以翳兮,飛泉潔清而無沙。亭亭孤峰,其下叢木交錯而不明兮,若有美人慘然而長嗟。斂手危立以眷顧兮,舒目遠望怳然而有所懷。儼嵯峨其有禮兮,盛服寂寞而無嘩。臨萬仞之絕險兮,獨立千載而不下顛。追懷楚襄之放意肆志兮,泝江千里而遠來。離國去俗兮,徘徊而不能歸。悲神女之不可以朝求而夕見兮,想游步之逶遲。筑陽臺于江干兮,想氛氣之參差。惟神女之不可以求得兮,此其所以為神。湛洋洋其無心兮,豈其猶有懷乎世之人? 朝云蔚其晨興兮,暮雨紛以下注。變化倏忽不可測兮,俄為鳥而騰去。忽然而為人兮,珮玉鏘而瑯瑯。愛江流之清波兮,安燕處乎高唐? 彼蛟龍之多智兮,尚不可執(zhí)以置罦: 高丘深其蒼蒼兮,況誰識其有無。
古往今來,以巫山神女為題材的詩、詞、文、賦真是車載斗量,數(shù)不勝數(shù)。其中光照日月的名篇佳作,也數(shù)以百計,然而,蘇轍卻不畏艱難,寫出《巫山賦》,這是有點魄力的。
賦自產(chǎn)生之后,總是鋪宋擒文,爭奇斗麗。但是,不管如何鋪陳,最后總會歸為諷諫。宋玉的賦如此,司馬相如的賦也是如此,蘇轍的這篇《巫山賦》同樣寓有諷刺的深意。這是它的重要表現(xiàn)特點。
《巫山賦》 的巫山,坐落在四川、湖北兩省的邊境,北與大巴山相連,東北往西南走向。長江穿流其間。是為三峽。據(jù)《方興勝覽》載: 巫山共有望霞、翠屏、朝云、松巒等十二峰。望霞峰也叫神女峰。它們并列于長江兩岸,奇峰峭壁,連綿不斷。其中以神女峰為最奇,尤其是有關(guān)它的動人故事,更為神女峰增添了迷人的色彩。賦體文學(xué)的奠基者宋玉就寫過《高唐賦》和《神女賦》。其中《高唐賦》寫道:“昔者楚襄王與宋玉游于云夢之臺,望高唐之觀,其上獨有云氣,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須臾之間,變化無窮。王問玉曰:‘此何氣也。’玉對曰:‘所謂朝云者也。’王曰:‘何謂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嘗游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愿薦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岨,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朝視之,如言,故立為廟,號曰朝云。”楚襄王讓宋玉“試為寡人賦之。”宋玉應(yīng)命,于是作了“高唐賦》。蘇轍便是模仿《高唐賦》和《神女賦》而寫作了《巫山賦》。
此賦首先描繪巫山的景觀。
“過瞿塘之長江兮,蔚巫山之嵯峨。”經(jīng)過瞿塘峽一段的長江兩岸,高聳的巫山上樹木茂密。點出巫山的位置,形勢。山頭籠著云彩,風刮過,卷起波濤。“山嵚崟而直上兮,越至神女之所家。”那又高又陡的山,便是神女家住的地方。巫山本有十二峰,但從江上了望,卻只能看見九座,另外三座隱沒不見。山路荒蕪、消失在草木之中,因而不可走上去,連猿猴想爬上去,黃鶴想飛上去,都不大容易,只能回顧悲鳴。山上松柏青青,繁密得像江上的雜草。那每株樹也不知有多大,那長長的樹枝都能抓到云彩。野草茂密,覆蓋著山嶺,山里流出泉水非常潔凈,沒有泥沙,亭亭玉立的孤峰下面樹木叢聚、交錯,遮掩得連陽光也照射不進去,好像有美人在里面悲哀地長嘆。這段描寫中運用比喻、夸張等等手法,極力描繪巫山的高峻、荒僻、人跡罕有,頗有一層神秘的色彩。對比宋玉《高唐賦》對巫山的描寫,兩位作者都寫巫山的高聳,所取的角度卻不相同。宋玉將巫山與長江連寫,蘇轍只是集中寫山。兩人都引入騷體的句式,宋玉的句子整飭,而蘇轍參入散文句子。一般而言,后人是閱讀前人的杰作而動筆的,難免襲用前人的成句,蘇轍卻詞必己出,幾乎沒有雷同的地方。這表現(xiàn)了蘇轍確有高超的駕駛語言的能力。
《巫山賦》結(jié)構(gòu)采用層層縮小的安排方法,在描摩巫山后,進一步集中筆墨刻畫神女峰:“斂手危立以眷顧兮,舒目遠望怳然而有所懷。儼嵯峨其有禮兮,盛服寂寞而無嘩。臨萬仞之絕險兮,獨立千載而不下顛。”在客觀的描寫中,極力溶入主觀的想象和感情。神女峰斂于危立,顧盼四方。她張眼遠望。怳,有所失的樣子。像是等不來那人而有些失望。她彬彬有禮,盛服以待,心緒雖然寂寞,但仍然不聲不響。站在高萬仞的極端危險地方,獨自站了一千年也不肯下來。她追念楚襄王當年的縱情歡愛,期待他逆流而上,不遠千里地到來。這層描寫里,作者把現(xiàn)實與神話傳說交織在一起,運用擬人化的手法,不僅寫神女峰之形,而且寫神女峰之情。將神女峰描寫成為一個端壓、美麗、多情、堅韌的婦女形象。這種描繪是宋玉賦中所無的,應(yīng)該說,這是蘇轍的創(chuàng)造。宋玉在景物描寫后,轉(zhuǎn)入人物命運的刻畫。如孤子寡婦,寒心酸鼻。長吏廢官,賢士失志。愁思無已,嘆息垂淚。登高望遠,使人心瘁。”蘇轍同樣因景人情,筆觸卻仍然緊扣神女:“離國去俗兮,徘徊而不能歸。悲神女之不可朝求而夕見兮,想游步之逶遲。筑陽臺于江干兮,想氛氣之參差。惟神女之不可求得兮,此其所以為神。”在這層里,蘇轍顯然聯(lián)系自己的遭際在發(fā)感慨。離開京城去到偏遠的地方為官徘徊而沒有回去的機會。可嘆神女不能早晨請求而到晚上就能看見,我只好步子緩慢地行走。筑陽臺在江邊吧,可是霧氣彌漫也無法實現(xiàn)。我明白了,神女是不可求而得到的,這正是神女所以是神的因由所在。從這委婉曲折的議論式抒情中,透示出蘇轍內(nèi)心的矛盾。
“湛洋洋其無心兮,豈其猶有懷乎世之人? 朝云蔚其晨興興兮,暮雨紛以下注”直至“安燕處乎高唐”,都是神女之不可求得的具體化。瞧神女那深情厚意的樣子,難道她還有心懷想世間的人? 清晨,神女化作濃密的云彩,傍晚,又變作雨滴紛紛落下。神女的變化倏忽,撲朔迷離,不可預(yù)測。一會化為鳥兒而飛去,忽然又變化成人,身上的佩玉發(fā)出清脆的響聲。喜愛江水的清波,怎能安閑地居住在高唐? 這是作者馳騁想象,將神女的變化莫測寫得形象,隱隱地含著作者對一個未知人物的復(fù)雜心情。最后,以議論結(jié)尾: 那水中的蛟龍是智慧的神物,尚且不可用網(wǎng)捕到; 那么高山深林中的神,誰又能判斷她有無呢! 顯然,蘇轍是借賦巫山抒發(fā)自己的感慨了。
這篇《巫山賦》雖仿效宋玉的《高唐賦》、《神女賦》,并用騷體的語氣詞“兮”。但形式與宋玉的賦不同,究其實,這是文賦。文賦是受唐宋古文運動的影響而產(chǎn)生的。其主要特點是一反俳賦、律賦在俳偶、用韻的限制,而接近于古文,也就是說趨向于散文化。這不是說文賦中無駢偶句,如愛江流之清波,安燕處乎高唐。”就是駢偶性的句子。從總體而言,散文化的傾向很明顯,這是《巫山賦》不同于宋玉賦的特點。
上一篇:歐陽修《峽州至喜亭記》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柳宗元《師友箴并序》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