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賦《運斤成風》原文與翻譯、賞析
《莊子》
莊子送葬,過惠子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漫其鼻端②,若蠅翼。使匠石斫之③。匠石運斤成風④,聽而斫之⑤,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⑥。宋元君聞之⑦,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⑧。’匠石曰:‘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⑨。’自夫子之死也⑩,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11)。”
〔注釋〕
①本篇節選自《莊子·徐無鬼》。題目為后人所加。斤,斧。②郢人,楚人。郢(ying影),春秋時楚國都城。堊(e餓),白粉。③匠石,名叫石的木匠。斫(zhuo酌),砍。④運,揮動。⑤聽,任意。⑥失容,失去常態。⑦宋元君,宋國國君。⑧嘗,試。⑨質,箭靶;這里引申為對象。⑩夫子,指惠子,即惠施。(11)這句意為,自從惠子死后,再沒有與我一起論辯道理的人了。
〔分析〕
《運斤成風》是《莊子·徐無鬼》中的一段,記述了莊子在惠子墓前的一段話,借郢人之死使匠石失去最好的“質”(靶子,對手,或言“搭檔”)感嘆惠子之死。我們知道,莊子將生死榮辱都視如云煙,“莊子妻死,惠子往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莊子·至樂》),那么惠子的死又怎會令他發出“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 吾無與言之矣!”這一悲涼感嘆呢?
惠子姓惠名施,宋人,曾做過梁惠王的宰相,是莊子的朋友。在《莊子》中莊、惠問答的形式頻頻出現,而在這些問答中,惠子又往往是以配角的身份出現,引出問題,又被莊子嘲諷譏笑。在莊子雄辯的駁論中,他扮演的常是靶子的角色。比如在《不龜手之藥》中,他因不善于用大而被莊子譏為“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莊子·逍遙游》)在《惠子相梁》中,又被刻薄地質問:“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莊子·秋水》)但惠子雖屬處下風,也還是個相當有思想的人,從《秋水》的最后一段我們就可看出: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在這場詭辯中我們可以看出惠子的機智。他以退為進,以莊子之道還治莊子之身,逼得莊子無處可逃,最后只得以偷換概念、跡近無賴的方式勉強取勝。由此我們知道,惠子實是扶持莊子的不可或缺的綠葉,是莊子談玄論道的黃金搭檔。
莊子把“運斤成風”的故事講得簡練傳神:郢人堊漫其鼻端,請匠石為之斫去;匠石“運斤成風”,結果,“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短短幾句話便將一個驚心動魄的場景不露聲色地描繪出來,使人不得不由衷感嘆匠石的鬼斧神工。文章若至此戛然而止,也不失為一段描述優秀的佳作。而接下去的匠石與宋元君的對答則進一步深化主題,揭示了匠石與郢人休戚與共的互相依賴關系:“臣則嘗能斫之。雖然,吾之質死久矣!”郢人不過是個靶子,是個配角,但沒有這個配角,匠石也演不出運斤成風的絕技。這樣,匠石與宋元君的對答不僅深化了“運斤成風”的主題,揭示了主、配角之間的依賴關系,也為莊子對惠子的死發出的感嘆做了恰到好處的鋪墊:郢人之于匠石,猶如惠子之于莊子;郢人既逝,匠石不復能運斤成風,惠子既逝,莊子又何嘗能再雄辯滔滔?于是莊子反復嘆曰:“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 吾無與言之矣!”
本文以“運斤成風”的故事做類比,將惠子與莊子的微妙又融洽配合的關系揭示無遺,從而把惠子之死給他的打擊及他的悲涼、孤獨的復雜情緒形象地表達了出來。試想如果不是用了這樣一個恰如其分的寓言,我們又如何能理解莊子這樣一個“無情”的人發出如此“有情”的感嘆呢?
這短短一段文字,語言簡練、生動傳神,敘述與抒情水乳交融,恰到好處地表現了莊子的感慨悲涼之情,堪稱是先秦諸子散文中的典范之作;而莊子散文善用寓言、比喻、語言生動形象的特色亦可見一斑。
上一篇:散文賦《越巫》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散文賦《進學解》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