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散曲《讀山海經》原文與翻譯、賞析
[晉] 陶淵明
孟夏草木長②,繞屋樹扶疏③。
眾鳥欣有托④,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⑤,頗回故人車⑥。
歡然酌春酒⑦,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⑧。
泛覽周王傳⑨,流觀山海圖⑩。
俯仰終宇宙(11),不樂復何如!
〔注釋〕
①本篇選自《陶淵明集》。《讀〈山海經〉》共十三首,本篇列第一。《山海經》,一部記述古代神話傳說及海內外山川異物的書。②孟夏,初夏,指農歷四月。③扶疏,枝葉繁茂的樣子。④托,依托。⑤窮巷,偏僻之巷。深轍,指顯貴者來往的車跡。⑥回,回轉。⑦酌,飲。⑧俱,同來。⑨周王傳,即《穆天子傳》,記周穆王西游的故事,雜有許多神話傳說。⑩山海圖,后人為《山海經》所繪的圖像,郭璞有《〈山海經〉圖贊》。(11)俯仰,頃刻之間。終,窮盡。
〔分析〕
這是《讀〈山海經〉》整組詩的一篇總序,所以并沒有涉及《山海經》及《穆天子傳》中的內容,而只是寫了讀書的環境與自己的心情。
時當初夏,草木葳蕤,欣欣向榮,屋子四周的樹木枝繁葉茂,青蒼欲滴,開頭兩句,便給人以一派生機勃發的印象。正由于樹木的茂盛,所以眾鳥有了棲身之處,它們歡欣地在枝頭歌唱。萬物似乎都找到了自己的歸宿,詩人對自己那綠蔭掩映中的廬舍也寄予了無限熱愛。“眾鳥欣有托”既是眼前景象,也為托物起興,引出詩人自己田園生活的怡悅,也體現了他樂天知命、放情自然的恬淡心理,并道出萬物各得其所、各遂其性的道理。陶淵明的詩能以極平淡與極形象的語言引發出深刻的哲理,這是古往今來的詩人難以企及的。“鳥”在陶詩中往往是一個體現自由人格的意象,其中包涵著深刻的理性啟示,如“望云慚高鳥”(《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羈鳥戀舊林”、“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歸園田居》)、“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飲酒》)等,莫不以飛鳥象征回歸自然、擺脫羈絆的精神,而在“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中鳥與人是渾然一體的,萬物的熙和景象感染了詩人,而詩人自己的喜悅也給客觀世界抹上了一層濃重的感情色彩,所以劉熙載說:“陶詩‘吾亦愛吾廬’,我亦具物之情也。”(《藝概》)
詩人既耕田,又下種,說明春忙已過,正是農事有了余閑的時節;又因為身處窮鄉僻壤,所以與那些乘坐高軒大車的權貴們無緣,就連老朋友也往往望而卻步,回車而去了。所以詩人正好以讀書來消遣這長長的夏日。他時而斟酒自飲,時而又摘些新鮮的蔬菜來佐酒。微雨灑然而降,與之同來的是陣陣清風,在如此清靜怡人的環境中坐擁書城,自然是南面王而不易的樂事了。“微雨”兩句完全是興會所致的描寫,雖然詩的開頭已有過寫景,但那是夏日的常景,而“微雨”與“好風”則是一時之景。詩人的運思,純任天機,沒有絲毫造作,故王夫之的《古詩評選》中說:“‘微雨從東來’二句,不但興會佳絕,安頓尤好,若系之‘吾亦愛吾廬’之下,正作兩分兩搭,局量狹小,雖佳亦不足存。”
在如此的良辰美景之中,詩人瀏覽那充滿著神話傳奇色彩的《穆天子傳》與圖文并茂、光怪陸離的《山海經》,頃刻之間周游六合,馳騁八方,登山臨水,升天入地,似乎將窮盡整個宇宙,于是詩人感到極大的滿足,以為人間的歡樂已莫過于此了。
這首詩純然用了白描的手法,語言十分平淡,淡得幾乎像一幅無色的水墨畫,然而蘊含著無限意趣。詩人筆下的景物雖極平易尋常,卻又非常融和清新,感情也十分恬淡平和,沒有亢奮與激動,但在一片天機自然的流露中,詩人怡然自得、樂夫天命的心境隱然可見。全詩的節奏也非常疏宕,如“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等句中插入虛字,令句子有一種舒緩的格調;又如寫讀書則說“時還讀我書”,用了“泛覽”、“流觀”等詞來表現散淡無為的襟抱,與全詩的基調極為和諧。總之,此詩無論寫物寫人,都出于自然,無雕鑿巧飾之跡,所以溫汝能的《陶詩匯評》中評此詩說:“大約詩之妙以自然為造極,陶詩率近自然,而此首便令人不可思議,神妙極矣。”
《讀〈山海經〉》這組詩是陶淵明有感而發的作品,其中借用了《山海經》與《穆天子傳》中的奇事異物而寫自己的志趣,所以前人又比之為屈原的《天問》和《遠游》。
〔評說〕
劉履《選詩補注》:“此詩凡十三首,皆記二書所載事物之異,而此發端一篇,特以寫幽居自得之趣耳。觀其‘眾鳥有托’、‘吾愛吾廬’等語,隱然有萬物各得其所之妙,而為樂可知矣。”
方伯海《文選集評》:“按篇中讀書只三見,余俱從不寫處寫,彌見神味悠然,處處切‘孟夏’。先生胸無宿物,故到處皆見受用。”
王文濡《古詩評注讀本》:“有了一句,便寫一句。水流花放,妙造自然。音節亦不亞于《十九首》。”
上一篇:散文賦《譯《天演論》自序》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散文賦《諫太宗十思疏》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