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送臨高臺,川原杳無極。
日暮飛鳥還,行人去不息。
《臨高臺》是樂府《鼓吹曲辭·漢鐃歌》十八曲之一,《樂府解題》舉南朝謝朓“千里常思歸”一首,謂“但言臨望傷情而已”。謝詩全文是:“千里常思歸,登臨瞻綺翼。才見孤鳥還,未辨遠山極。四面動清風,朝夜起寒色。誰知倦游者,嗟此故鄉憶。”王維隱居輞川別墅,常有京城朋友前來拜訪,黎昕即其中一位,有集中《黎拾遺聽裴秀才迪見過秋夜對雨之作》可證。從這首送別詩所描繪的情景看,當是送黎拾遺由輞川返長安。
首句“相送臨高臺”正面寫送人。送人不僅送出門,送出莊,而且當友人“倚遲動車馬,惆悵出松蘿”(《別輞川別業》)之際,主人還要臨高臺而眺望,目送行人遠去,其惜別之情不難想見。而臨高臺的舉動又暗合樂府古題中的《臨高臺》,文字的媒介促使詩人把所見所感和謝朓《臨高臺》所描繪的意境相印證,感傷意緒更加濃重。次句“川原杳無極”寫臨望所見?!按ā敝杆{田川,即灞水流域;“原”指白鹿原,在灞水右岸。這川和原的走向和行人的去向相一致,都是由東南而西北,至長安而終。詩人極目遙望,行人終于消失于視野之外,而廣袤的原野和平靜的河川卻看不到盡頭。輞川至長安不過百里;詩人用“杳無極”加以夸張,充分顯示出友人離別后的寂寥?!按ㄔ钡摹拌脽o極”還容易讓人聯想到時間的永恒和空間的無限。相比之下,人命短促,活動范圍狹小,言外有無限感慨。
“日暮飛鳥還,行人去不息?!焙蠖湟跃滕B飛還,反襯行人遠去,而川原無極之狀,亦已宛然在目。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他在辭彭澤令后歸田初作的《歸去來兮辭》中深悔自己以心為形役,其中有“云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之句。當此日暮時分,蒼穹之下,川原之間,歸鳥紛紛投林之際,“行人”卻去去不息……黎拾遺之往長安,表面上是“歸去”,但長安豈是最后歸宿?推及世人,熙來攘往,以心為形役,豈不悲哉!蔣一葵評曰:“景中寓情不盡,‘飛鳥還’有一段想望在內”(《唐詩選匯解》)。這兩句從意象選擇上或許受謝朓“才見孤鳥還”詩句的啟發,但寓意更貼近陶賦,深沉的人生感慨也難以“離情”窮盡。
上一篇:葉茵《有所思》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高克恭《過信州》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