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蘋
作者: 張燕 【本書體例】
【原文】:
于以采蘋(1)?南澗之濱(2)。于以采藻(3)?于彼行潦(4)。
于以盛之(5)?維筐及(6)。于以湘之(7)?維錡及釜(8)。
于以奠之(9)?宗室鏞下(10)。誰其尸之(11)?有齊季女(12)。
【鑒賞】:
《采蘋》的主題思想,歷來眾說紛紜。《小序》認為是“大夫妻能循法度”,朱熹亦認為“大夫妻能奉祭祀,其家敘其事以美之也。”(《詩集傳》卷一)。詩中明明有“季女”二字,季女者,未嫁之少女也。從何知悉是“大夫妻”?可見此說亦不足為訓。有人認為這首詩是一群奴隸在操勞不堪的苦役中唱出的怨歌,但從全詩的情調看并無怨憤之情,可見此說不能成立,還有解釋為與婚俗有關。《毛傳》云:“古之將嫁女者,必先禮之于宗室;牲用魚、芼之以萍藻。”鄭氏亦引《禮記·婚義》云:“古者婦人先嫁三月,祖廟未婚,教于公宮;祖廟既毀,教于公室。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教成之祭,牲用魚、芼以蘋藻,所以成婦順也。”清人方玉潤在此說的基礎上提出:此“乃教女者告廟之詞”,“女將嫁而教之,以告于其先也。”(《詩經原始》卷二)方玉潤的解釋較前說比較接近詩的原義。故筆者認為,這是一首僅寫古時女子在將嫁前采摘蘋藻、祭祀祖先的婚俗之作。從詩中的表現形式看,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具體描述了祭祀前前后后的種種活動,反映了古時的一種風俗習尚,揭示了婚前待嫁少女的虔誠心意,同時也體現了這首詩的某些藝術特點
全詩三章,章四句,雖采取復沓疊唱的形式,意思相近,但每章各有側重。第一章敘述祭品的種類及采摘祭品的地方。要祭祀祖先,首先要準備祭品。這位女子為了準備祭品,不惜從南山之麓的溪水旁到很遠的活水溝和流水之處去采蘋采藻。蘋、藻都是可供食用的水草,蘋生水邊,所以采之于南澗之濱,藻生水上,所以采之于流水之處。蘋、藻“托根于水,至潔”(王質《詩總聞》)是當時人們普遍認為是圣潔之祭品。這個少女為了采摘這“至潔”的祭品,不怕路遠,不辭辛苦,一片祭祖的虔敬之心躍然紙上。
第二章敘述盛裝祭品的器具和怎樣加工祭品。蘋、藻采摘到了,把它們分別放到方的筐中、圓的中,回到家中,或鍋煮,或釜烹,既寫出了蘋、藻采集之多,又寫出用具之考究,更寫出烹調之精,由此不難想象場面之大,操辦祭祀之誠。
第三章敘述祭品放置的地方(即祭地)和主祭之人。這位少女將祭品精心制好后,放在祭祀的特定的地點天窗下面。一切準備停當,誠心祇敬的“季女”便來到神圣的祭壇前,一場虔誠的祭禮就要隆重開始了。詩末點出“季女”,是特意寫她年青,說出未出嫁的身分,是有寓意的,這正如朱熹所說的“少而能敬,尤見其質之美。”此語道出詩人的匠心。有人根據《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濟澤之阿,行潦之絩藻,寘諸宗室,季蘭尸之,敬也。”這段話。斷定詩中之季女就是季蘭,并斷定“此季蘭必是當時實有其人”(翁方綱《詩附記》。而馬瑞辰則認為“季蘭蓋當時女子之美稱,猶云季姜、季姬,并非有實指”(《毛詩傳箋通釋》)。馬說是對的,因為詩歌創作不必過于拘泥于真人真事,閱讀欣賞時也應該如此。如此看來,詩中的“季女”是詩人全力歌唱的對象。詩人通過她的采蘋采藻,烹煮祭品,設壇祭祖的行動描寫,不僅僅表現了她對祖先的虔誠,更表現出她對誠摯愛情的追求和對婚后幸福生活的祈禱,這是本詩的玄外之音。
從藝術上看,這首詩有這么幾個特點:
首先,這首詩采用鋪敘手法來敘述這個婚俗內容,也就是采用通篇運用“賦”的手法。全詩沒有比興,亦無夸飾,只是如實寫來,“敷陳其事而直言之”,層次井然地敘寫了“采”、“盛”、“湘”、“奠”等祭祀前的一系列準備活動,寫得極為簡括、扼要。
其次,成功地運用民歌中經常使用的對話形式。全詩每章四句,以兩問兩答句式構成。詩中一問一答的形式,實際上是民歌中的對唱,季女邊勞動邊對唱,在六組對唱中推進敘事,不僅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也給人以娛樂,顯得生動活潑。
最后,本詩在結構上采用了“倒卷簾”的格式。這首詩的前兩章采用結構相同的句子,不厭其煩地層層渲染采蘋煮藻的過程。似乎與“季女”無關,直到末章才點明主辦人是即將出嫁的“季女”,她是一位虔誠而美麗的姑娘。看來前兩章敘寫置辦祭品的經過,是為末句贊美季女的虔誠做準備,這就叫“卒章見其志。”清人高朝瓔認為“誰其尸之?有齊季女”兩句倒貫全詩。他說:“總以‘有’一句倒攝。”(《詩經體注》)清人毛先舒在評此詩時引戴君恩語云:“前連用五‘于以’,奔放迅快莫可遏,末忽接‘誰其尸之,有齊季女’,萬壑飛流,突然一注。”又云:“詩本美季女,俗筆定從季女賦起,且敘事絮絮詳悉,至點季女,只二語便了,尤奇。”這些精到的見解,不僅概括了這首詩的藝術特點,而且能夠引導人們正確體味此詩豐富的意蘊。
上一篇:《采薇歌》情詩三百首賞析
下一篇:《采蘩》情詩三百首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