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賦《痀僂承蜩》原文與翻譯、賞析
《莊子》
仲尼適楚②,出于林中。見痀僂者承蜩,猶掇之也③。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④?”曰:“我有道也。五六月⑤,累丸二而不墜⑥,則失者錙銖⑦;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⑧;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吾處身也⑨,若厥株枸⑩;吾執(zhí)臂也,若槁木之枝(11)。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12)。吾不反不側(cè)(13),不以萬物易蜩之翼(14),何為而不得!”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15),乃凝于神,其痀僂丈人之謂乎(16)。”
〔注釋〕
①本篇節(jié)選自《莊子·達(dá)生》,題目為后人根據(jù)內(nèi)容所加。痀僂(goulou勾樓),同“佝僂”,駝背。承,用長竿取物。蜩(tiao條),蟬。②仲尼,孔子的字。適楚,到楚國去。③掇(duo多),拾取,以手拾物。④道,方法。⑤五六月,指農(nóng)歷夏季五、六月,正是捕蟬之時。一說練習(xí)捕蟬要用五六個月的時間。⑥累,累積,累疊。丸,小圓球。累丸而不墜,(在竿頂上)累疊兩個小圓球而不會掉落下來。這是練習(xí)執(zhí)竿而不顫的辦法,因竿頭顫動,蟬會驚飛。⑦錙銖(zi zhu資珠),古代重量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六銖為一錙。“錙銖”比喻極少數(shù)量。此句是說,經(jīng)過累丸而不墜的練習(xí),捕蟬時蟬很少能逃走。⑧十一,十分之一。失者十一,十只蟬中可能有一只蟬飛掉。⑨處身,安置身體。⑩厥,同“橛”,小木樁。株枸,斫殘的樹樁。(11)執(zhí)臂,舉臂。槁(gao搞),枯干。此句意為,我舉起胳臂,像枯干的樹枝一樣(靜止不動)。(12)雖,即使。唯蜩翼之知,即“唯知蜩翼”,捕蟬時心目中只知有蟬的翅膀(毫不分心)。(13)不反不側(cè),指身、臂一動也不動。(14)易,改變,轉(zhuǎn)移。以,因。這句意為,不因外界的影響轉(zhuǎn)移對蟬翼的注意(表示專心致志)。(15)用志不分,用心專一不二。(16)丈人,老丈,老人。
〔分析〕
本篇選自《莊子·達(dá)生》。《達(dá)生》篇由十一個寓言故事組成,《痀僂承蜩》是其中之一。它通過一位駝背老人捕蟬的小故事,說明做好任何事情都要用心專一,并付出辛勤的勞動。
這則寓言故事篇幅雖短,但章法井然,層次分明,全文可分三段。開頭四句為第一段,中間一問一答為第二段,最后孔子所言為第三段。第一段是故事的開端,交代了事件、背景、主要人物及其活動。第二段是闡述承蜩猶掇的訣竅。這是全文的重點(diǎn),先寫苦練的三個階段,再寫捕蟬時精神的專注。第三段是總結(jié)全文,點(diǎn)明寓意。全篇結(jié)構(gòu)謹(jǐn)嚴(yán),脈絡(luò)清晰,聯(lián)連一體,自然緊湊。
文章開頭寫道:“仲尼適楚,出于林中。見痀僂者承蜩,猶掇之也。”作者先交代故事的由來。孔子自蔡入楚,路過林中,見一駝背老人捕蟬,像拾取東西一樣容易。言明“痀僂承蜩”這則故事是孔子林中所見。“痀僂”一詞勾畫了捕蟬老人的特殊形象,“猶掇之也”喻其捕蟬技巧高超。孔子非常贊賞這位承蜩者,情不自禁地說:“子巧乎! 有道邪?”前句贊嘆,后句詢問,由此引出痀僂者的大段闡述,使文章轉(zhuǎn)入正題。
針對孔子的問題,痀僂者先作一個總的回答:“我有道也。”然后侃侃而談,具體闡述苦練捕蟬本領(lǐng)的全過程。五六月份,先“累丸二”,再“累三”,最后“累五”,直到一個也不掉下來,言明技藝逐步提高的三個階段。隨著練功難度的越來越大,而失誤情況則越來越小,由“失者錙銖”到“失者十一”到“猶掇之也”。如此反復(fù)苦練,終于熟能生巧,百發(fā)百中了。這一層用三個分句構(gòu)成一組排句,生動地說明痀僂老人高超的捕蟬技藝是苦練得來的。要想掌握一門技藝,即使像捕蟬這種小技藝,也非得下苦功不可。由此可知,苦練基本功就是承蜩猶掇之“道”。當(dāng)然,苦練時必須專心致志,于是痀僂者又談精神專注。“吾處身也,若厥株拘;吾執(zhí)臂也,若槁木之枝。”這里連用兩個比喻,描述承蜩時身體絲毫不動,以示用心專一。“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三句,先將天地大、萬物多與蜩翼小形成鮮明的對比,再用賓語前置的句式強(qiáng)調(diào)自己不受外界事物干擾,只關(guān)注蜩翼的聚精會神態(tài)度。“吾不反不側(cè),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三句,是對上述七句的總結(jié),強(qiáng)調(diào)形神專一,全神貫注,自然得出“何為而不得”的結(jié)論。用一個反詰句來收束自己的闡述,更顯得理直氣壯,不容置辯,充滿了自信和自豪。
聽完痀僂者的陳述之后,孔子被其精神所感動,就用他的事例來教育學(xué)生。孔子對弟子說:“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僂丈人之謂乎!”“用志不分”即用心專一,“乃凝于神”即精神高度集中,這八個字概括了全文的中心,點(diǎn)明了這則故事的寓意。“丈人”,古時對老人的尊稱,“其痀僂丈人之謂乎”,句中賓語前置,突出了歌頌的對象,表達(dá)了孔子對痀僂老人的敬重和贊揚(yáng)。作者篇末點(diǎn)題,耐人尋味,富有教育意義。
莊子善于用寓言來表現(xiàn)哲理。本篇寓言,全文僅一百三十八個字,語言簡練,用詞精當(dāng),寓教于故事之中,深入淺出地闡明了文章的主旨。
上一篇:詩詞·散曲《甲辰八月辭故里》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散文賦《登大雷岸與妹書》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