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湯顯祖·甲申見遞北驛寺詩,多為故劉侍御臺發(fā)憤者,附題其后》原文賞析
江陵罷事劉郎出,冠蓋悲傷并一時,為問遼陽嚴譴日,幾人曾作送行詩?
中國封建社會的士大夫,拋開其中那些鉆營逢迎,結黨營私,毫無政治良心可言的弄權者不論,大多數(shù)人的立身行事也以個人的烏紗帽為前提。他們缺乏獨立的人格,更沒有獨立的政治見解;當個別耿介之士因直言議論朝政而遭受迫害時,他們噤若寒蟬,不一引手相救;但當朝政變化,當日受害之人被恢復了名譽時,他們卻常常要站出來為此人當初的行動喝彩,并抒發(fā)自己據(jù)說是早已有之的義憤,以滿足自己的良心和道德感。
對于士大夫這種缺乏政治氣節(jié)乃至沽名釣譽的狀況,湯顯祖極為厭惡,這首小詩便是對此而發(fā)的,而促使他提筆的具體事件則是御史劉臺生前身后的遭遇。
曾巡按遼東的御史劉臺于萬歷四年上書彈劾當朝首輔、大學士張居正“擅權威福,引用私黨,打擊異己,橫黷無厭”,居正大怒,在皇帝前為自己辯解,萬歷皇帝遂詔下劉臺獄,廷杖一百,并遠戍之。張居正為維護自己形象,又曲意上疏救劉臺,于是劉臺免杖,奪職為民。但居正心恨不已,終以它事戍劉臺于廣西,使劉臺死于戍所。劉臺死日,張居正卒,其時在萬歷十年;十一年,朝廷詔復劉臺原官,并追贈光祿寺卿(見《明史·劉臺傳》)。于是士大夫紛紛在當年劉臺住過的遞北驛寺(又名東光驛)壁上題詩,為劉臺生前遭遇鳴不平。萬歷十二年(甲申),湯顯祖在南下就太常博士任道中,也經過此驛站,見狀感慨萬端,于是也在壁上寫上了一首小詩。
詩歌說:張居正垮臺,劉御史恢復了名譽(江陵即張居正,其籍貫為湖北江陵),一時間士大夫們紛紛為劉臺不幸遭遇表示悲傷義憤。然而試問這位曾巡按遼陽的御史當初遭朝廷嚴厲譴責并遠戍他鄉(xiāng)時,有幾個人曾表示過對他的同情?哪怕是為他的流放寫一首送行詩呢?
湯顯祖是位有氣節(jié)的士大夫,他也曾得罪過張居正,還得罪過后來的首輔申時行,并被遠謫他方。他的這首詩尖銳地指責諷刺了士大夫中缺乏氣節(jié)的卑萎風氣。其反詰語氣,逼人深省。焉因為此,“義仍 (湯顯祖字)書此詩,后人遂絕筆”(《列朝詩集》)大概多少感到了慚愧和自責吧。
本詩一作《題東光驛壁,是劉侍御臺絕命處》 (見《明詩紀事》),文字亦有異,或許此詩為改作。
上一篇:古詩《汪繹·田家樂》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鄭珍·留湘佩內妹》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