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散曲《獄中題壁》原文與翻譯、賞析
[清] 譚嗣同
望門投止思張儉②,忍死須臾待杜根③。
我自橫刀仰天笑④,去留肝膽兩昆侖⑤。
〔注釋〕
①本篇選自《譚嗣同全集》。公元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作者不愿逃走避難,此詩即是他被捕后題于獄中壁上的。②張儉,東漢末人,曾經毅然上書彈劾殘害百姓的宦官,被反誣結黨營私?!皟€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門投止”(《后漢書·張儉傳》),人們皆冒著危險接待他。投止,即“投宿”。③杜根,東漢時人。東漢安帝時,鄧太后臨朝攝政,外戚弄權。郎中杜根上書提出歸政于安帝,太后讓人將他裝入口袋摔死。因執法者暗中幫助,故而未死。為逃避鄧太后檢查,杜根裝死三日,以致目中生蛆。后隱身酒家,直至鄧太后死去才重新出仕為官。④橫刀,橫執著刀。《三國志·袁紹傳》:“董卓呼紹,議欲廢帝,立陳留王。……紹不應,橫刀長揖而去。”⑤去留,指當時逃亡(去)的康有為等人和自己(留)。肝膽,喻真誠的心意。昆侖,山名,喻人物的高大形象。
〔分析〕
譚嗣同是著名的近代改良主義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六君子”之一。他早年博覽群書,鄙視科舉,曾歷游西北、東南各省。甲午之戰失敗后,譚嗣同的思想更加激進,呼吁沖決一切網羅的束縛。1898年8月,他被光緒皇帝征召進京,任四品銜軍機章京,參與由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百日維新”。九月,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光緒皇帝遭禁錮,維新人士被搜捕。康、梁逃脫,譚嗣同在可以走避的情況下,為激勵后人,毅然挺身殉難。他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本詩就是他被捕后題在獄中墻壁上的絕筆。詩中借兩個歷史人物的遭遇,表達了對變法維新的堅定信念,以及愿為理想而獻身的英勇氣概。
前兩句,散發出作者的凜然正氣。作者認定自己和康、梁等人所從事的變法是正義的事業,失敗只是暫時的,維新人士日后還會有所作為的。作者在這里用兩個古人來作比。東漢時的張儉,因彈劾宦官而受迫害,被迫逃亡,所經之處,人們都冒生命危險接納他,因為人們十分尊敬他的聲望品行。遇難不死的張儉,后來終于又被朝廷委以重任。杜根也是東漢人,曾上書勸說臨朝聽政的鄧太后歸權皇帝,結果觸怒太后,被打成重傷。他裝死三天,目中生蛆。鄧太后死后又恢復了官職。譚嗣同雖身陷囹圄,仍時刻思念出逃的康、梁等人,以張儉作比,說明他對他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而作者以杜根自比,表明他甘愿忍受深重的苦難,萬死不辭的決心。
后兩句抒發的是作者就義前無比自豪的情感。譚嗣同被捕前,梁啟超曾一再勸他一起出逃,但他堅決不肯,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圣主。”他把“去”(生)留給別人,祈望他們能夠繼續奮斗,東山再起;而自己則擔當了“留”(死)的角色,仰天大笑走向屠刀,為國為民盡忠。作者認為,康、梁的“去”和自己的“留”意義同等重大,兩者都是光明磊落,肝膽相照,就像巍峨的昆侖山一樣,挺立在天地之間。這兩句,把作者勇于自我犧牲的堅強意志和至高無上的豪邁氣概完全表現出來了,真是驚天動地、氣壯山河!
這首詩,充分表現了譚嗣同慷慨赴難、以身殉國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風格恢闊豪放,語調鏗然有力,讀來令人心胸震撼。
上一篇:詩詞·散曲《燕歌行并序》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詩詞·散曲《猛虎行》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