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賦《洛神賦》原文與翻譯、賞析
[三國魏] 曹 植
黃初三年②,余朝京師③,還濟洛川④。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說神女之事⑤,遂作斯賦。其詞曰:
余從京域,言歸東藩⑥,背伊闕⑦,越轘轅⑧,經(jīng)通谷⑨,陵景山⑩,日既西傾,車殆馬煩(11)。爾乃稅駕乎蘅皋(12),秣駟乎芝田(13),容與乎陽林(14),流眄乎洛川(15)。于是精移神駭(16),忽焉思散(17),俯則未察,仰以殊觀(18)。睹一麗人,于巖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19):“爾有覿于彼者乎(20)?彼何人斯(21),若此之艷也!”御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則君王所見也(22),無乃是乎!其狀若何,臣愿聞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驚鴻(23),婉若游龍(24)。榮曜秋菊(25),華茂春松(26)。彷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27)。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28);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29)。秾纖得中(30),修短合度(31)。肩若削成(32),腰如約素(33)。延頸秀項(34),皓質(zhì)呈露(35)。芳澤無加(36),鉛華弗御(37)。云髻峨峨(38),修眉聯(lián)娟(39)。丹唇外朗,皓齒內(nèi)鮮。明眸善睞(40),靨輔承權(quán)(41)。瑰姿艷逸(42),儀靜體閑(43)。柔情綽態(tài)(44),媚于語言。奇服曠世(45),骨像應(yīng)圖(46)。披羅衣之璀粲兮(47),珥瑤碧之華琚(48)。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游之文履(49),曳霧綃之輕裾(50)。微幽蘭之芳藹兮(51),步踟躕于山隅。于是忽焉縱體(52),以遨以嬉。左倚采旄(53),右蔭桂旗(54)。攘皓腕于神滸兮(55),采湍瀨之玄芝(56)。
余情悅其淑美兮(57),心振蕩而不怡(58)。無良媒以接歡兮,托微波而通辭。愿誠素之先達兮(59),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60),羌習禮而明詩(61)。抗瓊珶以和予兮(62),指潛淵而為期(63)。執(zhí)眷眷之款實兮(64),懼斯靈之我欺(65)。感交甫之棄言兮(66),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恃(67)。
于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68)。神光離合(69),乍陰乍陽(70)。竦輕軀以鶴立(71),若將飛而未翔。踐椒涂之郁烈(72),步蘅薄而流芳(73)。超長吟以永慕兮(74),聲哀厲而彌長。
爾乃眾靈雜遝(75),命儔嘯侶(76),或戲清流,或翔神渚(77),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78),攜漢濱之游女(79)。嘆匏瓜之無匹兮(80),詠牽牛之獨處(81)。揚輕桂之猗靡兮(82),翳修袖以延佇(83)。
體迅飛鳧(84),飄忽若神。凌波微步(85),羅襪生塵。動無常則(86),若危若安。進止難期(87),若往若還。轉(zhuǎn)眄流精(88),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89),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風(90),川后靜波(91),馮夷鳴鼓(92),女媧清歌(93)。騰文魚以警乘(94),鳴玉鸞以偕逝(95)。六龍儼其齊首(96),載云車之容裔(97)。鯨鯢踴而夾轂(98),水禽翔而為衛(wèi)。
于是越北沚(99),過南岡,紆素領(lǐng)(100),回清揚(101)。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102)。恨人神之道殊兮(103),怨盛年之莫當(104)。抗羅袂以掩涕兮(105),淚流襟之浪浪(106)。悼良會之永絕兮(107),哀一逝而異鄉(xiāng)(108)。無微情以效愛兮(109),獻江南之明珰(110)。雖潛處于太陰(111),長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112),悵神宵而蔽光(113)。
于是背下陵高(114),足往神留(115)。遺情想象(116),顧望懷愁(117)。冀靈體之復形(118),御輕舟而上溯(119)。浮長川而忘反(120),思綿綿而增慕(121)。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122)。命仆夫而就駕,吾將歸乎東路(123)。攬騑轡以抗策(124),悵盤桓而不能去。
〔注釋〕
①本篇選自《文選》。洛神,洛水女神。②黃初三年(公元222年),曹植朝京師乃黃初四年,此云三年,大約是刊誤。黃初,魏文帝曹丕年號。③京師,魏都洛陽。④濟,渡。洛川,洛水。⑤宋玉有《高唐賦》、《神女賦》,記楚襄王夢遇巫山神女之事。⑥藩,諸侯封國。曹植于黃初三年立為鄄城王。四年徙封雍丘(今河南杞縣),東藩指雍丘。⑦伊闕,山名。在洛陽南,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經(jīng)此北流。⑧轘轅,山名,在今河南偃師東南。⑨通谷,谷名,在洛陽東南。⑩陵,登。景山,在今河南偃師南。(11)殆,壞。煩,勞。(12)稅駕,解馬卸車。蘅皋,長滿杜蘅的水邊高地。(13)秣,喂養(yǎng)。駟,駕車的馬。芝田,長著芳草的田地。(14)容與,悠然安閑的樣子。陽林,地名。一本作楊林,泛指多楊樹之林。(15)眄(mian免),旁視。(16)移,變。駭,亂。(17)忽焉,精神恍惚的樣子。(18)殊觀,奇異景象。(19)御者,趕車的人。(20)覿(di敵),見。(21)此為《詩經(jīng)·小雅·何人斯》成句。斯,語尾助詞。(22)君王,指曹植。(23)這句形容洛神體態(tài)輕捷,翩翩然如鴻鵠驚飛。(24)這句,形容動作柔和,如游龍蜿蜒而升。(25)這句,謂顏色美麗,勝于秋日之菊。(26)這句,謂肌體豐盈,如茂郁的青松。(27)流風回雪,謂肢體婀娜,有如風卷雪花回旋飛舞。(28)皎,明亮,潔白。(29)灼,鮮明的樣子。芙蕖,荷花。淥(lu路)波,清澈的水波。(30)秾(nong農(nóng))纖得中,肥瘦適中。(31)修短,長短。合度,合乎標準。(32)削成,形容兩肩狹窄而下垂,俗謂美女肩。(33)約,束。腰如約素,謂腰細而圓。(34)延、秀,都是長的意思。(35)呈露,顯現(xiàn)。(36)芳澤,芳香的油脂。(37)鉛華,化妝用的粉黛。弗御,不用。(38)云髻,發(fā)髻卷曲如云。峨峨,高聳的樣子。(39)聯(lián)娟,亦作“連娟”,微曲的樣子。(40)睞,顧盼。(41)靨輔,頰上酒渦。權(quán),今作“顴”。承權(quán),意謂在顴骨之下。(42)瑰,美石。此指美好的姿容。(43)儀,儀態(tài),舉止。閑,通“嫻”,文雅。(44)綽態(tài),謂綽約多姿。(45)曠世,世所未有。(46)骨像,骨法,人像。應(yīng)圖,合于圖像。意謂如同圖畫上所畫的一般。(47)璀粲,鮮明的樣子。(48)珥,插。瑤碧,玉名。華琚,雕有花紋的佩玉。(49)遠游,履名。文履,有花紋的鞋。(50)霧綃,輕細如云霧的絹。(51)芳藹,香氣。(52)縱體,輕舉。(53)采旄,以五彩羽毛附于竿首,下垂流蘇。(54)桂旗,結(jié)桂以為旗。(55)攘,推,謂推手使前。(56)湍瀨,石灘上的急流。玄芝,黑色的芝草,傳說為神草。(57)淑,善。(58)怡,樂。(59)誠素,真誠的意愿。(60)信,確實。修,善。(61)羌,發(fā)語詞。(62)抗,舉起。瓊珶(di弟),美玉。和,答。(63)潛淵,深淵,洛神所居。期,期會。古人指水為信。(64)眷眷,戀戀不舍。款實,誠實。(65)斯靈,指洛神。我欺,欺我。(66)交甫,鄭交甫,李善注引《神仙傳》說:鄭交甫在漢水邊,遇見兩仙女,贈其玉佩。他受而放在懷里,才走幾步,發(fā)現(xiàn)玉佩沒有了。回顧二女,亦不見。棄言,失信。(67)申,同“伸”。禮防,指禮教所謂的“男女之別”。(68)徙倚,留連徘徊。(69)離合,時聚時散。(70)乍陰乍陽,謂時隱時顯。(71)竦,聳。鶴立,似鶴而立。(72)椒,花椒,有濃郁的香味。涂,通“途”。道路。(73)蘅薄,杜蘅叢生之地。(74)超,高。永慕,久慕。(75)雜遝(ta踏),紛紜、眾多的樣子。(76)命儔嘯侶,呼叫同伴。(77)渚,水中高地。(78)南湘二妃,相傳舜南巡,死于蒼梧,他的娥皇、女英兩妃自投湘水,遂為湘水的女神。(79)漢濱游女,漢水的女神。即鄭交甫過漢皋所遇贈佩之二女。(80)匏瓜,星名,一名天雞,在河鼓星東。無匹,指匏瓜星不與它星相接。(81)牽牛,星名。它與織女星各處天河之旁,故云“獨處”。(82)袿(gui圭),女子的上衣。猗靡,精妙之意。(83)翳,掩,遮蔽。延佇,延頸佇立。(84)鳧,水鳥名,亦稱水鴨。(85)凌波微步,在水波上輕步行走。(86)常則,固定的規(guī)則。(87)難期,難以預期。(88)轉(zhuǎn)眄流精,顧盼有神。一說精即“睛”。流精,目光移動。(89)婀娜,輕盈柔美。(90)屏翳,傳說中的風神。(91)川后,水神。(92)馮(ping平)夷,河伯名。(93)女媧,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女皇。據(jù)說樂器笙簧系她創(chuàng)制。(94)文魚,神話中能飛的魚。警乘,車乘的警衛(wèi)。(95)玉鸞,系在馬轡兩旁的玉制鸞鈴。偕逝,同往。(96)六龍,傳說載太陽的車用六龍。這里指眾神駕六龍車。儼其,儼然,莊嚴高昂的樣子。齊首,謂六龍一齊昂首而行。(97)云車,神以云為車。容裔,即容與,舒緩安詳?shù)臉幼印?98)鯨鯢,鯨魚。雄的叫鯨,雌的叫鯢。踴,一作“涌”,浮出。夾轂,夾護著車駕。(99)沚(zhi止),水中小塊陸地。(100)素領(lǐng),雪白的脖子。(101)回,運轉(zhuǎn)。清陽,眉目清秀。(102)交接,男女交往之道。(103)殊,不同。(104)盛年,壯年。無當,無偶。(105)抗,舉。袂(mei妹),袖。(106)浪浪,淚下的樣子。(107)良會,嘉會,美好的聚會。(108)這句說,悲,這一去就天各一方了。(109)無,一作“撫”,持。效愛,致相愛之意。(110)珰,耳飾。(111)潛處,深藏。太陰,眾神所居的地方。(112)悟,察覺。舍,止。(113)宵,通“消”,消逝。蔽光,隱去光彩,蔽其形容。(114)背,離。背下陵高,言從山上下來。(115)足往神留,腳往前走了,心還留在那里。(116)遺情,情思留戀。想象,回想洛神的神情容貌。(117)顧望懷愁,頻頻回首,不愿離去,心中惆悵若失。(118)靈體,即神體,指洛神。復形,重現(xiàn)。(119)御,駕。上溯,逆流而上。(120)長川,大河,指洛水。(121)綿綿,思緒不絕的樣子。增慕,益增思慕之情。(122)耿耿,心不寧貼。曙,天明。(123)東路,指返雍丘的道路。(124)騑,或稱“驂”。此泛指駕車的馬。轡,馬韁繩。抗策。揚鞭。
〔分析〕
《洛神賦》是曹植的代表作之一。賦前有小序,點明了寫作的時間、地點、緣由。
黃初三年(公元222年),曹植被封為鄄城(今山東甄城)王,到京都洛陽朝見魏文帝曹丕。在返回封地,再渡洛水時,曹植觸景生情,浮想聯(lián)翩。他想起了伏羲氏之女宓妃相傳是溺洛水而死,遂為洛水之神;又聯(lián)想到戰(zhàn)國時宋玉曾有《高唐賦》、《神女賦》,前者寫宋玉對楚襄王說先王游高唐,夢與巫山神女交接事,后者寫楚襄王夢與神女相遇事。于是,曹植便仿效宋玉,寫下此賦。
賦的正文可以分為六個段落。
第一段敘述作者從京城洛陽返回封地途中,在洛水之濱遇見了洛神。
文章由跋山涉水,一路勞頓,乃至“車殆馬煩”起筆,過渡到在風光秀麗的洛水河邊歇息。行文的節(jié)奏由緊張趨向舒緩,人物的心情也由動蕩轉(zhuǎn)為寧靜,可謂張弛自然,錯落有致。長滿香草的岸坡,遍植靈芝的田野,森森叢林,泱泱洛水,作者選取這樣一些典型景物,構(gòu)成一種優(yōu)雅閑逸的意境,使人產(chǎn)生無窮的遐思,從而為下文作了必要的鋪墊。果然,正當作者的神志為這恍如仙境的自然風光深深陶醉的時候,他一抬頭,驚異地瞧見一位美貌女子正站立在石崖旁邊。美人是誰? 怎么這樣的美麗? 作者巧妙地運用與車夫?qū)υ挼男问剑隽巳x描寫的主體——洛神。
第二段通過回答車夫的發(fā)問,塑造洛神美麗動人的藝術(shù)形象。
賦這種文體的基本特點是鋪陳其事。作者發(fā)揮高度的藝術(shù)想象力,調(diào)動比喻、對偶、排比諸多修辭手段,從儀態(tài)、容貌、服飾等多重側(cè)面,放筆描繪,反復渲染,成功地使一個靈秀端莊、綽約多姿的神女形象活龍活現(xiàn)地躍然紙上。她動作輕快,有如疾飛的鴻雁;舉止舒婉,恰似舞動的天龍。她光采熠熠,像是金秋的菊花;華麗美盛,正如春天的青松。她若隱若現(xiàn),好像薄云之間穿梭的明月;飄飄忽忽,如同被旋風吹舞著的飛雪。從遠處望去,她像朝霞中冉冉升起的太陽那樣光彩耀眼;在近處細看,她又似清漣中傲然挺立的荷花一般鮮艷奪目。這一連串的比喻,精當貼切,形象生動,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洛神的儀態(tài)之美。接著描寫洛神的容貌、服飾。她胖瘦適中,高矮合度,肩削腰細,脖子秀長。她皮膚白晰,不施香油脂粉,呈現(xiàn)清純的本色之美。她發(fā)髻高高聳起,眉毛細長彎彎,鮮艷的紅唇外露,潔白的牙齒內(nèi)含。她身穿絲織的衣裙,佩戴雕刻著精巧花紋的美玉和黃金翡翠制作的首飾。洛神聚眾美于一身,她是作者心目中盡善盡美的人物典型。
作者還抓住行為動作,來展現(xiàn)洛神的倩姿麗影。你瞧,她正在幽香四溢的蘭花叢中,在山崖轉(zhuǎn)角之間,輕靈地舒展身軀,快活地漫游嬉戲。你瞧,她又來到洛水河邊,捋起衣袖,伸出潔白的手臂,在湍急的水流中采摘靈芝。如此繪形繪神的描寫,讀來真是動人心弦。
第三段敘述作者對洛神的愛慕之意。
洛神實在是太美好了,容貌如花,風姿似玉,既識禮儀,又善言辭。作者是那樣急切地要向她求愛。沒有良媒來作介紹,就眉目傳情,秋波暗送,還將自己所佩之玉贈給她作為信物。那洛神呢,也一往情深,傾心相愛。她手指水淵,定下約會的佳期、地點。
這兩情繾綣的戲劇如果順勢發(fā)展下去,本來是可以有一個圓滿的結(jié)局的。然而,作者唯恐受騙而顯得躊躇不定起來。他想起《韓詩內(nèi)傳》中記載的一個故事:從前有個叫鄭交甫的人行至漢水邊,邂逅兩位美女。美女們贈給他一塊珮玉。可是,鄭交甫走了十多步,珮玉與美女都不見了。作者不敢相信神女會將愛情賜予自己,于是遵循古訓,“發(fā)乎情,止于禮義”,收斂笑容,鎮(zhèn)靜情志,以禮法的規(guī)范來約束自己。這一跌宕之筆,無疑使故事情節(jié)波瀾陡起,急轉(zhuǎn)直下,也給全賦蒙上了一層悲劇的陰影。
第四段描寫洛神欲愛不成、戀戀難舍的復雜心理。
作者沒有直接刻劃洛神的心理活動,而是將濃濃的情思融匯在生動具體的藝術(shù)形象之中。她若即若離,徘徊徬徨,輕盈的身軀像仙鶴一樣亭亭玉立,顯示出要飛而又不忍心飛去的樣子。她高聲吟詠,抒發(fā)長相思之情,歌聲是那樣的悲哀,那樣的悠長。眼看戀愛不成,她變得茫然不知所措,舉止行為失去了固定的動態(tài),時急時靜,進退兩難,像是離去,又像是回頭。她雙目轉(zhuǎn)動,只覺脈脈傳神;話未出口,幽香先已襲人。正是通過這一系列動作神態(tài),我們看到了洛神執(zhí)著地追求愛情的眷眷之心。
第五段描寫洛神含恨離去時的情狀。
這一段里包含三個層次。作者先像一位高明的畫師,運用他那奇妙的彩筆,描繪了一幅光怪陸離、色彩斑爛的神女起駕圖。風神息風,水神靜波,河伯鳴鼓,女媧唱歌,文魚、六龍、鯨鯢、水禽護衛(wèi)著洛神的云車,從容地離去。這一派神圣莊嚴的景象,對突出洛神的風韻仙姿起了烘云托月的作用。
接著,作者又細針密縷地刻畫洛神離去時的舉止神態(tài)。她越過沙洲、山崗,正要遠走高飛之際,忽然回轉(zhuǎn)潔白的頸項,又送來動人的眼波。她紅唇輕啟,緩緩道出一番男女交接的妙諦,再次流露出依依難舍的真摯情感。她怨恨人神之道相隔太遠,相親相愛的男女雙方正值壯盛年華卻不能如愿結(jié)合。說到傷心處,她涕淚漣漣,濕透衣襟,其情哀婉凄絕,令人不忍卒讀。文章寫到此處,已經(jīng)點出了寄意之所在。洛神痛惜訣別之后將各處異鄉(xiāng),于是獻上一對明珠制的耳環(huán),并深切地表示雖然回到了神仙居住的地方,但心靈永遠寄托在作者身上,從而將這幕愛情悲劇推向了最高潮。
最后兩句寫到洛神突然消失了,這跟文章開頭洛神不知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一樣,完全切合神靈“來無蹤,去無影”的特點。
第六段敘述作者對洛神的追戀。
洛神終于消失了,作者像從夢中醒來一般,追悔不已。他登上高處,飛步追尋,腦海里縱情回顧著剛才與神女相會的情景,心胸中充塞著痛失心上人的哀怨。他渴望洛神的形象能再度出現(xiàn),于是駕著輕舟,在洛水中逆流而上,忘情追蹤。但是,事與愿違,神女最終沒能重現(xiàn),作者的相思之情卻愈來愈深。他心煩意亂,徹夜難眠,天亮之后只能備好馬車,返回封地。籠罩全賦結(jié)尾的是對愛情的強烈渴望,是這種渴望無法實現(xiàn)而遺留下的深深惆悵。
關(guān)于《洛神賦》的主題思想,歷來有不同的說法。
一種為“感甄”說。唐人李善在注《文選》時引用《記》曰:曹植追求甄逸之女甄氏,結(jié)果未能如愿,因為其父曹操作主,將甄氏許配給了曹丕。曹植甚為不滿,日夜思念甄氏,達到廢寢忘食的程度。曹丕稱帝之后,甄氏被郭后讒毀致死。黃初年間,曹植入朝,曹丕將甄氏的遺物玉鏤金帶枕贈給他。曹植睹物傷情,不覺哭泣。在返回封地,途經(jīng)洛水時,曹植正思念甄氏,忽然遇見一位披發(fā)遮顏而自稱甄氏的女子。她向曹植傾訴衷腸后,便隱去不見了。曹植于是寫下《感甄賦》一篇。后來魏明帝曹睿(系甄氏所生)見了此文,改為《洛神賦》。
另一種為“寄心君王”說。《離騷》中有“我令豐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句,系屈原表明不得志于君后所作的追求。曹植假托宓妃(洛神),以寄寓對其兄曹丕的思慕,這與屈原的志向是相同的。
再一種說法是:此賦的序文明言“感宋玉對楚王說神女之事,遂作斯賦”,《文選》也將它歸于賦中的情類,因此,其主題思想無疑是寫男女情事。
據(jù)《三國志》等史書記載,甄后生于漢靈帝光和五年(公元182年),曹丕生于中平四年(公元187年),曹植的生年則為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甄氏原為袁紹兒媳,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曹操平定冀州后,因貌美而為曹丕所納。這時,曹丕十九歲,甄氏長其五歲,為二十四歲,而曹植不過是個年僅十四歲的少年,恐怕情竇尚未全開,怎么會去向甄氏求婚呢? 此乃小說家附會之談,實不足信。
至于“寄心君王”說,也覺牽強。曹植跟曹丕雖為同胞手足,但處處受其猜忌壓迫。很難想像,作者對之一往情深的洛神形象,會與曹丕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 同時,我們也無法解釋賦中所表現(xiàn)的洛神對作者的繾綣之情。
如果循著作品序文的提示,我們應(yīng)該將此賦看作是一個寓言式的愛情故事,其中充滿著對真摯的男女戀情的熱烈向往。聯(lián)系作者長期遭受迫害,壯志難以施展的境遇,我們又可以認為,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愛情題材故事。作者在自己傾注滿腔熱情所塑造的愛戀對象洛神身上,其實是寄托著對理想、自由和美的執(zhí)著追求,而人神愛情的受挫,則反映了這種追求的失敗。
《洛神賦》的藝術(shù)風格,從整體上來說是充滿著濃郁的浪漫主義精神。人神相愛的故事情節(jié)是超現(xiàn)實的,它使全賦始終彌漫著迷離恍惚的神秘氣氛。此賦構(gòu)思巧妙,想像奇特,比喻貼切,描寫細膩,不論是靜態(tài)的自然美景,還是動態(tài)的神仙神物,無不色彩繽紛,鮮明生動,構(gòu)成一幅幅瑰麗琦瑋的畫面,給人以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
〔評說〕
劉克莊《后村詩話》:“《洛神賦》,子建寓言也,好事者乃造甄后事以實之。使果有之,當見誅于黃初之朝矣。唐彥謙云‘驚鴻暫過游龍去,虛惱陳王一事無’,似為子建分疏者。”
潘德輿《養(yǎng)一齋詩話》:“即《洛神》一賦,亦純是愛君戀闕之詞。其賦以‘朝京師,還濟洛川’入手,以‘潛處于太陰,寄心于君王’收場,情詞亦至易見矣。”
浦起龍《古文眉詮》:“規(guī)撫宋玉,似降一格;然緣情綺靡,仙骨珊珊,尚有凌虛御風之氣。”
劉熙載《藝概》:“曹子建《洛神賦》,出于《湘君》、《湘夫人》。”
上一篇:散文賦《瀧岡阡表》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詩詞·散曲《浪淘沙》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