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中道《西山小記(其五)》原文與賞析
袁中道
香山跨石踞巖,以山勝者也。碧云以泉勝者也。折而北,為臥佛,峰轉凹,不聞泉聲。然門有老柏百許森立,寒威逼人。至殿前,有老樹二株,大可百圍,鐵干镠枝,碧葉虬結,紆羲回月,屯風宿霧,霜皮突兀,千癭萬螺,怒根出土,磊塊詰曲,叩之丁丁作石聲。殿墀周連數百丈,數百年以來不見日月。石墀整潔不容唾。寺較古,游者不至,長日靜寂,若盛夏晏坐其下,凜然想衣裘矣。詢其名,或云娑羅樹。其葉若蔌,予乃折一枝袖之,俟入城以問黃平倩,必可識也。臥佛蓋以樹勝者也。夫山,當以老樹古怪為勝,得其一者皆可居,不在整麗。三剎之中,野人寧居臥佛焉。
作者袁中道 (1570-1623),字小修,湖廣公安 (今屬湖北) 人。明萬歷年間進士,曾任國子博士、吏部郎中等職。與其兄宗道、宏道并稱“三袁”,號稱“公安派”。他的文學成就僅次于宏道,文學主張亦與之基本相同。著有《珂雪齋集》、《游居柿錄》等。文學作品中以散文為優,所創作的游記、尺牘、日記等,多有精美可觀之作。《西山小記》便是其中一篇。
《西山小記》原共十則,記錄了今北京西郊香山、玉泉山、萬安山等地的名物勝景。每則側重寫一處,每處突出寫某一景,十篇相屬,各具特色。如第一則側重寫西直門外沿途風光:“楊柳夾道,帶以清溪”,“每至盛夏之月,芙蓉十里如錦,香風芬馥”; 第三則側重寫玉泉山之水:“山根中時出清泉,激噴巉石中,悄然如語。”泉水匯于池中,但“見石子鱗鱗,朱碧磊珂,如金沙布地,七寶妝施,蕩漾不停,閃爍晃耀。”真是生動如繪,美不勝收,上面所選這篇,原列第五,主要是集中筆墨描寫臥佛寺的老樹雄姿。
文章一開頭,先點出香山以“山”勝,碧云以“泉”勝的景觀特點,撲面便給人一個懸念: 臥佛寺的特點是什么呢?作者筆鋒一轉,寫臥佛寺雖“不聞泉聲”,“然門有老柏百許森立,寒威逼人。”接著詳盡地描寫了臥佛老樹的奇姿異態,由此水到渠成地得出了“臥佛蓋以樹勝”的結論,使人不禁頷首稱是。最后又深入一層,寫“夫山,當以老樹古怪為勝。”大凡山水名勝,或勝在巖峰,或勝在怪石,或勝在云霧,或勝在泉溪,……然而,均不若“老樹古怪為勝”這一簡短的議論,有力地烘托出臥佛寺景觀的不同凡響。這是其一。
其二,本文最精彩的還在于對古樹本身的描寫。作者先總的寫那百余株森立的老柏“寒威逼人”的氣勢,先聲奪人,令人肅然。接著突出描寫大殿前的兩株老樹,寫得很有層次。先寫樹身“大可百圍”; 圍,計度圓周的量詞,一說徑尺為圍,一說五寸為圍,一說一抱為圍,盡管說法不一,但曰“百圍”,其意則在于極力說明樹身很粗。再由樹身寫到枝干:“鐵干鏐枝”;鏐,指成色好的黃金; 樹干鐵黑色,樹枝橙黃色。進而寫“碧葉虬結”,碧綠的樹葉交互重迭。就這樣,樹身、樹干、樹枝、樹葉,由大到小,井然清晰。由于枝葉繁茂,重重迭迭,曲折糾結,以致于“紆羲回月,屯風宿露”。羲,日神羲和的簡稱,這里指太陽。這兩句是說老樹密匝匝的枝葉,遮蔽了日月的光芒,并使風停步,使霧止宿。接著又由樹冠寫到樹皮、樹根:“霜皮突兀,千癭萬螺,怒根出土,磊塊詰曲,叩之丁丁〔Zheng Zheng〕 作石聲。”‘霜白色的樹皮高高鼓起,無數瘤包累積,更顯示出樹齡之老; 那裸露在土外的彎屈盤結的樹根,敲一敲,則發聲錚錚,如叩玉石,妙不可言!
為了進一步烘托樹冠之高大,樹葉之濃密,作者撇開正面描寫,換了一個角度,又深入地寫了兩筆: 一筆是“殿墀周連數百丈,數百年以來不見日月。”周連數百丈,這是從空間上寫老樹之碩大無朋; 數百年不見日月,這是從時間上寫老樹歷史之悠久,而且一直郁郁蔥蔥,遮天蔽日。另一筆是:“若盛夏晏坐其下,凜然想衣裘矣。”這是從虛處著墨,坐其樹下,即使酷暑盛夏,也寒氣侵骨,頓起衣裘之想。這無疑是夸張的,但卻真實地寫出了濃密的樹蔭下清涼無比的情景,誠可謂生花之筆。
作者曾經說過:“修辭則以經國重世讓人” (清錢謙益《小修傳》語)。本文也體現了他講究文采、注重錘煉語言的創作特色。如寫殿前的那兩棵老樹,連用排比,駢雅而有氣勢。又如以“千癭萬螺”來形容樹身上那隆起的瘤塊,形象鮮明,取喻奇特; 以鐵鏐狀樹干樹枝為“鐵干鏐枝”,不但表明了枝干的色澤,而且給人以堅硬結實的感覺。再如寫樹根是“怒根出土”,一個“怒”字,既將老樹擬人化,仿佛它也有情感似的,不愿長埋地下而裂土怒陳; 又寫出了老樹的氣勢,與前面的“寒威逼人”緊密呼應。作者最后寫道:“三剎之中,野人寧居臥佛焉。”正因為臥佛寺有“老樹古怪為勝”,加上“寺較古,游者不至,長年寂靜”,所以作者屬意于此,寧居臥佛。作者以這一主觀愿望綰結全文,言由衷出,真心向往,從而將對于臥佛寺以樹勝、且清靜的贊美之情,推向高潮,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張汝蘊《蟂磯》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魏源《西山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