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賦《瀧岡阡表》原文與翻譯、賞析
[宋] 歐陽修
嗚呼! 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瀧岡之六十年②,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③。非敢緩也,蓋有待也④。
修不幸,生四歲而孤。太夫人守節自誓⑤,居窮,自力于衣食,以長以教⑥,俾至于成人⑦。太夫人告之曰:“汝父為吏,廉而好施與⑧,喜賓客。其俸祿雖薄⑨,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為我累⑩?!势渫鲆?,無一瓦之覆、一垅之植(11),以庇而為生(12)。吾何恃而能自守耶(13)?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為汝家婦,不及事吾姑(14),然知汝父之能養也(15)。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16),然知汝父之必將有后也(17)。吾之始歸也(18),汝父免于母喪方逾年(19)。歲時祭祀(20),則必涕泣曰:‘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21)。’間御酒食(22),則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23)!’吾始一二見之(24),以為新免于喪適然耳(25)。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終身未嘗不然。吾雖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養也。
“汝父為吏,嘗夜燭治官書(26),屢廢而嘆(27)。吾問之,則曰:‘此死獄也(28),我求其生不得爾。’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于我皆無恨也;矧求而有得邪(29)! 以其有得,則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30),猶失之死(31);而世常求其死也(32)?!仡櫲檎邉θ甓⒂谂?sup>(33),因指而嘆曰:‘術者謂我歲行在戌將死(34),使其言然,吾不及見兒之立也,后當以我語告之?!淦骄咏趟拥?sup>(35),常用此語,吾耳熟焉(36),故能詳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無所矜飾(37),而所為如此,是真發于中者邪(38)! 嗚呼! 其心厚于仁者邪(39)! 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后也。汝其勉之! 夫養不必豐,要于孝(40);利雖不得博于物(41),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毙奁局?sup>(42),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學(43)。咸平三年進士及第(44)。為道州判官(45),泗、綿二州推官(46),又為泰州判官(47)。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瀧岡(48)。太夫人姓鄭氏,考諱德儀(49),世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儉仁愛而有禮,初封福昌縣太君(50),進封樂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51)。自其家少微時(52),治其家以儉約,其后常不使過之,曰:“吾兒不能茍合于世(53),儉薄所以居患難也(54)?!逼浜笮拶H夷陵(55),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貧賤也(56),吾處之有素矣(57)。汝能安之,吾亦安矣?!?br>
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祿而養(58)。又十有二年,列官于朝,始得贈封其親(59),又十年(60),修為龍圖閣直學士、尚書吏部郎中、留守南京(61)。太夫人以疾終于官舍(62),享年七十有二。又八年(63),修以非才(64),人副樞密(65),遂參政事(66)。又七年而罷(67)。自登二府(68),天子推恩(69),褒其三世(70)。故自嘉祐以來(71),逢國大慶(72),必加寵錫(73)?;试娓?sup>(74),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75)。曾祖妣累封楚國太夫人?;首娓圪浗鹱瞎獾摯蠓?、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76)。祖妣累封吳國太夫人。皇考崇公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叔鄯庠絿蛉?sup>(77)。今上初郊(78),皇考賜爵為崇國公,太夫人進號魏國。
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嗚呼! 為善無不報,而遲速有時,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積善成德,宜享其隆(79)。雖不克有于其躬(80),而賜爵受封,顯榮褒大,實有三朝之錫命(81),是足以表見于后世,而庇賴其子孫矣?!蹦肆衅涫雷V,具刻于碑。既又載我皇考崇公之遺訓,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82)。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鮮(83),遭時竊位(84);而幸全大節(85),不辱其先者(86),其來有自。熙寧三年歲次庚戌四月辛酉朔十有五日乙亥(87),男推誠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觀文殿學士、特進、行兵部尚書、知青州軍州事、兼管內勸農使、充京東東路安撫使、上柱國、樂安郡開國公(88),食邑四千三百戶、食實封一千二百戶(89),修表。
〔注釋〕
①本篇選自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瀧(shuang雙)岡,地名。在今江西省永豐縣沙溪市南之鳳凰山。宋祝穆《方輿勝覽》卷二十:“瀧岡,在(吉州)永豐南百六十里。 歐陽修之故居及有墓謂之瀧岡汘?!壁?qian千)表,即墓碑;墓表。阡,墓道。②惟,語首助詞,無義。皇考,對亡父的尊稱?;剩@。亡父稱考,亡母稱妣。崇公,即崇國公。歐陽修的父親名觀,字仲賓,死后曾追封為崇國公。宋制,爵等十二,國公位其四,名列親王、嗣王及郡王之后。凡遇恩澤及宗室祖宗后承襲及奉皇帝特旨者封國公,食邑二千戶。卜吉,以占卜來選擇風水好的墓地下葬。據《歐陽修年譜》所載,歐陽觀卒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次年擇葬于吉州吉水縣之瀧岡,下距宋神宗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歐陽修作此墓表,時隔整整六十年。③克,能夠。表于其阡,樹立墓前碑文。④有待,謂等待自己成名后皇帝賜與祖先誥封。⑤太夫人,指歐陽修的母親鄭氏。古時列侯之妻稱夫人;列侯死,子稱其母為太夫人。守節自誓,謂鄭氏決心守寡,不再嫁人。⑥長,養育。⑦俾,使。⑧施與,施舍,即助人以財物。⑨俸祿,猶官薪;官餉。⑩毋,勿要;不可。累,牽累;累贅。(11)一瓦,指代房屋。一垅,指代田地。垅,同“壟”,田埂。植,種植。這里指代莊稼,收成。(12)庇而為生,可以依靠而謀度生計。(13)恃,依賴。自守,指守寡。(14)姑,婆婆。這里指歐陽修的祖母。(15)能養,謂克盡孝道。養,供養長輩。(16)有立,即有所成就,有所建樹。(17)必將有后,必定會有好的子孫以承繼父業,光宗耀祖。(18)始歸,剛出嫁的時候。歸,舊時稱女子出嫁為“于歸”。(19)免于母喪,即守喪期滿,除去哀悼母親的喪服。(20)歲時祭祀,謂逢年過節時祭奠祖先。(21)“祭而”二句,意謂死后祭禮再豐盛,不如生前好好奉養,以使父母雖過簡陋生活卻能夠多活幾年。(22)間,間或;有時。御,進用。(23)“昔?!比?,意謂從前生活不甚豐裕,因而未能很好奉養母親,如今雖然條件好了,但是要想彌補這一不足卻來不及了。(24)始一二見之,起初一兩次見到這光景。(25)適然,當然如此。這句說,以為是剛除喪服,猶有悼母余哀,當然這樣罷了。(26)燭,用作動詞,指點燃燈燭。官書,這里指有關刑獄方面的文書案卷。(27)屢,每每,常常。廢,停止;擱下。(28)死獄,謂應判處死刑的案件。(29)矧(shen審),況且。(30)常求其生,謂常想使罪犯們免判死刑,得一生路。意指嚴格按法規辦事,毋輕罪重判,生罪死判。(31)猶失之死,仍然有因誤判而致死刑的。失,過失。這里指錯判。(32)世常求其死,謂世間治獄的官吏每欲致犯人以死罪來作為自己辦案的出發點和歸宿。(33)乳者,猶奶媽。劍,負劍。這里指背或抱。(34)術者,指占卜、算命的人。歲行在戌,指歲星運行,時在戌年。歲星,謂木星。木星約十二年運行一周天,其運行軌道與黃道相近,古人因將周天分為十二分,亦稱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經一次,即以其所在星次來紀年,故稱歲星。(35)平居,素日平常。(36)耳熟,經常聽到,已經相當熟悉了。耳,用作動詞,指聽、聞。(37)矜(jin今)飾,裝模作樣。(38)發于中,出自于內心。(39)厚,注重。用作動詞。(40)要于孝,總之,應當講孝道。(41)“利雖”句,謂好處雖難以普及眾人。(42)志,記。(43)先公,指作者亡父歐陽觀。先,先人,對已故前輩的尊稱。(44)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咸平,宋真宗趙恒年號(公元998年—1003年)。進士及第,謂考中進士。舊時科舉應試中選,榜上題名分甲乙次第,故稱及第。(45)道州,州名。唐置,治所在今湖南道縣,位于湘江支流瀟水流域。宋屬湖南路,下轄營道、江華、寧遠、永明四縣,州治在營道。判官,官名。州府長官的僚屬。宋制凡二人,從七品,主管文書,小州判官或代理司法。(46)泗,泗州,唐置,治所在今安徽泗縣。宋屬淮南路,下領盱眙、臨淮、招信三縣。州治盱眙。綿,綿州,隋置,治所在今四川綿陽。宋屬成都府路,下領彰明、魏城、龍安等八縣,州治巴西。推官,與判官同為州府長官的僚屬,主管司法事務。小州推官、判官不并置,或以推官兼觀察支使。(47)泰州,州名。漢置海陵縣,五代南唐后改為泰州,治所即今江蘇泰州市。宋屬淮南路,下領海陵、興化、泰興、如皋四縣,州治海陵。據《歐陽修年譜》載,歐陽觀乃卒于泰州任所。(48)沙溪,鎮名,在今江西省永豐縣南鳳凰山北。(49)考,指鄭氏的父親。諱,《禮記·曲禮》:“死者之名曰諱?!边@句說:鄭氏的父親名德儀。(50)福昌,縣名,北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降為鎮,隸屬西京河南府壽安縣。轄境相當于今河南宜陽縣附近一帶。縣太君,按宋制,朝廷卿、監及地方知州等官的母親封縣太君。太君,古代官吏母親的一種封號,次于太夫人。(51)樂安,郡名,宋屬河北路,下領厭次、商河、陽信三縣,治厭次,故地在今山東惠民縣南七十里。安康,郡名,宋屬京西南路,下領西城、洵陽、漢陰、石泉四縣,治西城,故地在今陜西安康縣西北一帶。彭城,郡名,宋屬京東西路,下領彭城、沛、蕭、滕、豐五縣,治彭城,即今江蘇省徐州市。按,這些郡名僅作贈封的一種榮譽稱號,實際上并非實封其地。(52)少微時,未顯貴的時候。(53)茍合于世,無原則地迎合世俗而生活。茍,茍且;隨便。(54)儉薄,猶儉約。意謂過節衣縮食的清貧生活。(55)夷陵,縣名,宋屬荊湖北路,為峽州州治。治所在今湖北省宜昌市東南。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范仲淹因得罪宰相呂夷簡而被黜,歐陽修代為鳴不平,作《與高司諫書》與司諫高若訥爭辯,因言辭激烈,反對堅決,遂遭貶夷陵縣令。其母鄭氏隨同前往任所。(56)故,本來。(57)處之有素,意謂平日已習慣如此。(58)得祿而養,謂作官而得其俸祿以歸養母親鄭氏。按:歐陽修進士及第在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由此得授官食祿,上距其父死之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整二十年。(59)“又十”三句,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歐陽修被召還京,復任館閣??痹?,轉太子中允。慶歷元年(公元1041年)十一月,仁宗祀南郊,加恩百官,歐陽修亦得升遷,由太常博士加騎都尉,改集賢校理。封贈其親,當在此年。(60)又十年,即宋仁宗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61)龍圖閣直學士,官號。宋代加給侍從官的一種榮譽頭銜。龍圖閣,宋代收藏和管理圖書典籍的官署,在京城會慶殿西偏,北連禁中,閣之東西分別為資政殿和述古殿。直學士之職始置于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尚書,指尚書省,官署名。其長官為尚書令。職掌施行制命,受付六曹文書,聽內外辭訴,考百官庶府之治,總決天下之務。然元豐改制前,不預政事,無實際職掌,僅用以定官位俸祿。吏部,尚書省下屬之官署名。元豐改制前置判部事二人,掌官敘服章、申請攝官、訃吊祠祭、拔萃舉人等事。元豐改制后,以吏部尚書、侍郎為主管官吏,掌文武官員之選試、任免、升遷、考課等事。郎中,官名。尚書省下各部內各司的主管。宋制,吏部與其余各部一樣,下設四司,即:吏部、司封、司勛、考功。官雖五品,位居清要。留守,官名。宋制,帝王外出巡視或親征,每命親王或大臣留守京城,稱東京留守,掌管宮鑰及京城治理與守衛諸事。當時西京河南府、南京應天府與北京大名府亦均各置留守,以知府兼任之。南京,宋真宗時,升宋州為應天府,建為南京,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62)“太夫人”句,歐陽修的母親鄭氏卒于皇祜四年(公元1052年)。(63)又八年,指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64)非才,自謙之辭。意謂才位不相稱,忝列其位。(65)入,這里指作官。副樞密,即樞密副使,官名。宋制,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關,別稱宥司,職掌軍國機務、兵防邊備、軍馬等政令。其長官為樞密使,副長官則稱樞密副使或同知樞密院事等。(66)參政事,即參知政事,官名,猶副宰相,仿唐“參知機務”,始置于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元豐改制后廢之,以尚書左、右丞取代其任。又,據《歐陽修年譜》載,歐陽修于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由樞密副使轉戶部侍郎參知政事。(67)又七年,指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68)二府,宋制,樞密院與中書省分掌全國軍政大權,合稱二府。(69)推恩,謂施與恩惠。(70)褒,褒獎;封贈。三世,謂曾祖、祖、父母三代。(71)嘉祐,宋仁宗趙禎年號(公元1056年—1063年)。(72)大慶,國慶或個人可慶賀之大事。這里指朝廷祭祀天地祖宗、冊封后妃、命立太子等大典。(73)寵錫,這里指加官晉爵、賞賜財物。寵,恩寵。錫,賞賜。(74)府君,舊時子孫對先世的敬稱。(75)累贈,陸續追贈許多官爵,其最終所封之最高官爵稱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官號名,謂光祿大夫之加金印紫綬者,始置于魏晉。唐宋均為正三品文階官,明清廢。太師,官名。三師(或稱“三公”)之一。宋制,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宋代的太師屬特殊待遇之榮銜,一般只封贈少數開國元勛或累朝元老重臣。中書令,官名,中書省長官。宋制,中書令乃未嘗真拜之贈官,一般以他官兼領此職者,均不預政事,僅示官階。(76)尚書令,官名,尚書省長官(唐初行宰相之職)。宋制,尚書令僅用以定官位俸祿,無實際職掌。元豐改制后,尚書省掌執行皇帝命令,設左右仆射為宰相。(77)越國太夫人,據《歐陽修行狀》及《神道碑》、《墓志銘》,歐母鄭氏封號均稱“韓國”,不言“越國”、“魏國”。而《歐陽氏譜圖系》記歐母封號唯言“魏國”,未稱“越國”、“韓國”。據此,“越國”之稱或乃歐陽修誤記,或乃鄭氏之最后封號。然據下文言及其父“皇考賜爵為崇國公”,而遍查《歐陽修年譜》、《行狀》、《神道碑》、《墓志銘》等相關資料,卻均作“鄭國公”,且崇國公實際上又是歐陽觀之最后封號,是“越國太夫人”也很可能為歐陽修之母鄭氏之最后封號,諸墓志碑狀均屬誤記。(78)今上,謂宋神宗趙頊,在位十八年(公元1067年—1085年)。初郊,指神宗即位后舉行的首次郊祀活動。郊,郊祀,指封建帝王的祀天活動。(79)隆,盛;多。(80)不克,未能。有于其躬,謂親身享受。(81)三朝,謂仁宗、英宗、神宗三朝。(82)揭,標舉。這里指記載。(83)俾(bi比),使。德薄能鮮,自謙之辭。謂德行淺薄,能力很差。鮮,少。(84)遭時竊位,亦自謙之辭。謂生逢其時,乃得占據高位。(85)幸全大節,意謂僥幸得以全身盡節,未遭刑戮。(86)不辱其先,沒有辱沒祖宗。(87)熙寧,宋神宗趙頊年號(公元1068年—1077年)。歲,謂歲星,詳參前注。次,停留之處。四月辛酉朔,陰歷四月初一日。這一日的干支紀日是辛酉,四月十五日則是乙亥。(88)男,兒子對父母的自稱。推誠保德崇仁翊戴功臣,宋代封賜臣下的功臣名號。按:以下所列是歐陽修當時的全部官銜和封爵。觀文殿學士,官名。宋仁宗慶歷八年(公元1048年),詔改延恩殿為觀文殿,下置大學士、學士等職。宋制,諸殿學士皆為帝王侍從顧問,雖無典掌實權,而資望極高。除特別恩賜外,非曾任執政的大臣不予授之。這是宋王朝優禮臺閣大臣與文學之士而設置的榮譽官銜。特進,官名。始置于漢代。宋制,特進為第二階文散官,相當于正二品。行,大官兼管小官之稱。兵部尚書,官名。職掌天下軍衛、武官選授之政令。青州,州名。古九州之一,傳說因其土居少陽,土色為青,固名。宋屬京東東路,下領壽光、臨朐、臨淄等六縣,治所益都(今屬山東省)。又,宋制,知州以朝臣出任,稱權知軍州事,兼管軍政大權。內勸農使,官名。職掌勸勵農桑事宜,宋制以州官兼之。京東東路,宋時行政區域分全國為十五路,下設州縣。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分京東路為京東東、京東西二路。京東東路轄境相當于今山東、河南、江蘇一帶,治所在青州(今山東省益都縣)。安撫使,官名。職掌一路軍政大權,多以知州兼任。上柱國,官名。戰國時楚國始置,唐以后沿用作勛官之稱號。樂安郡,郡名。治所在今山東省惠民縣。開國公,宋時賜封文武功臣的爵位。(89)食邑,亦稱“采邑”、“封地”,即以封地內所收租稅以作食祿之謂。食實封,指實封的食邑。按:食邑制始于周朝。宋制,食邑自二百戶至一萬戶,食實封自一百戶至一千戶。據《歐陽修年譜》載,歐陽修于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封開國公;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加上柱國;四年擢特進,除觀文殿學士,賜推誠保德崇仁翊戴功臣;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轉兵部尚書,知青州軍州事,兼管內勸農使,充京東東路安撫使。
〔分析〕
歐陽修在其父下葬六十年后所寫的《瀧岡阡表》,是精心創制的一篇名文。全文平易質樸,情真意切,如話家常,一掃華靡文辭、諛墓之氣,使之成為碑墓文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代表作品,與韓愈的《祭十二郎文》、袁枚的《祭妹文》一向被視為“千古至文”。
由于歐陽修的父親故世時,作者年方四歲,難以知悉亡父的行狀,這不能不給他帶來撰述上的困難。本文最大的特點之一,即是作者采取避實就虛、以虛求實、以虛襯實的方法,在文章中巧妙地穿插了其母太夫人的言語,以她口為己口,從背面和側面落筆行文。一方面以此為依據,追念表彰其亡父的仁心惠政;另一方面,在表其父阡的同時,也借以頌揚其母德母節,使一位賢妻良母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凸現在讀者眼前。父因母顯,母受父成。文章構思高明的地方,即在于一碑雙表,二水分流;明暗交叉,互襯互托。而其舒徐有致、簡易平實的文風,其謙恭平和、實事求是的態度,頓使一切浮華失實的諛墓文字黯然失色。
文章的第一段,主要交待阡表遲緩的原因,即:“非敢緩也,蓋有待也。”這“有待”二字極為重要,因為它是統攝全文的綱領,亦是縱觀通篇的眼目。按照封建社會的規定,只有子孫貴顯,已亡故的先人方有賜爵贈封的資格和榮耀。而不辱父母先人,能夠光宗耀祖,這才是孝子的最高境界。倘作者尚未顯達,占據要津,縱將碑文寫得再好,祖先臉上仍無光彩。
也正因為如此,文章的第二、三段便拿穩“有待”二字大作文章,處處借助太夫人口中所反復出現的一個“知”字(“知汝父之能養”、“知汝父之必將有后”),緬懷往事,追述亡父行狀,如水之開閘,隨勢而走,分叉奔流。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未將太夫人平日所舉兼收并蓄,平鋪直敘。相反,經過仔細剪裁,精心篩選,抓住了居家廉潔、奉親至孝、居官仁厚這三件典型事例,援證母言,來說明其父之“必將能養”和“必將有后”,使篇首的“有待”二字落到了實處。誠如林云銘《古文析義》中所指出的那樣:“其有待處,即決于乃翁素行。因以死后之貧驗其廉,以思親之久驗其孝,以治獄之嘆驗其仁?;蚍吹蛘龜?,瑣瑣曲盡,無不極其斡旋?!倍鴥啥谓Y尾之“修泣而志之,不敢忘”一句,收束凝煉,前呼后應,更提醒篇首的一個“教”字。而同寫“能養”、“有后”,兩段敘述又各自不同。比如,敘其廉潔,取典型概括法,用“故其亡也,無一瓦之覆、一垅之植,以庇而為生”,簡約言之,毫不拖泥帶水。敘其奉親,則取剝筍抽繭法,層層進逼,愈進愈深。而敘其居官仁厚,卻取一波三折法,跌宕生姿,使桐城派古文的近代傳人林紓大為嘆賞:“至崇公口中平反死獄,語凡數折:求而有得,是一折;不求而死有恨句,又一折;世常求其死句,又一折。凡造句知得逆折之筆,自然刺目?!蔽闹幸痪洹胺虺G笃渖q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不只傳神地摹寫刻畫了其父斷獄的謹嚴和慎之又慎,而且是對千百年封建獄吏草菅人命的深刻概括總結,有著強烈的批判精神和深廣的社會意義。
自“先公少孤力學”至“汝能安之,吾亦安矣”,是文章的第四段。這一段文字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敘父略,敘母詳。其所以如此,乃是因為“前敘母言,即是父行,而太夫人本行未著也,故于此悉之?!?浦起龍《古文眉詮》)而且隨風趁勢,借樹著花,使人并不感覺突兀,也不感到多余。整個文章雖因母顯父,以父揚母,寫來卻詳略得當,次序井然;不枝不蔓,融為一體。頗能顯示作者謀篇布局、剪裁縫紉的老到功夫。
文章的最后兩段補敘作者的仕途歷官,詳載年數,與篇首六十年句首尾呼應。其次,作者亦寫了其先祖的“賜爵受封,顯榮褒大”,并將自己“德薄能鮮”,終得“遭時竊位”,“幸全大節,不辱其先”的功勞,一并歸于祖宗陰德。這在當時,無疑是很得體的話,毫無自矜自夸之意,一片歸美先德之心。但在今天看來,作者所鼓吹的“積善成德,宜享其隆”、“善無不報,遲速有時”的因果報應思想,有著相當的思想局限,其宗教色彩與消極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評說〕
薛瑄《薛文清公讀書錄》:“凡詩文出于真情則工,昔人所謂出于肺腑者是也。如《三百篇》、《楚辭》、武侯《出師表》、李令伯《陳情表》、陶靖節詩、韓文公《祭兄子老成文》、歐陽公《瀧岡阡表》,皆所謂出于肺腑者也,故皆不求工而自工。故凡作詩文,皆以真情為主。”
乾隆編《唐宋文醇》:“朱子謂韓愈《祭十二郎文》后數百年,而本朝復有歐陽文忠公《瀧岡阡表》,其為朱子心折如此。然以二人較之,其情致悱惻,能達所不能達之隱,所謂喜往后,善自道者,則果相伯仲;若夫垂諸萬世,使酷吏讀之亦不覺泫然流涕者,歐作固專其美,而韓遜不如矣。”
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不特不鋪陳己之顯揚,并不實陳崇公行事,只從太夫人語中傳述一二;而崇公之為孝子仁人,足以庇賴其子孫者,千載如見。此至文也,若出近代鉅公,必揚其先人為周、孔矣?!?
上一篇:文言小說·戲曲《法場》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散文賦《洛神賦》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