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納蘭性德·秣陵懷古》原文賞析
山色江聲共寂寥,十三陵樹晚蕭蕭。中原事業如江左,芳草何須怨六朝。
首句寫自己登臨觀賞時的所見所聞?!吧缴暋?,開頭即點出秣陵的形勢特點。南京是有名的石頭城,城內有蔣山、清涼山等,又地處長江岸邊,地勢雄偉。然而這雄偉的景色,在詩人眼中卻呈現出一片寂寥、冷落的景象?;蛟S這寂寥冷落之感,是詩人心情的折射吧。
次句,“十三陵樹晚蕭蕭”,十三陵,乃明代十三個皇帝陵墓的總稱,在今北京市昌平縣北天壽山南麓。極富詩人氣質的作者,其思維此時是相當活躍的。身在秣陵,卻一下子聯想到北京去了。這句不是眼前景的實寫,而是想象,作者想象此時十三陵的景象同樣也是蕭瑟的,作者的思緒跳躍性極大,頗有些“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意味,南北兩京千里空間,在作者的聯想里連接在一起了。這樣寫,就不是泛泛地抒發懷古之情,而是具體有所指了。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他的陵墓——孝陵就在南京中華門外的鐘山腳下。明成祖驅逐了建義帝,登上皇帝寶座,將京都遷至北京。所以,只有南、北二京合在一起,才能代表整個明朝。
頭二句一實一虛,互為補充,實以眼前景物指代,虛則以十三陵地名指代,而以“寂寥”、“蕭蕭”暗示整個明朝已成為歷史的過去,留下的只是令人寂寥蕭瑟的蒼涼冷落之感。
三、四句,“中原事業如江左,芳草何須怨六朝”?!爸性聵I”,與“江左”相對而言,指統一的局面。此指明王朝的基業?!敖蟆保褐搁L江下游以東地區,即今江蘇省一帶。這里的“江左”,有兩方面含義: 一指南明。明亡后,福王、魯王、唐王、桂王先后在南部各省稱帝,對諸王所建的政權,舊史稱為南明。這里指建都南京的福王。一指第四句中的“六朝”?!敖蟆倍謳v史特色,專指孫吳、東晉,及南朝的宋、齊、梁、陳的統治而言。他們均建都于南京,后人統稱為“六朝”。第三句是說,“中原”與“江左”一樣,即無論是統一的明王朝,還是偏安的南明,都同樣地滅亡了。一個“如”字,加強語氣。接著,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結句,作者認為,何必慨嘆六朝的興亡呢。六朝時代,統治者昏庸無能,戰亂頻仍,興亡迅速?!胺疾荨?,向來與懷人有關,在一些詠六朝的詩詞中多采用之。竇鞏《南游感興》詩: “傷心欲問南下事,惟見江流去不回。日暮東風春草綠,鷓鴣飛上越王臺。” 王安石《桂枝香》詞: “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都是以芳草長綠,來反射王朝興衰,世事迭變猶如過眼云煙。作者卻一掃以往懷古之作的憂慮情調而認為清朝取代明朝是理所當然的。以寫景的前兩句歷史陳跡的“寂寥蕭瑟”,原本可以引向感傷的情懷,但作者卻從歷史的陳跡中感悟到王朝更替的必然性,這是一種新的境界。從這點看來,這首詩突破了前人的金陵懷古之作,既有新意,又有真情實感,頗為蒼勁有力。
上一篇:古詩《王士禛·碧云寺》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王士禛·秦淮雜詩》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