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散曲《雜詩》原文與翻譯、賞析
[三國魏] 曹 植
仆夫早嚴駕②,吾行將遠游③。
遠游欲何之④?吳國為我仇⑤。
將騁萬里涂⑥,東路安足由⑦。
江介多悲風⑧,淮泗馳急流⑨。
愿欲一輕濟⑩,惜哉無方舟(11)。
閑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
〔注釋〕
①本篇選自曹植《曹子建集》。大約作于太和二年(公元228年)。《仆夫早嚴駕》是曹植《雜詩》六首中的第五首。②仆夫,趕馬車的仆人。嚴駕,準備車馬。③行,且。④何之,何往。⑤吳國,指三國中之東吳孫權。⑥騁,馳騁,奔跑。涂,路。⑦東路,黃初四年(公元223年),曹植以鄄城王入朝京都洛陽,要求從征東吳,不愿東歸。鄄城在洛陽之東,故云“東路”。由,走,去。⑧江介,長江邊。長江中下游是魏、吳兩國的交界。⑨淮,淮河。泗,泗水。兩河流經的今河南南部和安徽北部,當時是魏國南部鄰近東吳之地。⑩輕濟,輕快地渡過。(11)方舟,古代兩只船并在一起的叫方舟。
〔分析〕
曹植不但是一位才華卓越的文學家,而且具有相當宏偉的政治抱負,渴望建立一番功業。當時三國鼎立,曹魏統治著北方,南方則有吳、蜀兩國。曹植迫切要求從軍殺敵,為統一事業作出貢獻。這種心情鮮明地表現在他的《雜詩》第五首“仆夫早嚴駕”篇中。
曹植在青年時期即富有政治抱負,不滿足于僅僅從事文學創作。在《與楊德祖書》中,他認為辭賦創作是小道,“未足以揄揚大義,彰示來世”。并明白表示自己的理想是:“吾雖薄德,位為藩侯,猶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留金石之功,豈徒以翰墨為勛績,辭賦為君子哉!”由此可以看出他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樹的強烈愿望。曹操死后,曹丕繼位。由于曹操生前曾一度擬立曹植為太子,危害了曹丕的地位,所以曹丕對曹植備加疑忌壓制,屢徙封地,嚴加防范。曹丕死,子曹叡繼位,仍然疑忌壓制曹植。在這段時期內,曹植經常處在遷徙無常、悒郁寡歡的境遇中,但仍然執著地企求奮身殺敵,報國立功。《雜詩》“仆夫”篇就是一個明證。
“仆夫”篇作于曹丕統治年間還是曹叡統治年間,難以肯定;就其內容看,與作于魏明帝曹叡太和二年(公元228年)的《求自試表》息息相通,似作于此年的可能性更大。這年秋天,吳將陸遜率軍攻擊魏揚州牧曹休,失敗死亡頗多。曹植面對這一緊張形勢,寫了要求參軍的《求自試表》(見《三國志·陳思王傳》),同時用詩歌形式寫下《雜詩》“仆夫”篇,是很可能的。不過,曹植在文帝黃初四年(公元223年)所作的《責躬詩》,其中也有“甘赴江湘,奮戈吳越”的話,這年魏、吳間也有戰爭,因此這詩作于黃初四年也是有可能的。太和二年,曹植為雍丘王。(黃初四年,曹植先為鄄城王,后徙封雍丘王。)雍丘在今河南杞縣。“仆夫”篇大約是在他朝京師(洛陽)后將還雍丘時寫的。詩中“將騁萬里涂”,是說從洛陽南征吳國路途遙遠。“東路安足由”是表明自己志在滅吳,不愿由來路從洛陽返回雍丘。長江和淮泗,是南征必經之地;“多悲風”,“馳急流”,形容路上川流險阻。“惜哉無方舟”,是慨嘆自己沒有權力,不能率舟師渡江殺敵。篇末二句“閑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則表現了曹植殺敵報國的意愿。
“仆夫”篇全詩共十二句。前六句用問答方式表明自己不愿東歸封國,而要遠征吳國。中間四句說道途險阻,惋惜自己不被朝廷任用,不能率舟師南渡。末兩句點明了渴求報國立功不愿虛度歲月的壯志。全詩語言明白自然,風格俊爽豪健。
《文心雕龍·明詩》在論述曹丕、曹植、王粲、徐干等作家的詩篇時,指出它們的共同特色是:“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造懷指事,不求纖密之巧;驅辭逐貌,唯取昭晰之能。”的確,情懷慷慨,意氣駿爽,直抒胸臆,語言明朗自然,不求纖密,是三曹、七子一類作者共同的創作風貌,后人亦稱之為建安風骨。這一特色,在曹植《雜詩》“仆夫”篇中表現得也相當鮮明突出。
〔評說〕
胡應麟《詩藪》:“子建《雜詩》,全法《十九首》意象,規模酷肖,而奇警絕到弗如。”
上一篇:散文賦《朋黨論》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詩詞·散曲《雜詩》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