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賦《報任安書》原文與翻譯、賞析
[漢] 司馬遷
太史公、牛馬走②、司馬遷,再拜言。
少卿足下③:曩者辱賜書④,教以順于接物,推賢進士為務⑤,意氣勤勤懇懇,若望仆不相師用⑥,而流俗人之言⑦。仆非敢如是也! 雖罷駑⑧,亦嘗側聞長者遺風矣⑨。顧自以為身殘處穢⑩,動而見尤(11),欲益反損,是以抑郁而無誰語。諺曰:“誰為為之?孰令聽之(12)?”蓋鐘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13)。何則? 士為知己用,女為說己容(14)。若仆,大質已虧缺矣(15),雖才懷隋、和(16),行若由、夷(17),終不可以為榮,適足以發笑而自點耳(18)。書辭宜答,會東從上來(19)又迫賤事(20),相見日淺,卒卒無須臾之間,得竭指意(21)。今少卿抱不測之罪(22),涉旬月(23),迫季冬(24),仆又薄從上上雍(25),恐卒然不可諱(26)。是仆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27),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28)。請略陳固陋(29)。闕然久不報(30),幸勿過(31)!
仆聞之:“修身者,智之府也(32);愛施者,仁之端也(33);取予者,義之符也(34);恥辱者,勇之決也(35);立名者,行之極也(36)。”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故禍莫憯于欲利(37),悲莫痛于傷心,行莫丑于辱先(38),詬莫大于宮刑(39)。刑余之人,無所比數(40),非一世也,所從來遠矣! 昔衛靈公與雍渠同載,孔子適陳(41);商鞅因景監見,趙良寒心(42);同子參乘,袁絲變色(43):自古而恥之! 夫中材之人,事關于宦豎(44),莫不傷氣,況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廷雖乏人,奈何令刀鋸之余(45),薦天下豪俊哉!
仆賴先人緒業(46),得待罪輦轂下,二十余年矣。所以自惟(47),上之,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譽,自結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48),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49);外之,不能備行伍(50),攻城野戰,有斬將搴旗之功(51);下之,不能累日積勞,取尊官厚祿,以為宗族交游光寵。四者無一遂,茍合取容(52),無所短長之效(53),可見于此矣。向者,仆亦嘗廁下大夫之列(54),陪外廷末議(55),不以此時引維綱(56),盡思慮,今已虧形(57),為掃除之隸(58),在阘茸之中(59),乃欲印首信眉(60),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 嗟乎!嗟乎! 如仆,尚何言哉! 尚何言哉!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負不羈之才(61),長無鄉曲之譽(62)。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63),出入周衛之中(64)。仆以為戴盆何以望天(65),故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務一心營職,以求親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
夫仆與李陵,俱居門下(66),素非相善也。趣舍異路(67),未嘗銜盃酒接殷勤之歡(68)。然仆觀其為人自奇士(69),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70),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蓄積也,仆以為有國士之風。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赴公家之難,斯已奇矣。今舉事一不當(71),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72),仆誠私心痛之! 且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足歷王庭(73),垂餌虎口(74),橫挑強胡(75)。印億萬之師(76),與單于連戰十余日,所殺過當,虜救死扶傷不給。旃裘之君長咸震怖(77),乃悉征其左右賢王(78),舉引弓之民(79),一國共攻而圍之。轉斗千里,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然陵一呼勞軍(80),士無不起躬流涕(81),沫血飲泣(82),張空弮(83),冒白刃,北首爭死敵(84)。陵未沒時,使有來報,漢公卿王侯皆奉觴上壽。后數日陵敗,書聞,主上為之食不甘味,聽朝不怡。大臣憂俱,不知所出。仆竊不自料其卑賤,見主上慘凄怛悼(85),誠欲效其款款之愚(86)。以為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87),能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彼,觀其意,且欲得其當而報漢(88);事已無可奈何,其所摧敗功亦足以暴于天下(89)。仆懷欲陳之,而未有路。適會召問,即以此指(90),推言陵功,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睚眥之辭(91)。未能盡明,明主不深曉,以為仆沮貳師(92)而為李陵游說,遂下于理(93)。拳拳之忠終不能自列(94),因為誣上,卒從吏議。家貧,財賂不足以自贖(95)。交游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之中(96),誰可告塑者(97)!此正少卿所親見,仆行事豈不然邪? 李陵既生降,隤其家聲(98),而仆又茸以蠶室(99),重為天下觀笑。悲夫! 悲夫! 事未易一二為俗人言也。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書之功(100),文史星歷(101),近乎卜祝之間(102),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103),流俗之所輕也。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異(104)?而世又不與能死節者比,特以為智窮罪極(105),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 素所自樹立使然(106)。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107)。太上(108),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109);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110);其次,易服受辱(111);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112);其次鬄毛發、嬰金鐵受辱(113);其次,毀肌膚、斷支體受辱(114);最下,腐刑極矣(115)! 傳曰(116):“刑不上大夫。”此言士節不可不厲也。猛虎處深山,百獸震恐,及其在阱檻之中(117),搖尾而求食,積威約之漸也。故士有畫為牢,勢不入(118);削木為吏,議不對:定計于鮮也(119)。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箠,幽于圜墻之中(120)。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槍地(121),視徒隸則心惕息(122)。何者?積威約之勢也。及已至此,言不辱者,所謂強顏耳(123),曷足貴乎(124)! 且西伯,伯也,拘牖里(125);李斯,相也,具五刑(126);淮陰,王也,受械于陳(127);彭越、張敖,南向稱孤,系獄具罪(128);絳侯誅諸呂,權傾五伯,囚于請室(129);魏其,大將也,衣赭、關三木(130);季布為朱家鉗奴(131);灌夫受辱居室(132)。此人皆身至王侯將相,聲聞鄰國,及罪至罔加(133),不能引決自財(134),在塵埃之中。古今一體,安在其不辱也! 由此言之,勇怯,勢也;強弱,形也(135)。審矣! 曷足怪乎?且人不能蚤自財繩墨之外(136),已稍陵夷(137);至于鞭箠之間,乃欲引節(138),斯不亦遠乎!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為此也。
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親戚,顧妻子。至激于義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二親,無兄弟之親,獨身孤立。少卿視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仆雖怯耎欲茍活(139),亦頗識去就之分矣(140),何至自湛溺累紲之辱哉(141)! 且夫臧獲婢妾(142),猶能引決,況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隱忍茍話,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143),鄙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144)。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俶儻非常之人稱焉(145)。蓋西伯拘而演《周易》(146);仲尼厄而作《春秋》(147);屈原放逐,乃賦《離騷》(148);左丘失明,厥有《國語》(149);孫子髕腳,《兵法》修列(150);不韋遷蜀,世傳《呂覽》(151);韓非囚秦,《說難》、《孤憤》(152)。《詩》三百篇,大氐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153)。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及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154)。
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155),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156)。上計軒轅(157),下至于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158),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適會此禍(159),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160)。仆誠已著此書,臧之名山(161),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162),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且負下未易居(163),上流多謗儀(164)。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戮笑,汗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 雖累百世,垢彌甚耳! 是以腸一日而九回(165),居則忽忽若有所亡(166),出則不知所如往(167)。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身直為閨閣之臣(168),寧得自引深藏于巖穴邪(169)?故且從俗浮湛,與時俯仰(170),以通其狂惑(171)。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之私指謬乎?今雖欲自彫瑑(172),曼辭以自解(173),無益,于俗不信(174),祇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書不能盡意,故略陳固陋。謹再拜。
〔注釋〕
①本篇選自《文選》。報,即“復”。任安,字少卿,司馬遷之友。任安任益州刺史時,曾寫信給司馬遷,希望他推賢薦能,司馬遷未作回答,后任安因事受牽連被定死罪,司馬遷怕他不了解自己的想法抱恨而死,故寫此信。②牛馬走,意猶如牛馬般供你役使。這是司馬遷自謙之辭。③足下,古人對人表示尊敬的稱呼。④曩(nang)從前。辱,即屈尊的意思。⑤順,謹慎。指待人接物。推賢,推薦賢人。進士,進舉才德兼長的人士給朝廷。務,事,任務。⑥若,好像。望,抱怨。師用,把對方的意見,用作為老師的教導,加以實行。⑦而流俗人之言,意謂把任安的話當做如同世俗人的話那樣看待。而,如。⑧罷(pi疲),同“疲”。駑(nu奴),劣馬。⑨側聞,謙辭,猶“竊聞”。長(zhang)者,年齡、輩份,地位、品德高而受人們尊敬的人。遺風,風范和風教。⑩顧,只是。身殘,指自己受過宮刑。處穢,置身于卑辱的宦官行列。(11)見,被。尤,用作動詞,責怪之意。(12)誰為(wei未),為誰。孰令,令孰,叫誰。(13)蓋,發語詞,有引出下文議論的作用。鐘子期、伯牙,都是春秋時楚國人。伯牙善于彈琴,鐘子期善于分析音樂的情意。相傳伯牙的琴聲志在高山,鐘子期一聽就贊賞說:樂聲崇高得像泰山一樣峻峭;過了一會,伯牙志在流水,鐘子期說:浩蕩得像流水一樣壯闊。后來鐘子期死了,伯牙認為世上沒有知音的人了,于是把琴砸碎,終身不再彈琴。(事見《呂氏春秋·本味篇》)后世把鐘子期作為知音的典型。鼓琴,彈琴。(14)說,通“悅”。容,梳妝打扮。(15)大質,指身體。虧缺,虧損殘缺,指受宮刑。(16)隋,指隋侯之珠。和,指和氏之璧。戰國時認為最貴重的寶物。(17)由,許由。相傳堯把天下讓給他,他不接受而逃到箕山去隱藏起來。夷,伯夷,古代孤竹君的兒子,因不肯繼承君位而逃避的人。周武王滅商,伯夷認為周武王不仁不孝,從此堅決不吃周的糧食而餓死在首陽山上。(18)點,通“玷”,污。自點,自取污辱。(19)會,適逢。從,隨從。上,指漢武帝。(20)賤事,謙詞,指自己所從事的工作。(21)卒(cu促)卒,即匆忙倉促。須臾(yu余),間,空隙。指意,內心意旨。(22)不測之罪,生死難料的重罪。不測,不可估量,形容深。(23)涉,經過。旬月,即滿月。(24)迫,逼近。季冬,指十二月。漢代法律規定十二月是處決囚犯的季節。(25)薄,同“迫”,迫近。本句中前一“上”字指漢武帝,后一“上”字是“往”的意思。雍,地名。今陜西鳳翔縣南,古有祭祀五帝的五座祭臺,漢武帝常到雍祭祀五帝。(26)卒(cu促)然,突然。不可諱,指將受死刑。委婉說法。(27)終已,終于、結果。懣(men悶),煩悶。以,而。曉,明白地告訴。左右,指任安。古人對人表示尊敬時,不直呼對方而稱左右的人,與“執事”、“足下”等相同。(28)長逝者,指將被處死的任安。恨,遺憾。(29)固陋,謙詞,指自己所陳述的意見淺薄狹隘。(30)闕然,隔很長時間。(31)幸,希望。過,過失、責備。勿過,不要加以責備。(32)修身,努力提高道德修養。(33)施,施恩。(34)符,本是古代取得信任的證件,這里引申為證據。(35)恥,動詞,以被辱為可恥,即知恥。決,決心。(36)立名,樹立好的名譽。行(舊xing,今xing形),品行。極,最高準則。(37)憯(can慘),同“慘”。(38)辱先,使祖先受辱。(39)詬(gou夠),恥辱。宮刑,古代殘毀男子性功能的一種酷刑。(40)無所比數,無法同別人攀比。比,排列、并比。數,指序次。(41)衛靈公,春秋時衛國的君主。雍渠,衛靈公寵幸的宦官。同載,指同乘一輛車子。適,去,到。陳,春秋時諸侯國名。《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周游列國到衛國,有一次衛靈公與夫人乘在一輛車上,宦官雍渠也坐在旁邊,叫孔子坐在第二輛車上,孔子以為恥辱而離開了衛國。但《史記·孔子世家》記孔子離開衛國后,便到曹國去,與這里所說不同。(42)商鞅,本名衛鞅,衛國公子,后入秦,幫助秦孝公變法,使秦富強。秦孝公把商(今陜西商縣)封給他,號商君,因稱為商鞅。景監,秦孝公寵信的宦官。商鞅初入秦,靠景監引薦,才獲得秦孝公的信任,趙良,秦孝公時的謀士,曾勸商鞅引退避禍,他認為商鞅靠景監引見,是一個污點,替商鞅寒心,然而商鞅不聽。(43)同子,指漢文帝寵幸的宦官趙談。司馬遷因為父親名談而避諱,改“談”為“同”。子是尊稱。參(can餐)乘,古代乘車時陪坐在車子右邊的人叫做參乘。袁絲即袁盎,字絲,漢文帝時的郎中官,以敢于直諫聞名。后被梁孝王派人刺死。一次漢文帝乘車出游,趙談坐在文帝右邊。袁盎便對文帝說:“我聽說和天子乘在同一輛車上的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陛下怎么可與宦官同乘一輛車子呢?”于是趙談只得哭著下車。變色,指面色嚴肅發怒。(44)宦豎,卑賤的宦官。(45)刀鋸之余,即上文“刑余之人”,這里司馬遷指自己。(46)賴,依靠。先人,祖先,包括已亡的父親。緒業,前人遺留下來的事業。這里指司馬談的史官事業。(47)待罪,謙詞,指做官。輦轂(nian gu碾古)下,即皇帝車駕的左右,代指皇帝所在的京城。漢以后常以“輦下”為首都的代稱。自惟,自思。惟,思考。(48)拾遺補闕,替皇帝做一些彌補缺失的工作,指諷諫。(49)顯,表揚,這里有推舉的意思。(50)備行伍,參加軍隊。古代軍隊的編制,五人為伍,二十五人為行。(51)搴(qian牽),拔。搴旗,在戰斗中拔除敵人的旗幟,插上自己的旗幟。(52)茍合取容,茍且迎合皇上的意旨,以求容納自己而不被拋棄。(53)短長,大小。效,貢獻。(54)廁(ci次),夾雜。謙詞。下大夫,漢代的官吏: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相當于古代的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相當于古代的上、中、下大夫。太史令俸祿六百石,因此說,曾經廁身在下大夫的行列之中。(55)外廷,本指皇帝與大臣議事的朝堂,這里指外朝官。太史令屬外朝官。末議,謙詞,意即微不足道的議論。(56)引,引證,根據。維綱,即綱維,指統治國家的重要法紀。(57)虧,損;形,形體。虧形,指受宮刑。(58)掃除之隸,從事掃除的差役,比喻地位低下。(59)阘茸(ta rong榻絨),微賤。“阘”原是小戶的意思,“茸”是小草。(60)乃,竟。印,通“昂”。卬首,抬頭。信,通“伸”。信眉,揚眉。(61)不羈,不受約束,不可拘限。不羈之才,杰出的才能。(62)長(zhang漲),長大成年。鄉曲,鄉里。因偏處一隅,故稱鄉曲。(63)奉,獻。薄技,微薄的才技,這里指文史星卜的技能。(64)周衛,皇帝周圍嚴密的禁衛人員,借指宮禁。(65)這是當時諺語,是說頭上戴著盆子與仰望天空,二者不可兼得。喻指自己專心營職,無暇應酬私事。(66)門下,宮門之內。司馬遷任太史令,李陵任建章監,都屬于“侍中曹”(官署名),可以出入宮門,因此說俱居門下。(67)趣,同“趨”,趨向,引伸為愛好。舍,同“捨”,拋棄,不喜歡。(68)銜(xian咸),銜盃酒,即飲酒。(69)自奇士,即自是奇士。(70)分別有讓,能分別事物的難易利弊,把方便與好處讓給他人。一說:能區別尊卑長幼、謙遜有禮。(71)舉事,行事。一不當,一有不當,稍有不當。(72)謀,謀介。孽,釀酒的酵母。媒孽,指借了一點因由把別人的過失夸大起來釀成罪名。(73)王庭,指匈奴首領單于所住的地方。(74)垂餌虎口,把誘餌放到虎口旁邊。指李陵孤軍深入以誘敵。(75)橫(heng)挑,勇猛地挑戰。強胡,指匈奴。(76)印,通“迎”,面臨。(77)旃(zhan詹)裘,匈奴人的服式,借指匈奴。旃,同“氈”。裘,皮衣。咸,都。(78)征,調集。左右賢王,匈奴最高的官位。單于下設左、右賢王。“賢王”是漢語的譯名,匈奴語“賢”的音譯是“屠耆”,常常由太子任左屠耆王。(79)引弓之民,會拉弓射箭的人。(80)勞軍,疲勞的士卒。一說:慰勞士卒。(81)躬,身。起躬,指已經負傷倒地的士卒,重又挺起身來作戰。涕,淚。(82)沫(hui賄),捧水洗臉。沫血,血流滿面。飲泣,吞聲抽泣,形容極其悲痛。《漢書·賈捐之傳》顏師古注:“淚流被面,以入于口,故曰飲泣。”(83)張,拉開弓。弮(quan圈),有強力的弩弓。空弮即空弓。(84)北首,向北。爭死敵,爭先與敵人決死搏斗。(85)怛(da達),痛心。悼,傷心。(86)效,貢獻。款款,懇切忠實的樣子。(87)絕甘,好吃的東西自己不吃,推讓給別人。分少,稀罕的東西,分給別人。一說:在分配財物時,自己拿得很少。(88)且,將。當,適當的時機。報漢,報答漢朝的恩典。(89)暴(pu鋪),暴露,引伸為昭示。(90)指,同“旨”,意旨,思想觀點。(91)睚(ya崖),舉目。眥(zi字),眼眶。睚眥本指怒目而視的樣子,這里借指圖謀報復的冤家。(92)沮,此為詆毀,中傷之意。貳師,貳師將軍李廣利,漢武帝寵姬李夫人的哥哥。武帝欲借出征匈奴提拔李廣利。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派李廣利率領主力出征,又令李陵和公孫敖協助作戰,結果李陵與敵奮戰,李廣利沒有派兵相救。司馬遷敘述事實經過,無形中貶低了李廣利,因而武帝認為他是有意中傷貳師。(93)理,大理,也就是廷尉,掌管訴訟刑獄。(94)拳拳,忠誠恭謹的樣子。列,羅列,陳述。(95)財賂,財產。自贖,以錢贖罪。(96)幽,關禁。囹圄(ling yu玲宇),監獄。(97)愬,同“訴”。(98)隤(tui頹),墜毀,敗壞。家聲,家族的聲譽。李陵是名將李廣的孫子,因此說他的投降,敗壞了李家的名聲。(99)茸(rong戎),推,打入。以,于,在。蠶室,指囚禁受宮刑罪犯的刑獄。(100)符,信符,用竹做的證券。剖符。就是把符一分為二,皇帝和受賜的大臣,各存一半,作為證件。丹書,指用硃砂在鐵券(鐵制的符契)上寫的封爵誓詞,也是皇帝賜給功臣的證券。漢初規定,凡接受皇帝賜予剖符丹書的功臣,他的后代有罪可以赦免。這是對功臣的特殊待遇。(101)文,文獻。史,史籍。星,天文。歷,歷法。這些都是太史令所負責管理的事。(102)卜,占卜。祝,主持祭禮的人。(103)畜,豢養。這句意為像低賤的倡優一樣被豢養著。(104)兩句意為:如同九只牛身上掉一根毛一樣輕微,與螻蛄螞蟻有什么不同?(105)特,只是。智窮罪極,才智貧乏而又罪大惡極。(106)素,平素,一貫。所自樹立,指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與職位。使然,使得我如此。(107)用,因為。之,代詞,指死。趨,趨向,引伸為目的原因。這句意為:因為死亡的原因不同的緣故。(108)太上,最好,第一等人。(109)理,腠理。色,臉上的氣色。理色,即臉色。不辱理色,猶現在所說“不傷面子”。(110)詘,同“屈”。詘體,身體被捆綁。(111)易服,換上罪人的衣服。古代罪人穿赭(深紅色)色衣服。(112)關,貫,指戴上。木,指枷。索,繩索,鐵鏈條。箠(chui錘),同“棰”,用杖打人。楚,古時的刑杖,或樸責生徒的小杖。箠楚,即鞭打。(113)鬄(ti替),義同“髡”(kun昆)。鬄毛發,即古代的髡刑,把頭發剃光了去做苦工。嬰,環繞。嬰金鐵,用鐵圈箍在頸項上,即所謂鉗刑。(114)毀肌膚、斷支體,指“劓”(yi宜,割鼻子)“刵”(en二,割耳朵)“臏”(bin殯,剔掉膝蓋骨)“黥”(qing情,面額刺字)等肉刑。(115)腐刑,即宮刑。(116)傳,此指《禮記》。下句“刑不上大夫”,引自《禮記·曲禮上》。(117)阱(jing井),捕野獸的陷坑。檻,關野獸的籠子。(118)勢不入,勢必不走進去。這是說監獄的可怕。(119)削木為吏,木頭刻成的獄吏。議,受審判。不對,不面對著刻作獄吏的木偶。這是說獄吏的猙獰。鮮,本指“不以壽終為鮮”,(見《左傳·昭公五年》杜預注)引伸為自殺。此句意為一旦下獄不必等待審問,就應決計自殺。(120)圜墻,監獄,圜同“圓”。(121)槍,同“搶”,撞。(122)徒隸,獄卒。心惕息,膽戰心驚,不敢喘氣。(123)強(qiang搶)顏,勉強裝出的面容。一說:強顏,即厚顏,臉皮厚。(124)曷,何。(125)西伯,西方諸侯的首領,指周文王姬昌。伯,方伯,一方諸侯的首領。牖(you酉)里,殷紂王囚禁周文王的地方,在今河南湯陰境內。(126)李斯,秦始皇的丞相。秦二世立,趙高捏造了李斯欲謀反的罪名,“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具,備受。五刑,秦時對于判處滅三族的罪人,都要受足五種刑罰:黥劓(割鼻子和刺面)、刖(斬左右趾)、笞殺(打死)、梟首(斬首)、葅(zu租,剁成肉醬)。(127)淮陰,指韓信。劉邦打敗項羽后,封韓信為楚王。后有人誣告韓信造反,劉邦用陳平的計謀,假托南游云夢,乘韓信迎接他時,逮捕韓信。械,枷和鐐銬之類的刑具。(128)彭越,劉邦功臣,漢初封為梁王。不久,劉邦誣他謀反而把他逮捕。和韓信都被呂后殺死,剁成肉醬,滅三族。張敖,張耳的兒子,劉邦的女婿,繼承其父趙王的爵位。后因貫高謀反,牽連下獄。孤,諸侯王的自稱。(129)絳侯,劉邦的功臣周勃,封絳侯。諸呂,呂太后的親族呂祿、呂產等人。漢惠帝死后,諸呂想篡奪政權,周勃、陳平定計消滅諸呂,迎立文帝。傾,超過。五伯,指春秋五霸。請室,大臣請罪之室。一說官署名,應作“清室”。清室有特設的監獄。周勃曾因有人誣告他謀反,被囚在請室里,受到獄吏的侵辱。(130)魏其(ji基),魏其侯竇嬰。竇太后(漢景帝母)的侄子,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時,拜為大將軍,由于平亂有功,封為魏其侯。武帝時,為救灌夫,與武帝的舅父、丞相武安侯田蚡產生了尖銳的矛盾,被田蚡誣陷下獄判死罪。衣,作動詞,穿著。赭(zhe者),紅褐色。漢代罪犯衣服的顏色。三木,指頭、手、足三處都戴上刑具,即枷、手銬、腳鐐。(131)季布,項籍的將軍,在楚漢戰爭中屢次圍困劉邦。項籍滅亡,劉邦懸賞捉拿季布,季布為了逃避,不惜喬妝改扮為罪人,穿了囚衣,剃了光頭,頸中戴了鐵箍,轉移到游俠朱家的家中作奴隸。(132)灌夫,漢景帝時任中郎將,以英勇無畏著名。武帝時官至淮陽太守,又入朝為太仆。為人剛烈,因得罪丞相田蚡而被關押在居室,終于被殺害。居室,一稱保宮,專門關押犯罪大臣及其親屬的監獄。(133)罔,同“網”。罔加,法網加身,受到制裁。(134)引決、自財,都指自殺。財,同“裁”。(135)“勇怯”四句引自《孫子·兵勢》意為勇敢還是膽怯、強大還是弱小,都取決于客觀形勢,形勢有利,那末膽怯弱小的人也會變成勇敢強大的人,否則相反。(136)蚤,同“早”。繩墨,木匠畫直線用的工具,比喻法律。(137)陵夷,本意削平,這里指逐漸磨去了銳氣。(138)引節,為了守氣節而引決自殺。(139)耎,古“軟”字。茍活,茍且求活。(140)識,懂得。去就,何去何從,意思是說舍生取義。(141)湛溺,即沉溺。累紲,一作“縲絏”,系囚犯的繩索,引伸為囚禁。(142)且,況且,連詞,表示比前更進一層。(143)函,包含。引伸為關押。私心有所不盡,自己內心有著想做而尚未做完的事情(指寫《史記》)。(144)鄙,鄙視,看不起。沒世,身死。文采,指文章著作。表,表明,引伸為留傳。(145)唯,只有。椒儻(ti tang惕倘),才能出眾而風度灑脫不受拘束。(146)演,推演,變化發展。《周易》,古代儒家的經典。相傳周文王被囚禁于牖里時,據古代的八卦推演出《周易》的六十四卦。(147)厄(e餓),同“阨”,窮困。《春秋》,春秋時期魯國的編年體史書。這句意為,孔子周游列國,他的主張到處碰壁,因而回到魯國寫作《春秋》。一說,“厄”指孔子在陳、蔡斷糧的遭遇。(148)屈原,戰國時楚國人。楚懷王聽信讒言而把他放逐到外地,其后頃襄王也將他流放。賦,作。《離騷》,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屈原在詩里抒發了他忠而獲罪的憤懣。《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說屈原于被楚懷王疏遠后作《離騷》。(149)左丘,春秋時魯國史官左丘明。厥(jue決),語氣詞,乃。《國語》,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載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的歷史。(150)孫子,戰國時兵法家孫臏(bin殯)。他與龐涓是同學,龐涓成了魏惠王的將軍后,用計把他召到魏國,加以陷害,把孫子的膝蓋骨剔掉,即服臏(bin殯)刑,因此名為孫臏。后逃至齊國,任軍師,打敗龐涓,龐涓自殺。髕,同“臏”。《兵法》,指《孫臏兵法》。修列,編著。(151)不韋,呂不韋,戰國末年的大商人,曾幫助秦孝文王中子子楚立為太子。子楚即位后(秦莊襄王)拜他為丞相。秦始皇即位,以呂不韋為相國,尊為“仲父”。后因嫪毒(lao ai澇矮)案而免職。秦始皇十年,恐怕他變亂,罰他全家遷徙到蜀地去,呂不韋恐遭誅而自殺。遷,有罪貶謫。《呂覽》,即《呂氏春秋》,由呂不韋的門客集體寫成,因書中有《有始》、《孝行》等八個部分以“覽”為名,因此又稱《呂覽》。這句意為:呂不韋貶謫到蜀地去后,《呂覽》才在社會上流傳。《史記·呂不韋列傳》記此書在呂不韋任丞相時編成,與這里所說不同。(152)韓非,戰國時韓國公子,與秦丞相李斯為同學。后秦始皇讀韓非的《孤憤》等書,愛慕他的才能,派兵攻伐韓國,于是韓國派韓非出使至秦,結果被李斯害死在獄中。他的著作現有《韓非子》。《說難》、《孤憤》,是《韓非子》中的篇名。《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這些作品寫于入秦之前。(153)氐(di底),同“抵”。大抵,大概,大都。(154)思,期望。垂,流傳后世。空文,指著作,與建功立業相比而稱著作為空文。見,同“現”。自見,通過自己的著作,使后人了解自己的思想意志。(155)網羅,搜集。失,讀作佚(yi義),同“逸”,散失。放佚舊聞,流散在民間的歷史傳說。(156)稽,考核。壞,衰落滅亡。理,原理、規律。(157)計,通“記”。軒轅,即黃帝,傳說中的遠古君主。(158)天,上天,大自然。人,人類社會。際,天與人兩者之間的關系。(159)適會,恰巧遭遇。此禍,指因李陵事而得罪的災難。(160)是以,因此,就,趨、歸,這里指去受(刑)。極刑,最重的刑罰。一般指死刑,這里指宮刑。慍(yun運),怒,怨恨。慍色,怨恨的面色。(161)臧,古“藏”字。(162)償,還清。前辱,過去受的侮辱。責,同“債”。(163)負,擔負。下,污下,不好的名聲。居,居住,引伸為生活。(164)上流,向上游行。(一般本子作“下流”,北宋刊本《漢書》作“上流”。)(165)九,虛數,表示多。這句意為痛苦之情,在肚中整日轉來轉去。(166)居,在家的時候。忽忽,恍恍惚惚。若有所亡,好像有什么東西遺失了一般。(167)出,走出家門。如,往,兩字義同。所如往,所要去的目的地。(168)閨閣,本指宮中小門,引伸為深宮內廷。閨閣之臣,即宦官。(169)寧得,豈能。自引,自行辭職告退。深臧于巖穴,在深山中隱居。(170)從俗,隨從世俗。浮湛,即浮沉、上下。與時,隨著時勢。俯仰,或俯或仰,比喻隨著時代風尚而不斷變換態度。(171)通,溝通,引伸為交往。狂惑,指社會上的兩種人物:知道善而不照善去做的人稱為“狂”;知道自己的丑惡而又不愿改的人稱為“惑”。這句說自己明知道兩種人不好而又不能不與他們打交道。(172)彫(diao雕),雕刻。瑑(zhuan篆),連綿不斷的花紋。自彫瑑,指以推賢進士等行為來粉飾自己。(173)曼辭,美麗的辭藻。自解,自我解說。(174)于俗不信,不為世俗所相信。
〔分析〕
《報任安書》是司馬遷自述其坎坷遭遇和思想的一封長信。此信寫于漢武帝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之冬,它不僅文采斐揚,是一篇杰出的文學作品,而且坦誠真摯,是研究司馬遷及其《史記》非常重要的第一手資料。清人孫執升說:“史遷一腔抑郁,發之《史記》;作《史記》一腔抑郁,發之此書;識得此書,便識得一部《史記》,蓋一生心事,盡泄于此也。”精辟地點出了這封信與司馬遷及其《史記》的密切關系,這就是這封信的特殊價值。具體分析,主要有二:
一是司馬遷對自己由款誠愚忠轉而逐漸覺醒的敘述。這是只有司馬遷自己清楚的心路歷程,若無《報任安書》,他人就無法知道。在《報任安書》中,我們通過司馬遷的自畫像,不僅看到了他那一心營職,務求親媚主上的拳拳之心,而且看到了他那磊落之懷、忠耿之情、報國之志。然而這一切,竟然換來了判為死囚的殺身之禍,最終迫于無奈,只得以受宮刑來贖死罪,這種遭遇實在太不公平。在這種極其不公的處境之下,誰能像槁木死灰一般無動于衷? 司馬遷在回憶了這一場直言賈禍的經歷之后,呼天搶地,悲憤填膺,他連連感嘆:“悲夫! 悲夫! 事未易一二為俗人言也。”這“俗人”是指誰呢?難道僅指一般的庸人么?不能深曉其言而妄加罪刑者,不正是他昔日以為“明主”的漢武帝么?那些貌似公正的法吏,不正是這班俗人中的有權勢者乎? 冤獄終于擦亮了他的眼睛,從而使司馬遷比較清醒地認識到當時政治之黑暗,世態之炎涼。正是這一切精彩的筆墨,使我們看到了司馬遷由愚忠轉而逐漸覺醒的過程,這是研究司馬遷和《史記》舍此則無處可覓的寶貴資料。
二是司馬遷對人生價值目標的論述及由此生發出來的生死觀和發憤著書說。司馬遷認為“修身者,智之府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符也;恥辱者,勇之決也;立名者,行之極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意思是說,君子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才能成為智慧的寶庫,從而對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作出明智的抉擇;慷慨愛人,是培養“仁慈”情操的開端,因此君子在生活中必須樂善好施;當取則取,當予則予,取予都要得當,這是君子遵守道義的表現;君子受辱則知恥,因此他的行為果斷而英勇不屈;建功立業而揚名于世,這是最高尚的君子之行。司馬遷從當時的社會意識中特地標舉這五條,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君子的標準,不僅公開表示他爭當君子之心,而且以此為人生的價值目標,奮斗終身。正因為如此,在他受宮刑而痛不欲生之時,提出了傳誦千古的至理名言:“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司馬遷把人對于生死抉擇的態度,分為三種:一是念親戚,顧妻子而貪生惡死;二是“激于義理”而“舍生取義”;三是為了實現崇高的人生目標而忍受恥辱,不輕易赴死。他認為第一種態度是人情之常,在正常情況之下,人都如此。這也是司馬遷對所謂“人性”的看法之一。第二種態度是在生死與“義理”相關時,究竟何去何從的特殊情況。一般說來,“舍生取義”者比起不顧義理而貪生怕死的人來,要高尚得多。但具體的“義理”千差萬別,應當區別對待。如果遇到一點可以表現“義”的地方便輕易地去死,還不是真正英勇的表現。司馬遷突破了傳統思想的框框,提出了“勇者不必死節”的卓見。他認為只有第三種態度才是真正大智大勇的表現。于是立下了為實現崇高的理想而奮斗終身的宏愿。通過考察歷史,從周文王到韓非子,從《周易》到《詩經》,都是作者“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不僅提出了著名的“發憤著書”說,而且意志更加堅定,終于忍辱負重,初步完成了《史記》這一舉世矚目的巨著。
司馬遷的生死觀,是身處逆境而剛毅有為的思想,是理想主義的結晶。它強調生命的價值,充滿了個人奮斗拼搏的精神。這種生死觀的是非,取決于其理想的性質。司馬遷理想之崇高,一部《史記》便是明證。他盡畢生之精力,“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為了探討歷史演變規律,總結國家民族興衰成敗之理,而不惜“隱忍茍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其所求之功利,顯然不是一己之私利,而是國家民族之利,這正是一種崇高的獻身精神。壯麗的理想,偉大的事業,決定了司馬遷生死觀的進步性。這種生死觀,融化在《史記》中,不僅歌頌了許多人物偉大的生,而且歌頌了許多人物壯烈的死,可見其生死觀,決非理想卑微的無恥之徒茍且偷生的護身符,相反,它正是透視那些借畫皮以騙人者的照妖鏡。司馬遷的生死觀與其發憤著書說緊密相連,二者結合,便是司馬遷取得成功的秘訣,也是逆境之所以能促人成材的最正確最辯證的說明。
《報任安書》的藝術功力,一向為人交口稱贊。細繹全文,它的確是一篇跌蕩奇偉,情辭兩絕的杰作。
悲憤激越,反復摩蕩,真切幽深,詣絕窮微,是《報任安書》的顯著特點。《報任安書》處處散發著司馬遷抑郁而沉雄之氣,雖然他自謂“書不能盡意,略陳固陋”,然其情其氣,自始至終,往返旋復,充滿全文。
“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自古及今,除此而外,未見書信有以如此奇特的自稱開頭者。《報任安書》之所以如此,在于作者胸中蓄積著滿腔悲憤,平素無處可訴,而今借書述懷,啟動了感情的閘門,于是一股憤懣不平之氣,立即噴薄而出。司馬遷出獄后任中書令之職,若欲自簽職稱,則當署此銜。然而他仍以史官自任,且把自身看作牛馬一般的走卒,可見這非一般所謂的“自謙”,而是其埋藏于內心深處的幽恨,真切的表露。班固以為中書令是武帝左右最親近的寵幸之臣,任安等親友在當時也如此看,以至要司馬遷向漢武帝“推賢進士”,這正使司馬遷哭笑不得,所以在奇特的開頭之后,進而申述“顧自以為身殘處穢,動而見尤,欲益反損,是以抑郁而無誰語。”看,司馬遷自視其處境是何等卑微,何等孤獨?其內心又是何等抑郁?然如此申訴,猶嫌不足,故進而又曰:“若仆,大質已虧缺矣,雖才懷隋、和,行若由、夷,終不可以為榮,適足以發笑而自點耳。”意謂當世之榮,已與己絕緣,其言其情,多么沉痛? 然而身殘處穢而以隋、和、由、夷自比,世無知音而以伯牙失鍾期為喻,其志懷是多么高亢激越? 一段之中,一而再,再而三,反復摩蕩,讀者心弦在這樣的扣擊之下,能不為之動情?
熔抒情、敘事、議論于一體,也是《報任安書》的一大特色。其抒情,時而低回吟嘆,抒發其深長的感慨;時而放聲歌哭,宣泄他激越的志懷。既有悒郁沉痛的哀號,又有雄邁豪放的高呼。其敘事也富有情韻。敘漢匈之戰激昂慷慨,無異于燕趙嘯歌之悲壯激烈;述身世之戮辱,悲憤欲絕,忠而被謗之情,直與《離騷》抗衡。記讒臣則言中帶刺,貶之為“全軀保妻子之臣”;錄國士則語含春風,褒之曰“雖古名將不過也”。喜怒愛惡之情,隨其敘事之筆流淌。其議論則時見至理名言,生死輕重之論,發憤著書之說,都已成為傳誦千古的妙論,喻世的高談。
悒郁沉雄之氣足而感嘆句特別多,是本文突出的語言特點。本文中的感嘆句,自始至終,絡繹不絕。甚至在單詞只句不足以抒寫其深情之時,則又繼之以重言疊句。“悲夫! 悲夫!事未易一二為俗人言也”,不僅令讀者見到了史公悲憤填膺之情,而且看到了他那呼天搶地之態。“嗟乎! 嗟乎,如仆,尚何言哉! 尚何言哉”,則不僅使讀者聽到了史公連連感嘆之聲,而且把直言賈禍而身陷逆境無限沉痛的形象,聲情并茂地傳寫了出來。至如“仆雖怯耎欲茍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湛溺累紲之辱哉! 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隱忍茍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用一連串的感嘆句,描寫了作者極其婉曲的情思。尤其是將堅毅不屈剛強自恃的豪情納于委婉細訴之中,其格調顯得更加沉雄。大量的感嘆句,充分展示了史公如潮之情,如海之意。司馬遷運用神化的妙筆,將其豐富的感情世界鋪展在讀者面前,使相隔二千多年的讀者與作者,真正變成為越世之神交。
〔評說〕
林云銘《古文析義》:“是書反復數千百言,其敘受刑處,只點出‘仆沮貳師’四字,是非自見。所謂舒憤懣以曉左右者,此也。結穴在受辱不死著書自現上。通篇淋漓悲壯,如泣如訴,自始至終,似一氣呵成。蓋緣胸中積憤不能自遏,故借少卿推賢進士之語,做個題目耳。讀者逐段細繹,如見其慷慨激烈、須眉欲動,班椽譏其不能以智取全,猶是流俗之見也夫。”
吳楚材等《古文觀止》:“此書反復曲折,首尾相續,敘事明白,豪氣逼人。其感慨嘯歌,大有燕趙烈士之風。憂愁幽思,則又直與《離騷》對壘。文情至此極矣。”
李兆洛《駢體文鈔》:“柳宗元言,拔天倚地,惟此文足以當之。長江大河,奇峰怪石,而又出于自然,直是無意為文。”
上一篇:詩詞·散曲《揚州慢》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散文賦《報孫會宗書》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