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散曲《歸園田居》原文與翻譯、賞析
[晉]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②,帶月荷鋤歸③。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注釋〕
①本篇選自《陶淵明集》。《歸園田居》共五首,本篇原列第三。②晨興,早晨起來。理,清除。荒穢(hui會),野草。③帶,一作“戴”。荷(he賀)鋤,扛著鋤頭。
〔分析〕
《歸園田居》是一組組詩,前兩首較長,分別寫了陶淵明辭職歸田的心情以及清新而富有情趣的鄉居生活和感想,寫得生動具體,而這首詩則寫得較概括,用語更為平淡,它以白描手法,簡筆構勒出一幅美麗的月夜歸耕圖,表達了陶淵明“歸耕自資”的意愿。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點出歸耕的地點、內容以及情況。南山,現江西九江的廬山。廬山山清水秀,無車馬喧囂,無官場之穢濁,隔絕塵世,脫俗超凡,陶詩《飲酒》詩中,也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可見那里是隱居的好去處。但陶淵明來此處,并非專心來務農的,而是想遠離官場,不同流合污而已。所以,種豆、種稻只是作為生活中的消遣。收成如何并不重要,加上陶淵明初學種田,技術生疏,難免莊稼荒蕪、雜草叢生。這里詩人寫來坦率、真誠,一“盛”一“稀”的鮮明對比,絲毫不避諱務農不成功的實情,倒寫出了自己歸耕的情趣。既然草盛苗稀也就決定了這一天勞動的內容——為豆苗除草。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二句,概括了詩人一天的勞動。詩人以“晨興”“帶月”概括一天的辛勞,看似平淡,卻極富情趣。在《庚戌歲九月于西田獲早稻》中,作者也有“晨出肆微勤,日入負來還”的句子。作者雖獨自隱居,但有日月相伴;雖是荒穢,詩人卻饒有興致地去“理”,可見詩人將隱居生活中艱苦的勞動當作了人生一大樂趣。此二句寫出了一幅生動幽遠的“月夜歸耕圖”:皓月當空,詩人披著月色,荷著鋤頭,雖然起早貪黑,卻不知疲倦,愉悅輕快地踏月而歸。皎潔的月光正如詩人心中不雜一絲塵滓的淡泊心境。字里行間洋溢著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滿足,畫面靜中有動,景中有情。“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兩句,具體寫詩人夜歸時的景色。如果說上兩句是全景、遠景的話,此句則是一則近景。詩人選取了自己每天經過的田間草木雜密的狹路來寫,并將自己再次融入景物之中。正如詩人《庚戌歲九月于西田獲早稻》中寫的“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詩人早出晚歸,勤于耕作,風吹日曬,沾露淋雨,這又從側面寫出了勞動生活的艱辛。即使如此,詩人的心情仍是愉快的,“沾”字表明了詩人對夕露的憐愛之情,絲毫也看不出他衣服被沾濕后的不悅。這也為詩的最末兩句表露自己的決心,提供了一個基礎。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表露了詩人欲脫離官場,終身歸耕的決心。這里詩人道出了自己歸隱的真實感受:雖然生活艱苦,勞動艱辛,但希望不要因此動搖了自己歸隱的決心,一個“但”字更是顯露詩人的決心之大。誠如詩人講的“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飲酒》)。至此,一位保持節操不慕虛榮,自食其力,怡然自得于歸隱的樂趣之中,誓與仕途決絕的詩人形象清晰地出現在我們面前,其氣度之清雅,品德之高尚,心境之淡泊,令人可觸可感。
整首詩語言平淡自然,感情純樸率真,意境恬靜幽美,詩人似隨口而出,不見半點斧鑿痕跡,如從“胸中自然流出”,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詩人歸隱之后悠閑自得的滿足感,而且詩中前實后虛,虛實相映,體現了陶淵明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評說〕
蘇軾《東坡題跋》:“覽淵明此詩,相與太息。噫嘻! 以夕露沾衣之故,而犯其所愧者,多矣。”
鐘惺《古詩歸》:“幽厚之氣,有似樂府。儲王田園詩妙處出此。浩然非不近陶,而似不能為此一派,清而微遜其樸。”
上一篇:詩詞·散曲《歸園田居》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散文賦《徐文長傳》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