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六國論
蘇洵
六國破滅(1),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2),弊在賂秦(3)。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或曰(4),“六國互喪,率賂秦耶(5)?”曰: “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 ‘弊在賂秦’ 也。”秦以攻取之外(6),小則獲邑(7),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8); 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9)。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10)。思厥先祖父(11),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12),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13),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14),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15)。古人云: “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16)。”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17)。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18)。至丹(19),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20)。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21); 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22)。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23),惜其用武而不終也(24)。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25),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 向使(26)三國各愛其地(27),齊人勿附于秦(28),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29),或未易量(30)。
嗚呼! 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31),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勿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32)。
〔注釋〕(1)六國: 指戰(zhàn)國時的燕、趙、齊、楚、韓、魏六個國家。(2)兵: 兵器。(3)弊在賂秦: 弊病在于賄賂秦國。(4)或曰: 有人說道。(5)率: 大都(是)。(6)秦以攻取之外: 秦國由進攻直接奪取之外。“以”作“由” 解。(7)邑: 古時大夫的食采地稱 “邑” 。(8)較秦之……百倍: 比較一下秦國(由受賂)所得來的城邑和由戰(zhàn)勝而奪取來的城邑,它(受賂得來的城邑)的成果的數(shù)量要大百倍。實: 果實、成果,這里指成果的數(shù)量。(9)諸侯之……亦百倍: 比較一下諸侯(因賂秦)所喪失的城邑和戰(zhàn)敗而喪失的城邑,它(賂秦所喪失的城邑)的數(shù)量也要大百倍。亡: 喪亡、喪失。(10)固: 原來、本來。(11)思:發(fā)語詞,無義。厥: 其。(12)予: 同 “與” ,給的意思。(13)割: 分取。(14)厭: 滿足。(15)固:本來。宜然:固然。(16)見《史記·魏世家》蘇代語。(17)與: 相與、交好。嬴(ying): 嬴氏,指秦國。秦國的祖先被賜姓嬴氏,后稱秦嬴氏。(18)斯用兵之效也: 這是用兵戎來對抗的成效。(19)丹: 指燕太子丹。(20)荊卿為計: 指燕丹密遣劍俠荊軻入秦,以詭獻燕國地圖為名,謀刺秦王一事。后因謀刺不果,荊軻被殺。事見《史記·刺客列傳》。速禍: 加速了秦國滅燕的禍患。(21) “趙嘗五戰(zhàn)”兩句: 這是一種約略的提法,最早見于《戰(zhàn)國策·燕策一》。蘇秦到燕國游說燕文侯,有 “秦、趙五戰(zhàn),秦再勝而趙三勝” 的話。實際上秦、趙交兵遠不止五次,趙國失敗也不止兩次,但是在五次較大的戰(zhàn)役中,趙國有三次擊敗秦軍。(22)李牧: 趙國末期人,善用兵。卻之: 退之,這里指打敗它。之: 代指秦國。(23)洎(ji): 通“及” ,猶“等到”之意。據(jù)《史記》載,李牧連敗秦軍,為秦所畏忌。秦以黃金賄買趙王寵臣郭開,誣李牧圖謀反叛,趙王罷李牧兵權(quán),李牧不受命,趙王派人暗中捕殺李牧。邯鄲為郡:李牧被殺,秦軍立即進擊,大破趙軍,俘虜趙幽繆王遷,公元前228年占領(lǐng)邯鄲,并作為秦國的一個郡。邯鄲:趙國都城,這里代指趙國。(24)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可惜的是它用武力抗擊善始而不能善終。(25)革: 除。革滅: 即消滅。殆: 幾乎、幾至于。(26)向使:假使,如果。(27)三國: 指韓、魏、楚三個與秦為鄰之國。(28)附: 親附。(29)較: 此處作較量、競爭解。(30)或未易量:或許未可輕易地估量(即下結(jié)論)。(31)勢:形勢。積威: 積累起來的威勢,指秦國長期以來對六國的威脅。劫:指控制。(32)茍:假如。天下: 指北宋時行政所及的疆域。下而從: “下”作在其后解。后句中“下”作在其下、下等解。“從”作隨從,猶言蹈襲。故事: 舊事,前例。
〔鑒賞〕 “六王畢,四海一”。在《阿房宮賦》里,杜牧用這六個字概括了秦滅六國,一統(tǒng)寰宇的歷史進程。也許因秦王朝過于短促,歷二世便驟然傾頹,故后人總愛在秦的暴滅上做文章,而忽略了更為要緊的題目:秦國何以以少勝多、以小勝大?或六國何以由強趨弱、轉(zhuǎn)勝為敗? 歷史家語焉不詳,文學家指斥欠當。歷史的年輪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圈,北宋策論大家蘇洵注目于這個歷史舊題了,于是有《六國論》出。《六國論》是第一篇不鞭強秦暴行,而剖六國痼疾的文字,故而它有歷史批判的嚴肅性; 《六國論》分析了忍辱求和,賂敵茍安的悲劇結(jié)局,故它又有現(xiàn)實批判的針對性; 《六國論》論六國,不足六百字,言簡意深,機鋒雄辯,故它還有史論的簡明性。“三性”合一,便使《六國論》兼有了文學的欣賞價值和史學的借鑒價值。
對五百四十字的論文作逐字逐句的分析,當然是必要的,但探明作者論證歷史故實的緣由或苦心,考察作者對歷史材料的分析和綜合,更為重要。探索考察的結(jié)果,便是尋到如下的兩點悟性認識:
其一,《六國論》是源于憂國情懷而抒寫的救國篇章。蘇洵生逢宋室真宗、仁宗兩朝。其時,宋朝雖然尚未疲弱不堪,但由于北有契丹,西有西夏,強鄰騷擾,國頗不寧。真宗景德元年(1004),遼蕭太后、圣宗率軍侵宋,寇準力勸真宗親征。澶淵一戰(zhàn),宋兵射殺遼國大將蕭撻覽。形勢如此有利,真宗卻一味主和,并于是年十二月(1005年1月)辱簽“澶淵之盟” 。自茲,宋每年向遼輸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抗敵衛(wèi)國之氣銳減,委屈求安之風日上,契丹遣蕭英等至宋,直索陽晉(今山西太原),及亙橋(今河北雄縣易水之上)以南十縣土地。結(jié)果在“澶淵之盟”的舊碼上又加新碼: 歲納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匹。慶歷四年,西夏主李元昊上書停戰(zhàn)求和,宋朝卻反而每年給西夏銀七萬多兩,絹十五萬多匹,茶三萬斤。一代又一代的 “為國者” ,皆為敵人“積威之所劫” ,以物供敵,以錢富敵,蘇洵是睹之心憂,憂而思救的。雖然救國之策并不是完整的,但透過《六國論》,蘇洵的救國方略還是可辨眉目的: 一不賂敵,二要用武,三要團結(jié),四封謀臣,五禮奇才……可惜這樣卓然的器識并不見賞,仁宗、英宗、神宗,以至于徽、欽二帝,盡主和、主賂、主降。《六國論》問世后七十年左右的靖康元年(1126),金兵破汴京,擄二帝,北宋遂被顛覆。平心而論,第一個覺察宋室江山 “日削月割,以趁于亡” 的,就是蘇洵! 鑒史知今,察微知著,歷史的預見竟到了毫發(fā)無爽的地步,這不能不歸之于蘇洵敏銳的歷史洞察力。這樣看來,《六國論》就不單純是救國篇章,它是醒世的警鐘,歷史和民族劫難的第一個信號,為子孫后代而發(fā)的憂心的長嘆! 同代文學大家歐陽修贊“其論議精于物理,而善識變權(quán),文章不為空言,而期于有用”(《薦布衣蘇洵狀》),確是知人知文之論。
其二,《六國論》植根歷史的再認識,對傳統(tǒng)史論作出了新發(fā)展。秦國勝利,六國滅亡,其因為何?文學家、史學家都有成說。因為蘇洵是散文大家,所以我們在文學家的范圍內(nèi)進行比較,則較為公允。賈誼《過秦論》主要責秦之過,但對秦的勝利之因也有透露: 在六國,“爭割地以奉秦” ,“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使秦國 “有余力而制其弊”; 在秦國,“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備,外連衡而斗諸侯” 。這種分析,顧及了斗爭的雙方,是辯證的; 但分析不確,六國并非 “爭”著割地納銀的! 杜牧《阿房宮賦》,說得較為含糊,“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杜說的可貴,在于他注意了六國滅亡內(nèi)因的分析; 不當之處,在于他把內(nèi)因又看得過于偏狹: 六國不能 “各愛其人” 。與賈、杜兩說相比,蘇洵《六國論》就顯得全面深刻了。首先,《六國論》對六國滅亡這一具體歷史事件作了具體分析,避免了賈誼大而化之的說法。在蘇洵看來,六國并非鐵板一塊,韓、魏、楚以地賂秦,“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最后“至于顛覆” ; 齊國雖不賂秦,但“與嬴而不助五國” ,“五國既喪,齊亦不免” ; 燕趙兩國,“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但又 “用武而不終” 。這個分析,不能說最確當,但結(jié)論終究還是具有較尖銳的歷史針對性的。
其次,《六國論》分析史實堅持了內(nèi)因決定論,且避免了杜牧議論的偏頗。通篇文章,都是站在六國的立場上論析的。“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一個否定選擇句式,直接揭示了破滅內(nèi)因; “‘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曰: ‘不賂者以賂者喪’”,又以一問一答的方式,觸及了破滅的內(nèi)部關(guān)系。如上段所述,對六國敗因的分析,都是著眼于自身,而沒有歸之于強秦。正因為蘇洵堅持了杜牧“滅六國者,六國也” 的觀點,而又作了深入具體的分析,所以他才追索到了六國滅亡因由的復雜性、多樣性。當然,這就不單是“愛人” 與否的問題了。
再次,《六國論》看問題全面周詳,堅持了綜合性、統(tǒng)一論。“內(nèi)因” ,并非 “一因” ; 內(nèi)部因素也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六國論》認為六國破滅,“賂秦” 是主因,“與嬴”是次因,“用武而不終” 是末因。主因是講政治、經(jīng)濟,次因是講外交,末因是講軍事。這樣一個排列順序表明了蘇洵歷史觀的特征: 國家興亡,表面上依賴于軍隊強弱及征戰(zhàn)勝負; 實際上,政治的治亂,經(jīng)濟的強弱才是興亡的主要因素。這無疑是極有見地的。
以上兩個方面,是對《六國論》所作的宏觀分析。作為優(yōu)秀的史論散文,其立論之鮮明警策,論證之縱橫開闔,遣辭之精美宏麗,也是極耐人尋味的。
此文分五段。第一段,推出總論點: “弊在賂秦” 。文章標題為《六國論》,落筆便揭題: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弊在賂秦” 斬釘截鐵,由于是在排斥了 “兵不利” 、“戰(zhàn)不善” 的雙重因素后突兀而出的,所以特別鮮明觸目; 又由于這四字后加上“賂秦而力虧” 的分析,及“不賂者以賂者喪” 的補充,論點又是穩(wěn)固周嚴的。“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陸機《文賦》),本文立論確是振聾發(fā)聵,一語中的。
第二段以秦人的永不知足,賂秦者的奉之頻繁,來正面論證賂秦之害。論證緊扣一 “賂”字展開,圍繞一“虧”字挖掘,終于引出 “顛覆”的必然結(jié)論。由于在嚴密的論證中插入了生動的描述(“得一夕安寢”節(jié)),引用了形象的比喻( “抱薪救火”節(jié)),故冷峻的議論,亦著上感情的色彩。
第三段例舉六國對秦的態(tài)度,進一步論證“不賂者以賂者喪”。先批判齊國附秦之非,繼肯定燕趙用兵之效,后惋惜用武之不終,條分縷析,各得其所。客觀的評判之后,又附以主觀的設(shè)想,讓人感到歷史的完滿結(jié)局,有時也要靠正確的策略來促成。
第四段、第五段,一慨嘆歷史的悲劇,指出為國者不應(yīng)為敵人積威所劫; 一憂慮現(xiàn)實的危機,警誡當國者不能蹈六國破亡覆轍。獻策,不呈媚態(tài); 諷諭,不露鋒芒,表現(xiàn)了憂國憂民者的一片誠心。文章發(fā)于“六國”,收于“六國”,首尾呼應(yīng),謀篇周嚴,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我們也應(yīng)看到,作者論六國,并不系情六國,乃系情當今國家; 責古人,告誡今人,這就是《六國論》的微妙體旨!
《六國論》,原題《六國》,選自《嘉祐集》卷三之《權(quán)書》。《權(quán)書》十篇,此為第八。宋仁宗至和(1054—1055)嘉祐(1056—1063)間蘇洵至京師,得翰林學士歐陽修賞識。歐陽修把他的著作二十二篇(《幾策》二篇,《權(quán)書》十篇,《衡論》十篇)上獻仁宗,由此,蘇洵踏上仕途。《六國論》在作者的政治生涯中,也是頗有分量的。后人曾把《六國論》與賈誼《過秦論》,王安石《建封論》相媲美,極有見地。曾鞏在《蘇明允哀詞》中曾說: “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盡之約,遠能見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煩能不亂,肆能不流。其雄壯俊偉,若決江河而下也。”此段評價,連用六個“能”字,盛贊老蘇筆力之雄健。清人劉熙載十分重視此字,他說:“ ‘能’之一字,足明老泉之得力,正不必與韓(愈)量長較短也” (《藝概·文概》)。依劉熙載的見解,蘇洵、韓愈不相上下,他們?yōu)槲闹呙睿谟谝粋€“能” 字,即“能自樹立不因循者是也” (韓愈《答劉正夫書》)。《六國論》不傍舊說,獨抒新見; 不述舊語,獨造新篇,確是“能” 人之“能” 文!
上一篇:《古文觀止·史記·伯夷列傳》鑒賞
下一篇:《古文·典論·論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