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楊鳳苞·黃貞文傳
黃淳耀,字蘊生,號陶庵,嘉定縣人。少即以圣賢自期。嘗作日歷【1】,晝所為,夜必書之。缊袍【2】糲食【3】, 不茍取一錢。
崇禎十六年【4】, 試禮部【5】。有要人諭意, 欲薦為榜首。峻卻之【6】。成進士, 不謁選而歸【7】。
南都初建【8】, 求仕者爭趨之, 淳耀獨不赴?;騿柟?, 應曰:“某公素善余, 今方與當國者比, 往必為彼牢籠矣。君子始進必以正, 豈可損名義以徇之耶【9】?”卒不往。
迨嘉定被圍 【10】, 偕弟淵耀暨【11】、侯峒曾【12】、龔用圓【13】、張錫眉【14】諸人固守。及城破, 兄弟并詣城西竹勝庵【15】。將死, 僧止之曰:“公未仕, 可勿死也?!贝疽唬骸俺峭雠c亡, 此儒者分內事耳。今借上人一片干凈土【16】, 死得所矣。”索筆書曰:“弘光元年七月四日, 進士黃淳耀自裁于城西僧舍【17】。嗚呼! 進不能宣力王朝, 退不能潔身自隱, 讀書寡益, 學道無成。耿耿不昧, 此心而已!”遂衣冠北向, 再拜自經死【18】。
淵耀字偉恭, 年十五補諸生。幼穎異, 甫就傅,即向學。既乃受業于兄, 悉得其緒論。平居談道講德, 往往啟伯氏所未及。性狷介【19】, 不妄交游。淳耀登第后, 與之書曰:“傳臚時【20】, 人見鼎甲先上殿【21】, 皆嘖嘖稱羨, 以為登仙。吾此時嘆息無限。天地間自有為數千年一人、數百年一人者。今人必不肯為數千百年之一人, 而必欲為三年之一人【22】, 可笑也?!皽Y耀得書, 益以品節自厲。就義時, 見兄頭幘墜地【23】, 復下拾而冠之, 乃就縊于右。
淳耀所著詩古文制舉業【24】, 原本六經【25】, 旁通三史【26】, 規范先正【27】, 皆傳于世。卒年四十一, 門人私謚“貞文”。淵耀卒年 二十二。有《谷簾學吟》。
兄弟死時,口血噴壁間,入磚寸許,其跡歷久不滅云。
【注釋】
【1】日歷:猶日記。
【2】缊袍:以亂麻或舊絮等襯于袍中,此指破舊粗惡之衣。
【3】糲食:糲(li),米不精謂糲。此指以粗米為食。
【4】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
【5】試禮部:明清時由禮部試進士。
【6】卻:推辭。
【7】不謁選而歸:明制,京官六部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博士、外官知州、推官、知縣,由進士中選出。選人之法為每年由吏部主持進行六考六選。此處指不謁吏部候選即歸。
【8】南都:指南京。崇禎十七年,清兵入關,明思宗自經于煤山。史可法、馬士英等擁立福王于南京,改元弘光。
【9】徇:曲從、依從。
【10】迨:及、等到。
【11】暨:和、及、與。
【12】侯峒曾:字豫瞻、號廣成、嘉定人。天啟五年進士。弘光時,用為左通政,辭不就。及南京亡,州縣多起兵自保。嘉定士民推峒曾為倡,偕里人固守。城陷,峒曾及二子并沉于池。
【13】龔用圓:嘉定舉人,官秀水教諭。
【14】張錫眉:嘉定舉人。
【15】竹勝庵:即祝圣庵,在嘉定城內西南隅。
【16】上人:僧人之尊稱,意為具備德智善行的人。
【17】自裁: 自殺。
【18】自經:上吊自殺。經,縊也。
【19】狷介:拘謹自守。
【20】傳臚:科舉時,殿試后宣讀皇帝詔命唱名叫傳臚。
【21】鼎甲:科舉殿試名列一甲的三人,即狀元、榜眼、探花的總稱。
【22】三年之一人:舊時科舉殿試三年考一次,故此處三年之一人指鼎甲。
【23】頭幘:包頭巾。
【24】 詩古文制舉業: 制舉原為唐代科舉取士制度。除地方貢舉外,由皇帝親自在殿廷詔試的稱制科舉, 簡稱制舉。平??婆e殿試進士, 應試之文體制定自上,故也稱制舉。業者, 士以此為業, 此指為應考平時所作之詩文。
【25】 六經: 指 《詩》、《書》、《易》、《春秋》、《禮》、《樂》六部儒家經典。
【26】 三史: 指 《史記》、《漢書》、《后漢書》。
【27】規范先正: 先正指先賢。謂以先賢為規矩模型。
【賞析】
該文為紀傳體散文。黃淳耀 (貞文) 是抗清失敗后英勇殉難的明末清初遺民志士。作者為清代中葉人。當時的清王朝已走過政權穩固的乾嘉盛世, 逐漸衰弱, 然而文禁甚嚴, 封建禮教和考據之風依然盛行, 作家不敢也不愿去關心政治, 反映現實生活特別是重大的社會題材。在國運日衰而又文網恢恢的嚴峻形勢下, 作者不怕“觸網”, 為南明抗清志士立傳, 這樣的選材本身決定了該傳的文格, 體現了作者的人格。然而, 作者并未親身經歷故國滄桑, 中原板蕩的巨大變故, 他的歌頌忠君愛國的思想主題, 不像清初諸大家如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屈大均等在抒寫故國之思、亡國之痛時那樣直截了當、慷慨激昂、不能自己, 而是以敘事為抒情, 隱晦曲折地反映主題, 頗能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開頭寥寥數字, 交待了淳耀的字號籍貫, 此為紀傳散文之常體?!吧偌匆允ベt自期”一句, 提綱挈領地說明了淳耀之為人, 是全文中心?!皣L作日歷, 晝所為, 夜必書之。缊袍糲食, 不茍取一文錢”是對“以圣期自期”的具體說明。至此, 讀者不由得會想起“吾日三省吾身”、“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而“樂在其中”的孔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而“不改其樂”的顏回;“衣敝缊袍, 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的子路。在這樣的敘事模形之下, 一個一心向學、勤勞儉樸、清雅淡泊、處處以往哲先賢為楷模的封建高士形象, 就有血有肉, 栩栩然如在眼前了。
接著, 作者以簡潔的筆觸, 順舉兩事以見主人公的圣賢風節。其一為“不謁選”, 其二為“不赴南都”。這兩段文字看似平鋪直敘, 然而不但在內容上照應了“以圣賢自期”這一中心, 在結構上也是必不可少的。“南都初建”四字交待了當時的歷史背景,包蘊了豐富的歷史內容, 為下文的奮起抗清、以身殉國作了鋪墊;“不謁選”,“不赴南都”兩事, 又暗示了淳耀抗清時的布衣身份, 與下文的“公未仕, 可勿死也”相呼應??梢?, 短短幾句,卻簡而有要, 字無虛設、句句落實、語語相應, 頗見作者匠心。
該文著重描述的, 是淳耀抗清失敗后殉節自盡的情景。先是剛至竹勝庵時與僧人的一段對話。兩人之言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反襯了烈士那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雄心和深明大義,決不茍延殘喘的必死之志。“份內事”與上文的“不茍取”互為補充,淡泊醇雅,潔身自好之外,又加上崇高的理想追求,方成圣人賢人。接著寫了臨死前的系列動作:索筆、書明、衣冠、北向再拜、自經,這簡潔樸素、不事藻飾的細節描寫,蘊蓄著作者多少崇敬感慨之情!淳耀壯志未酬的悲哀,對入侵者不妥協的態度,對故國的眷戀及視死如歸的精神,就由這幾個渾然天成的字表現出來。作者借淳耀自己的筆交待了烈士犧牲的時間、地點,遺言。遺言所表現的“進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潔身自隱”的思想又與本文開頭的“以圣賢自期”相呼應。作者對烈士犧牲前的言行,以濃墨重彩加以描述,而于抗清經過則僅以“固守”兩字輕輕帶過,試想,既已抱定必死之志,守城能不英勇嗎?可見其材料剪裁上的功力。這一段文字,具有小說般的流動情節,給人以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真切感??此破戒佒睌ⅲ瑳]什么橫驅別鶩、縱橫議論,然而民族大義、志士苦心、激昂慷慨的浩然之氣,仍充溢于字里行間;作者心靈隱微之處豐富深厚的感情也不著痕跡地流露出來,言外之意,盡在不言之中,頗耐人尋味。
接著穿插介紹了淳耀之弟淵耀的生平。這樣的穿插與前文“迨嘉定被圍,偕弟淵耀、……固守。及城破,兄弟并詣城西竹勝庵”相呼應,前有交待,后有著落,行文細密,敘述中集中體現的是這對難兄難弟的手足情深和淳耀的為人處事對淵耀的影響,文中加入“淵耀就義時,見其兄頭幘墜地,復下拾而冠之”的細節描寫,尤為感人,表現了他視死如歸的凜然正氣,一絲不茍的做人態度。同時也對淳耀的高貴品質起了反襯作用,這樣穿插敘述并不孤立,反而為全文生色。
最后,按傳記文常體,敘及兩人著述,乃其才學的具體體現。文章以“兄弟死時,口血噴壁間,入磚寸許,其跡歷久不滅”剎筆,富有傳奇色彩。萇弘化碧,乃精誠所至;血飛白練,乃冤氣沖天;兄弟之死,同樣是動天地、感鬼神。
該文結構嚴謹周密,句與句、段與段的承接,還有中間的穿插、提頓、襯托、呼應,以及敘事抒情的詳略、明暗,都寄予了作者的匠心;清淡簡樸、不事雕鐫的語言,卻頗能傳神盡意,讀之余味盎然。
上一篇:《古文觀止·清文·袁枚·黃生借書說》鑒賞
下一篇:《古文·黔之驢》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