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先秦文·《論語》·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章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①侍坐。
子曰: “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②。居③則曰: ‘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 “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④,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⑤;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⑥。”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以使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 “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⑦,如會同⑧,端章甫⑨,愿為小相焉⑩。”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 “異乎三子者之撰⑪。”
子曰: “何傷⑫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⑬,冠⑭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⑮,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 “吾與點也⑯。”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 “夫子何哂由也?”
曰: “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注〕① 子路: 姓仲,名由。曾晳: 名點。冉有: 名求。公西華: 名赤。四人均孔子學生。② 毋吾以也: 無人用我。③ 居: 即平居,平日。④ 千乘之國: 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諸侯大國地方百里,出車千乘,稱千乘之國。攝: 迫近。⑤ 師旅: 軍隊。饑饉: 饑荒。此言國外有軍隊侵犯,國內又有災荒。⑥ 知方: 知道方向,懂得道理。⑦ 宗廟: 古代帝王、諸侯、大夫、士祭祀祖先的處所。此處宗廟之事即指祭祀。⑧ 如: 或者。會同: 《周禮·春官·大宗伯》: “時見曰會,殷見曰同。”古代諸侯朝見天子之稱。鄭玄注: “時見者,言無常期。殷,猶眾也。”后亦泛指朝會與諸侯間的會晤。⑨ 端章甫: 端,玄端,古代禮服。章甫,禮帽。⑩ 小相(xiàng 向): 贊禮的人。古代行朝聘、盟會、享宴、祭祀等禮儀,必有襄助之人。其人曰“相”,其事曰“相禮”。作“相”的人身分有卿、大夫、士三級,小相是最低一級的士。一說“小”是謙辭。⑪ 撰: 善言。稱美以上三人的言詞,而己見與之不同。⑫ 何傷乎: 有什么妨礙呢?⑬ 莫:同“暮”。春服: 夾衣。成: 定。⑭ 冠(guàn 貫): 古代貴族子弟年二十為成年,行冠禮。⑮ 沂: 水名。源出山東鄒縣東北,西經曲阜,與洙水合,入于泗水,與大、小沂河不同。風乎舞雩: 在舞雩臺上乘涼。《水經注·泗水》: “沂水北對稷門,亦曰雩門。門南隔水,有雩壇,壇高三丈,曾點所欲風舞處也。”在今曲阜縣南。⑯ 吾與點也: 我同意曾點的主張。
本文是《論語》中較富有文學色彩的一章。它通過孔子與其弟子坐而言志的描寫,表現了四位弟子不同的性格以及師生對話時融洽的氣氛。
文章一開始,交待了談話的人物和方式: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這四位弟子環坐于孔子身旁。孔子最先發話,啟發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顧慮、緩和緊張氣氛的作用,這符合孔子作為師長的身分,表現了孔子隨和的性格特征。在孔子的啟發下,子路不加思索,搶先回答。“率爾而對”,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這種毫不謙讓的積極態度與他那充滿自信的回答內容相一致。他志向遠大,聲稱能將困于戰爭和饑荒的大國治理成勇而知義的禮義之邦。這種謙虛不夠、自信有余的態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寬容,也有不以為然的輕微批評,表現了孔子豁達的態度。冉有的回答顯得彬彬有禮。他可能意識到孔子對子路不夠謙讓的批評,說起話來謹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個小國家,先是說六七十里見方或五六十里見方的小國,并將禮樂方面的治理讓諸君子,表現了他極其謙讓的態度。公西華的回答更加謙虛。他不自詡能治理國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為一名學生,學習怎樣治理國家。他們的回答符合孔子的道德規范,思路相同,但個性各別。在四位弟子中,曾晳的回答最為出色。他的出場就不同于別的弟子,子路等人坦陳志趣,而曾晳一邊聆聽孔子與他們的對話,一邊悠然自得地鼓瑟。這一舉動恰好反映了當時和諧對話的氣氛。孔子提問時,曾晳鼓瑟正近尾聲,他鏗地一聲把瑟放下,站起來回答。這些似乎很平常的動作描寫,生動地顯現了曾晳灑脫而又知禮的形象。曾晳的答辭不同一般,他沒有直接用理性的語言述說他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語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樂景象。在他那充滿詩意的理想藍圖中,人們瀟灑自得,樂趣天然。這一藍圖既符合儒家禮義之邦的治國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隱含的出世隱居的心態,深深地打動了他,因而喟然而嘆。這喟嘆既表現了孔子對曾晳言志的贊許,又表現了孔子對曾晳構畫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師生之間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與共鳴。
文章以孔子啟發大家言志開始,以弟子們的言志而展開,最后又以孔子的評價而結束,結構完整,對話簡短生動,人物富有個性,在先秦散文中算得上佳作。
上一篇:《古文觀止·左傳·子產論政寬猛》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左傳·子魚論戰》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