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國語·單子知陳必亡
定王使單襄公聘于宋,遂假道于陳①,以聘于楚。火朝覿矣,道茀不可行也②;候不在疆,司空不視涂,澤不陂,川不梁,野有庾積,場功未畢,道無列樹,墾田若蓺,膳宰不致餼,司里不授館③;國無寄寓,縣無旅舍,民將筑臺于夏氏④。及陳,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南冠以如夏氏⑤,留賓弗見。
單子歸,告王曰: “陳侯不有大咎,國必亡。” 王曰: “何故?”對曰: “夫辰角見而雨畢,天根見而水涸,本見而草木節解⑥,駟見而隕霜,火見而清風戒寒⑦。故先王之教曰: ‘雨畢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草木節解而備藏,隕霜而冬裘具,清風至而修城郭宮室。’ 故《夏令》 曰: ‘九月除道,十月成梁。’ 其時儆曰: ‘收而場功,偫而畚挶⑧。營室之中,土功其始⑨。火之初見,期于司里⑩。’ 此先王之所以不用財賄(11),而廣施德于天下者也。今陳國火朝覿矣,而道路若塞,野場若棄,澤不陂障,川無舟梁,是廢先王之教也。
“周制有之曰: ‘列樹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國有郊牧,畺有寓望,藪有圃草(12),囿有林池,所以御災也。其馀無非谷土,民無縣耜,野無奧草; 不奪農時,不蔑民功; 有優無匱,有逸無罷,國有班事,縣有序民(13)。’ 今陳國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間,功成而不收,民罷于逸樂,是棄先王之法制也。
“周之《秩官》有之曰: ‘敵國賓至,關尹以告,行理以節逆之(14)。候人為導,卿出郊勞,門尹除門,宗祝執祀,司里授館,司徒具徒,司空視涂,司寇詰奸,虞人入材,甸人積薪,火師監燎,水師監濯,膳宰致餐,廩人獻餼,司馬陳芻,工人展車(15),百官各以物至。賓入如歸,是故小大莫不懷愛。其貴國之賓至,則以班加一等,益虔; 至于王使,則皆官正蒞事,上卿監之; 若王巡守(16),則君親監之。’ 今雖朝也不才,有分族于周,承王命以為過賓于陳,而司事莫至,是蔑先王之官也。
“先王之令有之曰: ‘天道賞善而罰淫。故凡我造國,無從匪彝,無即慆淫,各守爾典,以承天休(17)。’ 今陳侯不念胤續之常,棄其伉儷妃嬪,而帥其卿佐以淫于夏氏,不亦瀆姓矣乎(18)?陳,我大姬之后也,棄袞冕而南冠以出,不亦簡彝乎(19)?是又犯先王之令也。
“昔先王之教,茂帥其德也,猶恐隕越(20); 若廢其教而棄其制,蔑其官而犯其令,將何以守國? 居大國之間而無此四者,其能久乎?”
六年,單子如楚。八年,陳侯殺于夏氏(21)。九年,楚子入陳(22)。
【注釋】 ①定王:周定王,名瑜。單(shan)襄公:名朝,死后謚號叫襄公。聘:古代國與國之間派使訪問。宋:古國名,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假道:借路。陳:古國名,在今河南省淮陽縣。②火:星名,也叫大火,即心宿。朝(zhao):早晨。覿(di):看見。茀(fu):野草叢生。③候:迎送賓客的小官員。司空: 負責道路及其工程的官員。涂: 同“途”。陂(bei):堤岸。庾積:堆在露天的糧食。蓺(yi): 茅草芽。膳宰:膳食官員。餼(xi): 送給賓客的禮品,一般是活的牲畜。司里: 管理客館的小官員。④夏氏: 陳國的大夫,名征舒。⑤陳靈公: 名平國。孔寧、儀行父: 均為陳國的執政大臣。南冠: 南方 (楚國) 的帽子。如: 到。⑥辰: 星辰。角: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見: 同 “現”。天根: 即氐宿,二十八宿之一。本: 星名,氐的別稱。節解: 草木的枝葉脫落。⑦駟: 即房宿,二十八宿之一。火: 即大火。⑧偫(zhi): 置辦。畚 (ben): 畚箕。挶(ju): 抬土的器具。⑨營室: 星名,即室宿,二十八宿之一。土功: 營建土木工程。⑩期: 會合。(11)財賄: 財物。(12)表: 標記。鄙食: 周代各地每隔一段所設立的接待賓客的客棧,同時提供飲食。郊牧: 都城周圍百里之內的牧場。畺: 同“疆”。寓望: 住著守望(的人)。藪: 有水的池塘。(13)谷土: 可以栽種糧食的土地。縣 (xuan)耜: 縣同“懸”,耜是古代的一種農具。奧草: 很深的野草。奪: 耽誤。罷 (pi): 同 “疲”。班事: 有條理地做事情。序民: 輪番服役的百姓。(14)《秩官》: 周代文獻,今失傳。敵國: 地位相當的諸侯國。關尹: 守衛關口的官員。行理: 也作“行李”,負責出使和接待賓客和使節等的事務。節: 朝廷的符節,出使的信物。逆:迎接。(15)卿: 官職名。郊勞: 古代的一種迎接賓客的禮儀。門尹: 掌管國都城門的官員。宗祝: 掌管祭祀祈禱的官員。司徒: 掌管土地和人口的官員。司空: 掌管工程的官員。司寇:掌管刑罰牢獄的官員。虞人: 掌管山澤苑囿的官員。甸人:掌管柴草的官員。火師:掌管火燭的官員。水師: 掌管供水和洗滌的官員。餐:食品。廩人:掌管糧倉的官員。餼:糧食和飼料。司馬: 掌管馬匹事務的官員。工人: 工匠。(16)官正: 正職官員。巡守: 也作“巡狩”,指天子視察諸侯國或者州郡。(17)造: 治理。匪彝: 違背禮法,匪同 “非”。慆(tao): 怠惰。典: 法規。休: 福。(18)胤續: 繼承。帥: 同 “率”。瀆姓:褻瀆同姓。夏氏與靈公之祖本同姓媯。(19)簡彝:隨便,不莊重。(20)隕越: 墜落。(21)陳侯殺于夏氏: 周定王八年,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在夏姬家飲酒,靈公被其子夏征舒所殺,夏征舒自立為君。(22)楚子: 即楚莊王。周定王九年,楚莊王攻打陳國,殺夏征舒,改陳為楚國的一個縣。
【譯文】 周定王派單襄公到宋國行聘問之禮。單襄公又借路于陳國,去楚國聘問。當時,心宿在早晨已經能夠看見,時令已是立冬前后,而陳國的大道上長滿了野草無法通行; 負責接待賓客的官員不在邊境上,司空不巡查道路,湖泊沒有堤岸,河流沒有橋梁,田野上還露天堆積著谷物,打谷場上活兒還沒完,道路兩旁沒有成列的樹木,田野里莊稼稀疏得就像茅草芽,負責膳食的官員不來送禮牲,司里不安排住宿,國都沒有供賓客寄住的地方,縣里沒有供休息的場所,百姓正在夏征舒家修建高臺。到了陳國,陳靈公和他的兩個執政大臣孔寧、儀行父戴著南方楚國的帽子去了夏征舒家,丟下賓客不予接見。
單襄公回到京城,對定王說: “陳侯即使沒有大罪過,國家也必定會滅亡。”
定王說: “為什么?”單襄公回答道: “如果早上看得見角宿,雨季就結束; 看得見天根,河湖就漸漸干涸; 看得見氐宿,草木將凋零; 看得見天駟,就要下霜;看得見心宿,涼風將到,人們就要做好防寒的準備。所以先王教訓道: ‘雨季結束就清理道路,河湖干涸就架設橋梁,草木凋落時就要準備收藏,下霜時節就要準備好過冬衣物,涼風吹拂時就修繕城墻房屋。’ 所以 《夏令》說: ‘九月清理道路,十月架好橋梁。’ 這時節提醒著人們: ‘收拾好你們打谷場上的活計,準備好運泥土的畚箕和扁擔。當那營室之星在夜空正中出現時,就要開始修房造屋了。心宿初現,人們就到司里集合。’ 這就是先王不需花費財物,就能夠在天下施予恩德的原因啊。而現在呢,陳國是早上可以看見心宿了,但道路還是像堵塞了一樣不通暢,田地和曬谷場就像荒棄了一樣,湖泊沒有堤岸,河流不見船只和橋梁,這是在廢棄先王的教誨啊。
“周朝有這樣的制度: ‘種上成列的樹木來標示道路,邊境上安排好給來往賓客提供食宿的官員。國都近郊有放牧場地,邊境上有投宿之處和守望之人,低洼地里預備了牧草,園地里備有樹林和水池,這些是用來抵御災害的。其余都是用來栽種五谷的土地,百姓沒有掛著不用的農具,田地里沒有荒草。不耽誤百姓播種與收獲,不輕視百姓的活計。有富裕而不匱乏,有安樂之時而無疲憊困苦。都城里事事井井有條,地方上安排百姓服役輪換有序。’ 而現在的陳國呢,道路分不清楚,田地散布在野草叢中,莊稼成熟卻無人收獲,百姓為了國君的享樂疲于奔命,這些都是在廢棄先王的法律制度啊。
“周朝的 《秩官》有這樣的話: ‘如果同等地位的諸侯國賓客來到,守關的官員就要報告國君,負責接待的官員要帶上瑞玉符節去迎接,邊境上接待賓客的小官員為其帶路,朝廷的高級官員帶上禮品到都城近郊去慰勞,把守城門的官員清理城門,負責祭祀祈禱的官員主持祭祀典禮,司里安排住宿,司徒安排仆役,司空巡查道路,司寇盤查奸邪,虞人提供木材,甸人備好柴火,火師管理庭中的火燭,水師監督用水和洗滌的事務,膳宰送上食物,廩人獻上米糧,司馬備好草料,工匠檢修車輛,百官各各提供應用物品,賓客到來就像回家一樣。所以,大大小小的賓客沒有誰不心懷感激的。如果是貴國的賓客來到,就要安排位高一等的官員接待,招待得更加周到誠摯。至于天子的使臣來到,就要全部安排各部門長官親自接待,由上卿監督執行。如果是天子親臨視察,則國君要親自監督。’ 現在,雖說我單朝沒有什么才能,但也和周王室是同族,受天子之命作為借道于陳國的賓客,而負責接待的官員卻沒有一個來的,這樣做是輕視先王定下的官制。
“先王的訓令有這樣的話: ‘天道獎勵良善的,而懲罰邪淫的,因此,凡是管理國家的,不能做違背禮法的事情,不能怠惰淫邪,各守規矩,來承受上天的恩賜。’ 現在,陳侯不想著傳續宗嗣的倫常,拋下配偶妃嬪,卻帶領自己的大臣到夏氏家私通淫亂,這不是褻瀆同姓嗎?陳國,是我們姬氏的后代啊,卻拋棄官服官帽戴著南方楚國的帽子外出,這難道不是太隨便了嗎?這些又是違犯了先王的訓令啊。
“從前先王的教導是,要勉力遵循美好的品德行事,就這樣還唯恐品德敗壞。如果既廢棄先王的教導,又拋棄先王的制度; 既輕視先王的官制,又違犯先王的訓令,那拿什么去保守國家呢? 陳國夾在大國之間,又丟失了這四個方面,它還能長久嗎?”
周定王六年,單襄公去楚國。八年,陳侯被夏征舒殺死。九年,楚莊王攻入陳國。
【鑒賞】 本文敘與議緊密結合,議論從敘事中自然推斷而出,文章雖然比較長,但是顯得井井有條。開頭一段敘述單襄公陳國之所見,單襄公據此推斷陳國必定滅亡。中間部分展開,從陳侯違背農事季節,不注重生產建設,不執行與他國之間的交往原則與禮節,荒淫逸樂四個方面對其理由進行闡述,文章引經據典,條分縷析,錯綜變化,細致淋漓,最后得出 “豈能久乎”的結論,并以史實證明其言之不誣。文章句式或整齊,或參差,顯得錯落有致。
上一篇:《古文觀止·《國語》·單子知陳必亡》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劉基·賣柑者言》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