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
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
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
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
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秦觀是一個多有傷離之事的詩人,而一有傷離之事,他又激動得十分深痛,他的詩情與手筆又特具這方面的抒發(fā)能力。所以秦觀這方面的詞也就別有風格。這首《江城子》就可以證明這一點。
在一個春天的日子,詩人又來到了他熟悉而又記憶深刻的西城,這時城外的楊柳垂延柔條,在春風中拂弄。這個地方,這棵楊柳,這個春天的季節(jié),在記憶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切了,使人離憂之情頓發(fā)于心,以致傷離之淚也長流不止。
秦觀是一個從不隱瞞真情的詩人,他直接寫出了“動離憂,淚難收”的具體原因: “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原來在這個楊柳岸邊,他曾與情人分別。那時的情景,他還清楚記得,她依依不舍地阻攔遠去,曾把歸舟的船纜系于樹身之上,當時想必是心中早已認定: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所以他還是一縱歸舟,離開了這里的春天、楊柳、朱橋、綠水,以及深情愛侶。作者重來這楊柳系歸舟之處,所見的景物依稀似舊,尤其是分手所在的碧野朱橋,以及橋上的深情話別,有的是眼前可見,有的回味可想的,但卻是“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這是恨悔當年輕易離開此地,別卻情侶,以致才落得個“人不見,水空流”的結果。秦觀抱著深沉的離恨,寫下了回舟已晚的傷情錄。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許多事是不可追回的,其勢有如流水東逝,落花成塵。在這首詞中,秦觀主要感慨的是兩件事:一是連心的情侶不知去向,二是自身在貶逐飄流中老去年華,時不我待。這使作者不能不深沉慨嘆: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往昔的情事,逝去的年華,對于經歷者來說,都是無休無止的恨端,懷著這種回憶,望山則恨滿于山,觀水則恨溢于水。佇立于楊柳岸邊的詩人秦觀,頓覺恨情如江中流水,悠悠難盡,并且不知如何是了。白居易《長恨歌》的結尾斷言: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秦觀留在《江城子》中的悵恨,以及一切如此的幽愁暗恨,就是在太陽和大地老去了的世紀,也會與人類同在不休的。
懷著無休無止的離恨,詩人也試圖得以解脫,他離開了楊柳岸邊、碧野朱橋,登上了一座高樓,誰知在這里也擺脫不了那些牽情惹恨之物:撲面的飛絮濛濛,飄飛的落紅陣陣,令人依然想到西城楊柳,想到逝去年華,不禁感時、傷事,痛情于“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本詞開篇處詩人舊地重游已是“動離憂,淚難收”,到此刻,更是恨意轉深,愁涌如潮,放眼春江流水,覺得入目的江流全都是自己的淚水,并且, “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李后主《虞美人》回憶往昔,寫出過“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詩句,今日之秦觀,愁勝李煜,江流難盡。
秦觀是一位一生不得志的詩人,生活中常以愁為伴,所以詞中多寫“愁”字: “謾道愁須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 (《滿庭芳》)“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浣溪沙》)“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千秋歲》)這里的“愁如海”的詩句,使同輩詩人黃庭堅為之傾倒,至不敢和;時人有的則從此斷定秦觀如此心勞情損,必不久于人世,已而果遽死于放還途中的藤州華光亭。
上一篇: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詩意|閱讀答案
下一篇:范仲淹《御街行》詩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