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庖丁解牛
莊子
庖丁(1)為文惠君(2)解牛(3),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4),砉然響然(5),奏刀騞然(6),莫不中音(7): 合于《桑林》(8)之舞,乃中《經首》(9)之會(10)。
文惠君曰: “譆(11),善哉! 技蓋至此乎? ”
庖丁釋刀對曰: “臣之所好者道(12)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13)止而神欲(14)行。依乎天理(15),批(16)大郤(17),導大窾(18),因其固然; 枝(19)經(20)肯(21)綮(22)之未嘗,而況大軱(23)乎!良庖歲更刀,割也; 族庖(24)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25)。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 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26)。其于游刃(27)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雖然,每至于族(28),吾見其難為,怵然(29)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30)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31)而藏之。”
文惠君曰: “善哉! 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32)焉。”
〔注釋〕(1)庖丁: 廚師。(2)文惠君: 魏國國君梁惠王。(3)解牛:宰牛。(4)踦(yi): 一只腳站立,用膝蓋盡力地抵住牛的意思。(5)砉(hua)然響然: 皮肉相離發出響聲。(6)騞(huo): 刀解物的聲音,其聲大于砉。(7)中(zhong)音:合乎音樂節奏。(8)《桑林》:商湯的樂名。(9)《經首》: 堯樂《咸池》中的一章。(10)會: 節奏。(11)譆: 嘻的異體字,猶“啊”。(12)道: 從掌握技術進一步體會它的原理。(13)官知:指感覺器官。(14)神欲: 指精神活動。(15)天理: 指牛的天然結構。(16)批: 擊,砍。(17)郤:通“隙” ,指筋骨連接處的空隙。(18)窾(kuan): 空穴,指骨節間的竅穴。(19)枝: 筋脈。(20)經:經絡。(21)肯: 粘著骨頭的肉。(22)綮(qing): 筋肉聚結處。(23)大軱(gu): 大腿骨。(24)族庖: 指技術一般的廚師。(25)硎(xing): 磨刀石。(26)恢恢乎: 寬綽的樣子。(27)游刃: 轉動刀刃。(28)族: 這里指筋骨交錯之處。(29)怵(chu)然: 警惕的樣子。(30)謋(huo):骨肉相離的聲音。(31)善刀:拭刀。(32)養生:指養生之道。
〔鑒賞〕本文首先描繪庖丁解牛的情景。“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組成完整的解牛圖。記敘這四個動作,突出了庖丁手腳利索,活畫出這位廚師的姿態。以上是描繪庖丁動作的快,下面則是表現他動作的美。“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這就是說屠刀伸進皮肉里,發出的聲音,沒有不合上拍子的,跟《桑林》舞一樣美妙,跟《咸池》樂一樣動聽。這些都是比附手法。經過比附,形成了夸張,文意也較之上一層有了遞進,庖丁的動作不僅熟練,而且富于節奏,具有美感性。文惠君曰:“譆,善哉! 技蓋至此乎?”文惠君的贊嘆,連用兩個語氣詞,是對庖丁絕技的高度贊賞。“技蓋至此乎?”本領怎么會這么高明呢?這句發問,開拓了文路,引起了庖丁的議論。庖丁談到他解牛的經歷、經驗和感受。“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一開始宰牛的時候,在眼中把牛看成是一頭整牛。“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 他之所以不再把牛看成是一個不可分的整體,是因為對牛的生理結構已經爛熟于心,它給予庖丁的感覺是可以自由拆卸的零件了。從對整頭牛的感受發展到對零碎牛體的感受,實際上反映了庖丁技術的精進。接著,是寫庖丁在解牛時的具體的感受。“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 。庖丁解牛已達到如此高妙的地步,他不是憑五官的感覺來感觸牛,而是憑自己的感受來感受牛,在這里,五官的作用已經到達熟透而升華的境地,精神的作用可以說是入乎其妙了。這是什么原因呢?庖丁作了自我解釋: “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這就是說,要按照對象——牛本來的情形,依據天生的結構,分開自然的縫隙,通過那自然的空當。這是從規律性上闡述問題的。接著,文意形成遞進,寫了庖丁如何利用空隙,以保存自己。“良庖歲更刀” ,每年都得換一把刀,是什么原因呢?這是因為他是在那里切削。“族庖月更刀” ,每月就得換一把刀,又是什么原因呢?是因為他砍缺了刀口。庖丁用 “良庖”和“族庖”作為反襯,來說明自己技法的高超。“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 他的這把屠刀,用了有十九年之久,宰殺的牛達幾千頭之多,但刀刃如新。為什么這位庖丁能使屠刀歷久仍如初始時那樣鋒利呢?這是因為他能在牛身上尋找空隙。庖丁善于發現空隙、尋找空隙、利用空隙,而刀鋒并沒有空隙那么厚,這樣,就“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游刃有余,就能在其間大可回旋了。“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 ,是對上文的總結,揭開了十九年屠牛數千而鋒刃如初的根本原因,文章的肌理文路十分清晰。以上庖丁談的是解牛的一般經驗,側重于尋找空隙。下面庖丁談的是解牛的特殊經驗,著眼于精神專注。“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庖丁不是沒有遇到困難,有時也確實碰到不易解決的難題。作者這樣寫,倒反而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說明庖丁不是神,而是在實踐過程中不斷遇到困難,而又善于克服困難的好廚師。作者這樣寫道: “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 。活畫出庖丁的神情舉止。“怵然為戒”,顯示出他的高度警惕。“視為止”,目不斜視,視線固定。“行為遲”,行動遲緩,見出細心謹慎。“動刀甚微”,輕輕地下刀。由于這樣細心地對待難題,那么,關鍵也就頃刻解開。“如土委地”,一個比喻,表現了克服困難所帶來的成果——牛上的“關鍵”象坍塌的泥土一樣落在地上。接著是一段庖丁克服困難以后欣喜情態的生動描畫: “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你看,他提著刀站在那里,四下里張望,那股勁兒真是活靈活現,得意洋洋,然后把刀擦擦干凈收藏起來。由初遇困難而始有畏怯,到克服困難而得意非凡,人物情態有變化,文章的層次也出現變化波瀾。
這篇散文的思想內容比較復雜,反映了莊子思想的復雜性。為了把問題說清楚,我們想從這樣兩個方面來分析: 一是莊子論述的原意。莊子的《庖丁解牛》選自內篇《養生主》。所謂“養生主”就是養“生之主”,也就是養精神的意思。那么,如何養精神呢?就是要象“庖丁解牛”那樣,善于尋找空隙,集中精神注意,“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避開矛盾,象保護刀刃一樣地保護自己。這導源于莊子的世界觀和哲學觀。二是莊子的這則寓言所提供的客觀意義。這則寓言是莊子用以說明自己觀點的材料。這段材料給了我們這樣一些啟示: 解牛,要掌握牛的內部結構; 處理事情,要掌握事物的本來規律。掌握了規律,“依乎天理” ,就能適應這種規律,進而妥善地把事情辦好。庖丁解牛之所以動作那么快、那么美,是因為他實踐得多。實踐之初,見“全牛” ; 實踐之后,“未嘗見全牛” 。多方實踐后,十九年屠刀鋒利如初,游刃有余地駕馭了事物。這些觀點,不是莊子固有的,而是我們從這則寓言材料中引申出來的。這一點,應予注意。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說《莊子》 “大抵率寓言也”。這則寓言在藝術表現上也是有成就的。它體現了先秦諸子散文的哲理美,而這一哲理美的追求,不是作純理論思辨,乃是通過某一具體的形象感強烈的故事、畫面體現出來。本文前章描述充分,后文論述合理。一開始用十六字: “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寫出了解牛時的動人姿態,繼之又寫出了合舞合樂的美妙。描寫出了這一切,文惠君的贊嘆才有依據。有文惠君的贊嘆,才會有庖丁的議論。這樣,文意的承接轉合,就顯得異常自然。概括描述和集中刻畫相結合。庖丁介紹解牛的經驗時,對三年前后的感受,十九年用刀的情況,作了概括性的描述。而在概述中又有集中的刻畫,例如集中刻畫了庖丁解決難題的情景,尤其是難題解決后“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其得意之情狀,躍然于紙面。
上一篇:《古文觀止·戰國策·莊辛論幸臣》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袁宏道·徐文長傳》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