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遠譽《九日登東山》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劉遠譽
極頂人爭上,狂游趁曉晴。
蟬聲催落木,秋氣肅邊城。
僧老禪心定,林幽隱念生。
潺湲余野況,隔嶺聽泉鳴。
古人重陽節有出游登高的風俗。東山在貴陽市東, 一名棲霞山,明萬歷年間建東山寺于其上。這里,俯臨貴陽城東,山頂上可眺望貴陽全景,是極理想的登臨勝地。首聯二句勾勒出人們于重陽佳節紛紛前來登臨東山的盛況: 佳節出游,人心已生喜悅,何況早晨便見天清氣朗,豈不令人游興更高? 登高意在極頂,人人存捷足先登之想,個個有唯恐后至之念,怎不紛紛爭上?“狂游”、“爭上”二語,簡練明白,道盡游人神情舉止,具有強烈的動態感。此聯第一句抓住人人爭上極頂這 一引人注目的鏡頭,出筆突兀,開篇先扣住讀者心弦,然后第二句才補敘出時間、天氣和游人興致,筆法有騰挪變幻之妙。
第二聯緊承上文,接寫登上極頂處的耳聞目睹。貴陽地處西南邊陲,故稱“邊城”。“邊城”二字,已使人有荒遠冷僻之感,況乎籠罩在肅殺秋氣之中。而蟬自鳴叫,木自落葉,本是各出其性,并不關聯,詩人卻覺得一聲聲蟬鳴竟是在催逼樹葉凋落。可見詩人此時心染悲涼秋意,觀物無不著主觀色彩。“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宋玉《九辯》)自古以來,蕭瑟秋意每每使落魄失意的墨客騷人觸景生情,引起世路坎坷、身世潦落的慨嘆。從詩人充滿主觀感情色彩的秋景描繪中,我們不難體會出這種深沉的人生感傷來。把下聯結合起來看,對此就更加見得明白。
人生的煩惱苦悶總是希望得到排遣解脫。當詩人走下極頂,轉游于山間寺廟深林時,見寺中老僧冥然坐禪入定,神態十分安詳,絲毫不為外物驚擾; 又見周圍林木深掩,愈發襯托出超塵拔俗、清幽靜謐的環境氛圍。于是詩人不禁深受感染,頓覺解悟,油然而生隱居之念:倘若結廬此間,超然世外,不是也可以象這老僧一樣心慮澄清,微塵不染嗎? 哪里還會有塵世生活的種種煩惱呢! 此聯和上一聯,表面上似乎各寫一處景象,互不相干,實則蘊含著內在感情脈絡連貫的發展變化,看似無跡,尋之則有序。
尾聯“潺湲余野況,隔嶺聽泉鳴”,“潺湲”,水流動貌; “野況”,指山中景色自然天成的況味。此聯乃是寫下山歸返途中的情景: 有潺潺溪水自山中流出,詩人行經溪邊,仿佛覺得溪水澄碧晶瑩的波光中還留存著青山的影子,帶來了山林生活的清趣。雖然已經隔了一座山嶺,也仿佛還能聽到山泉淙淙的鳴響。這最后兩句,含蓄而又貼切地表現出詩人對東山清麗幽靜的景色不勝留戀的感情。
這是一首記游之作。詩人按游覽的先后順序,依次寫出從始游直到罷游踏歸的完整過程。語言平易明白,布局結構出于自然,好似全未著力。但平實自然的表達形式中卻充滿情景交融、起伏流轉的生動氣韻,且與起承轉合的嚴謹章法節諧拍合,這就見出詩人匠心獨運的嫻熟技巧來。
上一篇:王鳴盛《烏石灘》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鄭珍《云門墱》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