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韓愈·送石處士序①
河陽軍節(jié)度、御史大夫烏公為節(jié)度之三月,求士于從事之賢者②。有薦石先生者。公曰: “先生何如?” 曰: “先生居嵩、邙、瀍、谷之間,冬一裘,夏一葛③。食朝夕飯一盂,蔬一盤。人與之錢則辭; 請與出游,未嘗以事辭,勸之仕,不應。坐一室,左右圖書。與之語道理,辨古今事當否,論人高下,事后當成敗,若河決下流而東注; 若駟馬駕輕車就熟路,而王良、造父為之先后也; 若燭照數(shù)計而龜卜也④。”大夫曰: “先生有以自老⑤,無求于人,其肯為某來邪?”從事曰: “大夫文武忠孝,求士為國,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師環(huán)其疆,農(nóng)不耕收,財粟殫亡⑥。吾所處地,歸輸之途,治法征謀⑦,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義請而強委重焉,其何說之辭?” 于是撰書詞,具馬幣,卜日以授使者⑧,求先生之廬而請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謀于朋友,冠帶出見客,拜受書禮于門內(nèi)。宵則沐浴,戒行李,載書冊,問道所由,告行于常所來往。晨則畢至,張上東門外⑨。酒三行,且起,有執(zhí)爵而言者曰: “大夫真能以義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決去就。為先生別。” 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處何常⑩?惟義之歸。遂以為先生壽。” 又酌而祝曰: “使大夫恒無變其初,無務富其家而饑其師,無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無昧于諂言,惟先生是聽,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寵命。” 又祝曰:“使先生無圖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11)。” 先生起拜祝辭曰: “敢不敬早夜以求從祝規(guī)(12)。” 于是東都之人士(13),咸知大夫與先生果能相與以有成也。遂各為歌詩六韻(14),遣愈為之序云。
【注釋】 ①石處士:名洪,字濬川,唐朝河陽 (今河南孟縣)人。曾做黃州錄事參軍,罷職后隱居十年。烏重胤到河陽后,召他為幕府參謀,后奉詔任昭應尉、集賢校理。處士,有才德而不做官的讀書人。②河陽軍: 河陽,今河南孟縣。唐朝節(jié)度使衙門所在地,因節(jié)度使的轄區(qū)也是軍區(qū),故稱“軍”。唐朝的節(jié)度使,統(tǒng)轄一個道或幾個州,有軍政、民政大權(quán),世稱藩鎮(zhèn)。御史大夫: 官名,主管彈劾、糾察和掌管圖籍秘書。烏公: 名重胤(yin),字保君,張掖(今甘肅張掖)人,初為昭義節(jié)度使盧從史的都知兵馬史,后升河陽軍節(jié)度使,參與討伐淮西節(jié)度使吳濟,累官橫海、太平等鎮(zhèn)節(jié)度使。從事: 指唐朝州府的屬員。③嵩(song)、邙(mang): 山名。嵩山,五岳之一,在河南登封縣北。邙山,在河南西部。瀍 (chan) 谷: 水名。瀍水,源出河南洛陽西北。谷水,源出河南澠池縣東北。裘: 皮衣服。葛: 指葛布做的衣服。④王良: 春秋時晉國人,善駕馬車。造父: 相傳為周穆王駕車,駕馭馬車的能手。數(shù)計: 用數(shù)理計算。龜卜:古人用火灼龜甲,依據(jù)裂紋來判斷吉兇。⑤有以自老: 指有隱居到老的信念。⑥寇聚于恒: 敵寇集結(jié)在恒州。唐元和四年,成德節(jié)度使王士真死,其子承宗叛亂,朝廷派兵討伐,沒有成功,被迫任命王承宗為成德節(jié)度使。恒,州名,在河北正定縣,成德軍節(jié)度使衙門所在地。殫(dan) 亡: 盡、無。⑦歸輸:輸送糧食和財物。途: 路,要道。治法征謀: 治理的辦法和征討的謀略。⑧馬幣: 馬和幣,指禮物。卜日: 占卜選擇日期。⑨張: 供張,指設(shè)宴席餞別。⑩去就出處: 去、處,指隱居不仕; 就、出,指做官。常: 常規(guī)。(11)圖利: 謀求私利。(12)祝規(guī): 祝愿和規(guī)勸。(13)東都: 唐建都長安,以洛陽為東都。(14)六韻:六個韻腳。舊體詩一般兩句押一個韻,六韻即十二句。
【譯文】 河陽軍節(jié)度使、御史大夫烏公,擔任節(jié)度使以后的第三個月,向?qū)賳T中的賢能人訪求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拧S腥送扑]了石先生。烏公問道: “石先生為人怎么樣?” 回答說: “石先生居住在嵩山、 邙山、 瀍水、 谷水之間, 冬天穿一件皮衣服,夏天穿葛布做的衣服。早晚吃飯,總是一碗飯,一盤蔬菜。有人給他錢,他就辭謝不接受; 請他一同出去游玩,從沒有借故推卻; 勸他去做官,他沒有答應。坐在一間房屋里,兩旁都是書。同他談論道理,辨析古今事情的正確還是不正確,評論人物的高下長短,事情結(jié)局是成功還是失敗,他的話就像河水把堤岸沖開了向東奔流那樣滔滔不絕; 又像四匹馬拉著輕車,走上了熟悉的道路,而由王良、造父在他前后駕車一樣,就像用燭光照明,用數(shù)理計算,用龜甲占卜那樣準確靈驗。” 烏公說: “石先生有隱居到老的信念,不想求助于人,難道他肯為我出來做事嗎?” 那位屬員說: “您能文能武,忠孝具備,為國家尋求人才,不是為個人謀私利,現(xiàn)在叛軍集結(jié)在恒州,軍隊環(huán)繞在邊界上,農(nóng)民不能耕種收獲,財物糧食都快用盡了。我們所處的地方,是輸送糧食和財物的要道,治理的辦法和征討的謀略,都應當有人出謀劃策,石先生仁愛且果敢,如果用大義去請而且竭力委托他擔負起重任,他還有什么話來推辭呢?” 于是寫好了書信,準備了馬匹和禮物,選擇了一個好日子,把東西交給使者,尋找到石先生的住處去聘請他。
石先生沒有告訴妻子和兒女,也沒有跟朋友商量,戴好帽子穿好衣帶出來會見客人,在屋里恭敬地接受了書信和禮物,當夜就洗澡,準備好行李,裝好書籍,問明了路的走法,并且把消息告訴了往常往來的親友,第二天早晨大家都來了,在上東門外為他設(shè)宴餞行。酒喝過三遍,將要起身時,有人端著酒杯上前說道: “烏大夫真正能夠用大義求得人才,先生也真正能夠用道義擔負起重任,從而決定自己的去留。這杯酒為先生送別。” 又斟了一杯酒祝福說: “凡是隱居或者做官,哪里有什么常規(guī)? 只要合于大義就行。我就用這杯酒祝先生長壽。” 又斟了一杯酒祝愿說: “希望烏大夫永遠不要改變他的本意,不要去做使自家富貴而使他的軍隊挨餓的事,不要甘心樂意地喜好巧言獻媚的人而只是在表面敬重正直的人,不要被奉承話蒙蔽,只愿他聽取石先生的意見,這樣就能夠獲得成功,保住皇上加恩特賜的任命。” 又祝愿說: “希望石先生不要在烏大夫那里謀求私利,有方便自己的打算。” 石先生起身拜謝,致辭說: “我怎敢不恭敬地從早到晚都按照祝愿和規(guī)勸的話去做呢?” 于是東都洛陽的人,都知道烏大夫和石先生一定能共同配合,取得成功。于是客人們各自寫了十二句詩,叫我為這些詩作序。
【鑒賞】 本文通過記敘烏大夫渴求賢才,盛情邀請石先生為大義而擔負起重任,以及石先生毅然告別隱居生活接受邀請的事情,贊揚了烏大夫胸懷寬廣、知人善任,以及石先生以國家大事為重以道自任的美德,并對他們的不謀私利,順利合作取得成功,寄托了厚重的希望。
文章完全借敘述人物的對話,使石處士的品性才學生動突出。連用比喻,充分地寫出了送行者的祝賀、期望、勸勉與憂慮。全文以間接手法表現(xiàn)直接議論,婉轉(zhuǎn)往復,頗有曲變之妙。
上一篇:《古文·送王進士之任揚州序(1)》鑒賞
下一篇:《古文·送秦中諸人引》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