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近臘月下(1),景氣和暢(2),故山殊可過(3)。足下方溫經(4),猥不敢相煩(5)。輒便往山中(6),憩感配寺(7),與山僧飯訖而去。北涉玄灞(8),清月映郭。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9),與月上下; 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 村墟夜舂(10),復與疏鐘相間(11)。此時獨坐,僮仆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12),臨清流也。
當待春中,草木蔓發(13),春山可望(14),輕鯈出水(15),白鷗矯翼(16); 露濕青皋(17) ,麥隴朝雊(18)。斯之不遠(19),倘能從我游乎?非子天機清妙者(20),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無忽! 因馱黃蘗人往(21),不一(22)。山中人王維白。
〔注釋〕(1)臘月: 夏歷十二月。古代在夏歷十二月舉行“臘祭”。下: 末尾。(2)景氣: 景物氣候。(3)故山: 舊居的輞川山。指峣山,在今陜西省藍田縣南。過: 過訪。(4)溫經:溫習經書。(5)猥: 鄙賤之意。相煩: 麻煩。(6)輒便: 就。(7)憩: 休息。感配寺:寺名,在今陜西省藍田縣。(8)灞: 灞水。源出陜西省藍田縣東,匯入輞水,流入渭水。(9)淪漣: 水波紋。(10)舂: 搗米。(11)疏鐘: 稀疏的鐘聲。(12)仄: 狹窄。(13)蔓發: 發芽茂盛。(14)可望: 可以觀賞。(15)鯈(tiao): 魚名,白色,體狹長。(16)矯: 舉。(17)皋: 澤邊地。(18)雊(gou):雄雉鳴。(19)斯: 這。(20)天機: 天性。清妙: 清遠妙悟。(21)黃蘗: 一種蕓香料植物,可入藥。(22)不一:不能逐一地詳細說。
〔鑒賞〕給老朋友寫信,可以直接抒發懷念之情,也可以借寫往事,寫家鄉或寫曾經一起到過的地方的景物,來打動對方的感情神經,引發情感 的交流,同樣,也表達了懷念之情。王維給裴迪的信,就是采用后一種表達方法。
王維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名士,能詩善畫,尤工于山水詩,是當時山水詩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晚年隱居輞川山莊,裴迪是他的摯友。他們曾一起在輞川山莊“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舊唐書·王維傳》)王維給裴迪的這封信,描繪了輞川山莊的冬景春色。既然裴迪也在輞川山莊呆過,對那里的景色自然是了如指掌的,為什么王維給他寫信,還要把“故山”景色描述一番?他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我以為,他倆曾一起在輞川山度過,且都有詠輞川山莊勝景之一的華子岡詩篇,王維的信之所以寫景,正是為了勾起裴迪的回憶,由景生情,以寄托對故人深深的懷念之情,并希望再次享受同游深趣。王維這封書信文筆清新秀麗,充滿詩情畫意。
信基本上分為兩段:一段寫冬景,一段寫春景。“近臘月下”,落筆第一句點明季節,讓讀者明確下面所寫的景物,都是冬景; “景氣和暢”說明此時雖屬冬令季節,但不是寒風凜冽,而是“和暢”,即溫和舒暢。“故山殊可過”。以上三句,寫了出游的背景,即時令、氣候、地方。既然值得一游,為什么不邀朋友一道共賞呢?下面兩句,回答了這個問題。“足下方溫經,猥不敢相煩。”說明這次沒有邀裴迪的原因。“便往山中,憩感配寺,與山僧飯訖而去。”這三句,既承前而寫,又啟開下文。作者既然不愿打擾裴迪,那么只好自己出游了,這是承上; 既然“飯訖而去” ,那么去哪里,看見什么?這是啟下,讓下文來一一回答。這樣的結構,就有一種內在的聯系,讓人讀來,感到脈絡清晰。上面這一段,好象音樂中的“過門”,拉過之后,便開始“歌唱”了。“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原來是從北面渡過幽深的灞水,正見那冷冷的月亮映照著城郭。好一幅冬令夜景! 作者出游的時間是冬季,又是夜游郊野,整個環境便顯得空曠靜謐,月光也顯得不強烈,所以,用一“清”字來形容,正抓住冬夜城郊的特點。“夜登華子岡”,寫明了登岡的時間。一個“冬”,一個“夜”,說明了特定的季節、時間,景物的描寫,便都離不開“冬”與“夜”這兩點。作者站在“華子岡”上,居高臨下,遠望輞水,水微微泛起波紋,水與月好象連在一起,形成水天相接的美妙境界,在作者眼前,水是“與月上下”。遠處,山村的住戶,還亮著燈火,但在樹林的遮擋下,人的感覺就好象是又明又滅一樣,顯出那燈光的閃閃爍爍。作者用“寒山遠火,明滅林外”八個字,就寫盡這山村夜晚特有的景致。“山”上冠一“寒”字,正緊扣冬令季節,下文的“寒犬”,也同樣渲染了“冷”的氣氛。“山”“犬”本無所謂“寒” “熱”,但季節作用于人的心理,就有“寒山”“寒犬” “清月”之描述。以上兩句,寫的都是靜景: 水、月、山村、燈火。但這靜,還不足以使人寒心。下面的動景,即深巷寒犬吠聲如豹、山村夜舂與寺院慢敲著的鐘聲相混雜的聲音,好象很熱鬧,但實際上這種“動”,更映襯著山村冬夜可怕的靜寂。這種筆法,就是動靜相襯。下面是由景而及人,表現出對故友的無限懷念: “此時獨坐,僮仆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這一段,由眼前景物而引起對往昔的聯想,特別是提到“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這些往事,很能使對方動情。如前面介紹,王、裴過去在輞川曾經一起“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這里所說“攜手賦詩”,當指此事。因此,裴迪讀信至此,自然會勾引起昔日同游的情思。
如同詞一樣,如果說以上寫冬景算作上闋,那么下面寫春景就是下闋了。上下兩闋,各寫一景: 冬景,是實寫;春景,則是想象中的景色。所以,對春的描寫,就是粗線條的了。從“當待春中”到“麥隴朝雊”一段,寫的是當春天到來的時候,輞川山莊將出現的景致。這里所描寫的景物,確實是充滿詩情畫意的。“草木蔓發”,蔓,即藤蔓,本來是名詞,在這里用來狀草木生長的快。“春山可望”,一個“春”字加在“山”之前,就把滿山翠綠,洋溢著的春的氣息都準確地表達出來了。“輕鯈出水,白鷗矯翼”,也離不開一個“春”字。白鯈魚在水里嬉游,本也無所謂輕重。這個“輕”字,含有“輕裝”之意,說明冬盡春來,魚兒也就活躍起來了,顯得一身輕了。而寫白鷗,著一“矯”字,也含矯健之意。這兩句,是從魚、鳥,或者說泛指飛禽走獸在春天里恢復它們的活力,來表現春天帶來的朝氣。接著寫路邊帶朝霞的青草和野雞在麥壟間鳴叫,也都是一派春景。這是白天的熱鬧,以魚、鳥鬧春說明春的明媚。但是,這些景物不是具體所見,而是根據以往經驗預想的,所以,它沒有特指,不象前面寫冬景那樣,是“夜登華子岡”時所看到的。寫冬游華子岡,是想起以往與老友同游賦詩的情況,表達懷念之情; 寫春來臨之后的景色,是希望能再次同老友共游。這正是王維寫這封信的主要目的。
王維邀請裴迪同游,文筆也很講究。一寫“斯之不遠,倘能從我游乎?” “倘能”,就是不肯定,在語法上稱或然詞。也就是說,王維不是采用直接邀約,讓對方覺得非來不可而為難,而是采用商量的口吻: “你能同我一起出游嗎?”二寫“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這是對上一句的補充。意思是說,如果不是了解您的超塵出俗、情致高雅,怎么能用這種不重要的事來約請您呢?三寫“然是中有深趣矣”,即春天出游是很有意思的事,又進一步加強了邀約的誘惑力,促使裴迪下決心。這三層,第一層是用商量的口氣,第二層退讓一步,第三層又緊逼一步。實際上王維是發出邀請,說明為什么邀請,再含有希望裴迪一定來的意思,讀來十分真摯親切。最后說明信是托什么人帶去的。就是信中所說的借運藥人前去之便帶上的。其他,就屬于寫信的套式了。
讀完這封信,可以看出,王維重在寫景,以景來誘發對方之情,達到邀游的目的。我們從這封信中,第一,可以學習散文清新的筆法;第二,可以學習描寫景物的技巧,使景如畫,又如詩;第三,可以學習用詞的準確、鮮明、生動; 第四,可以學習寫信的一些委婉手法。
上一篇:《古文觀止·國語·展禽論祀爰居》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陸隴其·崇明老人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