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賀
南風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吳移海水。
王母桃花千遍紅,彭祖巫咸幾回死?
原詩共十六句,這里節選的是開頭四句。帝,天帝。天吳,據《山海經·海外東經》說,是居住在朝陽之谷的水神,樣子很怪,通體獸身,有八頭八腿八尾,背呈青黃色。但和獸不同的是,八個頭上各長著一張人臉。因為它是水神,當然可以接受天帝的派遣而把大海移走。知道了這個神話故事,上面的詩句就不難明白了:你看,一陣南風吹來,居然把高山吹走了,頓時平地展現在眼前;你看,明明是萬頃碧波的浩海,轉眼間被天吳移去,滄海成千里良田。在這兩句詩中,李賀運用極度的夸張,豐富的想象,優美的神話,感嘆人世代謝,滄海桑田。李賀是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詩歌造語新穎,意境奇麗。在這首詩中,李賀的詩風,是體現得很清楚的。王母桃花千遍紅,彭祖巫咸幾回死,言時間久遠。在這漫漫長時中,青驄馬,楊柳枝,有美酒,有佳人,可是青春易逝,紅娘易老,世事更迭不已。歲月流逝、人事代謝這種自然規律,李賀是有著深刻認識的,故在詩中一再吟唱,如在《夢天》中說,“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又如在《古悠悠行》中說,“白景歸西山,碧華上迢迢。今古何處盡,千歲隨風飄。海沙變成石,魚沫吹秦橋。”毛澤東同志站在唯物辯證法的高度,借用李賀“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名句,繼之以“人間正道是滄桑”,肯定了滄海桑田之變,并認為這就是“人間正道”。李賀滄海桑田的認識,當然有著對傳統的繼承,歷史的沉積。孔子面對奔騰不息的流水,借水抒懷,感嘆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屈原面對日月交替、四季更迭的自然現象直抒胸臆:“日月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時間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著的。因此,世上沒有不變的東西。面對這種滄桑巨變,除一部份人表現出及時行樂以外,有作為的人,都為功業未就而勸勉自己。李賀的這首《浩歌》,除反映生不逢時而外,同他的《嘲少年》等詩一樣,顯示出年命不久,時不我待,及時努力的思想:“少年安得長少年,海波尚變為桑田。榮枯遞轉急如箭,天公豈肯于公偏。莫道韶華鎮長在,發白面皺專相待”。由滄海桑田而激發出的及時努力這種思想,是我們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需發揚光大。
上一篇:《油污衣·[宋]無名氏》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游山西村·[宋]陸游》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