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繞招提面面青,黃金臺殿敞春晴。
樹分兩徑參差起,水積方池淡沲清。
并命鳥飛爭供食,長生魚出聽鐘聲。
湛然亭上憑欄久,閑著溪云傍塔生。
這是一首禪意頗深的紀游詩。“西峰寺”,在作者家鄉麗水縣以西。作者在萬木爭榮、生機勃勃的春天里游覽了西峰寺。他通過細寫游寺的所見、所聞、所感,表達自己對塵世喧囂萬象的鄙棄和對世外靜謐清幽生活的真切的向往。
首聯“山繞招提面面青,黃金臺殿敞春晴。”點明作者游寺的時間在春天。“招提”,梵語為 “拓斗提奢”,意為 “四方”,后作“招提”。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造伽藍 (佛寺之意,梵語“僧伽藍摩”之省),創招提之名,后遂為寺院之別稱。詩中“招提”代指西峰寺。首聯的上句說寺處于群山環抱之下,掩映在青松翠竹之中,是一個絕妙的幽靜所在; 下句寫寺頂的琉璃瓦在太陽的照射下,閃耀著金色的光輝,儼然萬道佛光護定整個寺院。這里作者從淡處著筆,不露聲色,而已暗含禮贊佛寺之意。詩人在另一首《再游西峰寺》中說:“西峰清凈地,塔下有僧居。”“清凈”,佛門術語,謂遠離罪惡與煩惱。《俱舍論》十六云: “暫永遠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故名為清凈。”上面兩句詩可以說是“西峰清凈地”的最好注腳。頷聯繼續描寫景物:“樹分兩徑參差起,水積方池淡沲清。”作者感到路兩旁高低不齊的樹依次排列成行,好像是在迎接自己的到來,它們在春陽映照下更顯得青翠碧綠。一池春水也因在明媚的陽光下更見得明凈清澈。“淡沲”,春光明媚意。杜甫《醉歌行》: “春光淡沲秦東亭,渚蒲牙白水荇清。”我們試想,在這么幽美的環境里,作者如何不生出許多的感慨來。
頸聯“并命鳥飛爭供食,長生魚出聽鐘聲。”
“并命鳥”,又稱“共命鳥”,佛經中所說的一種兩頭鳥。該鳥兩頭共一軀,只能共同生活,故稱。據說一次一個鳥頭睡著了,另一個鳥頭見到一朵香花,就吃掉了。睡著的鳥頭醒來覺得滿腹舒泰; 問起緣由,知道另一個鳥頭在自己睡著時吃了香花,十分生氣,指責另一個鳥頭吃了偏食。為了報復,一次,它趁另一個鳥頭睡著時吃了一朵毒花,最后同歸于盡。“供食”,寺廟中用來供奉神佛的瓜果酒食。“并命鳥飛爭供食”句,借爭搶供食之鳥形象地刻畫了世俗人等,為了一己私利,不顧父子、兄弟等親情,互爭互奪的丑態。“長生”,長壽之謂。“長生魚”,僧徒養魚池中,是放生之意,養而不食,故曰長生魚。“長生魚出聽鐘聲”則刻畫了池里的魚兒怡然自得、浮出水面靜聽鐘聲的神情。兩相比并,讀來意味深長。不禁讓人們既聯想到凡俗之人不能夠超脫塵世紛爭的種種世相,也聯想到放懷物外、遠避塵囂的淡泊人生。寺里水池中的魚兒能夠與世無爭,所求也只是聽聽佛寺悠揚的鐘聲,其間蘊藉著一種妙不可言的禪悅。《華嚴經·凈品行》稱: “若飯食時,當愿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梁武帝《摩訶般若懺文》又云: “愿諸眾生,雜染著相,回向法喜,安住禪悅。”禪悅即因耽好禪理引起的心神怡悅,是一種美妙的心境。試想在一個群山環繞的寺廟里聆聽那洪亮悠揚、深沉回蕩的鐘聲,連魚兒都消除了妄念,必能產生與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吳均 《與朱元思書》) 同樣的奇妙效果。所以作者聽到寺里鐘聲時其心神一定是異常怡悅的。寓向往超脫的心情于客觀景物的描繪之中而不露痕跡,該是何等空靈的筆觸!
尾聯“湛然亭上憑欄久,閑看溪云傍塔生。”歸結對西峰寺的游覽,進一步伸足因進入佛門所領略到的心神怡悅之情。“湛然亭”,為紀念湛然而筑造的涼亭。湛然,唐佛教天臺宗高僧。畢生以中興天臺為己任,后人尊之為天臺六祖。本荊溪戚子,人稱荊溪尊者,著有《法華釋鑒》、《法華疏記》等。從尾聯的描寫里我們分明看見一位面貌清癯的長者斜倚湛然亭的欄桿久久佇立,悠然對著遠處的古塔欣賞“溪云初起”景觀的淡雅場面。這是何等寧靜閑適的感情,如非心同止水,是萬不可能達到這種境界的。
綜觀全詩,可知作者試圖與世無爭、淡泊自處的隱逸情趣,以及作者對空門奧妙的神往與怡悅。黃溍在《午溪集》的序中稱陳鎰詩“指事托物而意趣深遠”,這首詩便可算是一個很好的典型。
上一篇:禪詩《游百泉》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游鐘山大愛敬寺詩》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