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曲歌
(其三)
桃花落已盡,愁思猶未央。
春風(fēng)難期信,托情明月光。
此詩沒有題目,但我們縱觀詩意,不妨冠之以“春愁”或“春思”。這是一位多情女子,在落花紛紛的殘春,感物傷時,抒發(fā)自己難以排遣的情思。
詩的前兩句,是說春日已經(jīng)逝去,枝頭的桃花已紛紛落盡,而自己的綿綿愁思卻還沒有完。暮春時節(jié),落紅無數(shù)的景象,很容易引起人們韶華易逝,青春難再的感慨。以落花寄愁懷,是古代詩歌常用的手法。武元衡的“殘花落盡見流鶯”(《春興》),翁宏的“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春殘》)都描寫了暮春殘花中想到人的形單影只、寂寞無主;更為人口碑的是《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葬花詞》:“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煞葬花人。”寫盡了一個少女纏綿的春怨,令人蕩魂落魄。同樣的意境,此詩以其用語洗練,表情質(zhì)樸見長。一個“已”、一個“猶”,連用兩個副詞,寫出了時節(jié)與心境的強(qiáng)烈反差。可以想象,這是一位芳齡少女,獨處深閨,青春漸逝去,歡娛難再來。她的憂思大約早已開始了,本指望春天能給她帶來希望,然而春日已去,笑口難開,等待遙遙無期,這郁積是多么深沉!落花已盡與愁思猶在互相映襯,倍覺凄涼難捱!
后兩句是對前兩句的承接和延伸。情思郁積,自然要有所寄托。然而托付給誰呢?給春風(fēng)嗎?不,飄忽不定的春風(fēng),很難期望它誠實;還是將這相思之情托付給明朗的月光吧!由此可見,這份情思,是多么珍貴;女子對于愛情,是多么審慎、鄭重。在我國古典詩歌中, “春”字往往語帶雙關(guān),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用來比喻男女之間的愛情,所謂“春風(fēng)動春心”。這里的“春”,就包含有這樣兩層意思。然而這“春風(fēng)”的形象,有時又是不那么可靠、不那么光彩的。李白的“春風(fēng)不相識,何事入羅幃”(《春思》)不也透露出對“春風(fēng)”的貶意嗎?這大概是由于世間常有負(fù)心郎,愛情悲劇屢見不鮮吧?來無蹤去無形、飛飏縹緲的春風(fēng),正好用來比喻那些心猿意馬、無足信賴的輕薄之徒;而冰清玉潔的明月,則被比喻為心地光明的可托之人。月光皎潔如水,代表愛情的純潔無瑕;月亮圓缺有時,暗示愛情的悲歡離合;明月高懸在天,象征愛情的矢志不移。親人分處異地,舉頭同見一輪皓月,月亮成了寄托相思的最好信物。《子夜四時歌》: “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謝莊《月賦》: “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蘇軾《水調(diào)歌頭》: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都為詠月寄情的佳句,與此詩有異曲同工之妙。然此詩在與春風(fēng)的對比中寫月,更顯出月的可貴可愛。棄春風(fēng)而擇明月,用兩個極富象征意味的形象,盡情盡理地表達(dá)出了女主人公堅定高潔、忠貞不二的心志。
上一篇:讀《山海經(jīng)》十三首|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讀曲歌|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