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解】
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市以北,三面臨江。次,停泊。由于詩人是洛陽人,一生中“嘗往來于吳楚間”,此詩當是詩人經鎮江到江南一帶,舟次北固山下時所寫。面對著南方冬日將盡而春意欲來之景,觸發了心中情思,吟成了這一千古名篇。詩中流露著淡淡的思鄉愁緒。
【注釋翻譯】
鑒賞分析
詩中以一個北方人眼中所見,把江南風物寫得新鮮而極致:青山綠水,潮平岸闊,殘夜歸雁,無不牽動旅人情思。這一切與詩人故鄉的春天很不相同,不禁引發詩人的鄉愁。雖人在江南,但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已流露在字里行間。
全詩敘事明確,寫景逼真,生動自然,和諧優美。首聯對仗工整,“客路”——“行舟”,“青山”——“綠水”,互文見義,語出天然,清新流暢。此處再加“外”、“前”二字,確定此次行程介于水陸之間,自然領起下文。頷聯則通過一個“闊”字和一個“懸”字把“江潮”、“江岸”、“風”、“帆”給寫活了,畫面清新,文辭雋永。而作者創設了“一帆懸”這一小景融進“兩岸闊”的大景之中,有“以小景傳大景之神”(王夫之《姜齋詩話》)的妙處。
即景又生情。詩人由自然界的時序交替,頓生鄉思之情。頸聯中“生”和“入”字,將晝夜更替的壯觀景象與新舊相接的時光荏苒描繪得出神入化,開辟出令人產生無窮想象的自由空間。它似乎巧妙地道出了流年似水、歲月暗換的人生感悟;又把思歸盼歸的鄉情暗暗融入了“海日”、“江春”之中,流年雖如江水東流一般不可回還,可詩人心中的鄉情卻不因歲月的交替而流逝。因此,遠行江中的詩人不禁發出了“鄉書何處達”的感嘆,從而引發了以“雁”傳情報平安的聯想。
整首詩歌情景交融。前兩聯寫景如同白描,虛實相生;第三聯的意象壯觀絢麗,境界闊大高遠,極富哲理性;尾聯中的“鄉書”、“歸雁”又緊扣首聯中“客路”一詞,直抒胸臆,使得全詩首尾呼應,渾然一體,真不愧為唐詩中的佳作。
上一篇:桃花源記
下一篇:武陵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