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左傳·駒支不屈于晉
會于向,將執戎子駒支①。范宣子親數諸朝②。曰: “來! 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于瓜州,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③,以來歸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與女剖分而食之。今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蓋言語漏泄,則職女之由。詰朝之事,爾無與焉④!與,將執女。”
對曰: “昔秦人負恃其眾,貪于土地,逐我諸戎。惠公蠲其大德,謂我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棄⑤。賜我南鄙之田,狐貍所居,豺狼所嗥。我諸戎除翦其荊棘,驅其狐貍豺狼,以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貳。昔文公與秦伐鄭,秦人竊與鄭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殽之師⑥。晉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師不復,我諸戎實然。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踣之⑦。戎何以不免? 自是以來,晉之百役,與我諸戎相繼于時,以從執政,猶殽志也,豈敢離逷⑧?今官之師旅無乃實有所闕,以攜諸侯⑨,而罪我諸戎! 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⑩,言語不達,何惡之能為?不與于會,亦無瞢焉(11)。”賦《青蠅》而退(12)。
宣子辭焉,使即事于會,成愷悌也(13)。
【注釋】 ①戎子駒支:姜戎氏的國君駒支。此時姜戎氏已成為晉國的附庸。②范宣子: 即范匄,又名士匄,晉執政大夫。數: 列舉罪狀,此處為責備之義。③吾離: 戎子駒支的祖父,最先逃奔晉國的姜戎氏國君。瓜州: 即今甘肅敦煌。苫 (shan) 蓋: 此處指用茅草編成的遮身之物,猶如蓑衣。荊棘: 此處指用荊棘條編成的帽子。④詰朝: 明天早晨。與: 參加。⑤蠲 (juan): 顯示,明示。四岳: 堯、舜時四方部落的首領。翦棄: 滅絕。⑥舍戍: 留下戍守的軍隊。殽之師: 秦晉殽之戰,戎人出兵助晉。⑦角之: 執其角,指當面迎擊。掎(ji) 之: 從后面拖住其足。踣: 通 “仆”,仆倒。⑧逷(ti): 遠,疏遠,背離。⑨攜: 攜貳,叛離。⑩贄(zhi) 幣: 古人會面時贈送的財禮。(11)瞢(meng):煩悶,不舒暢。(12)《青蠅》: 《詩經·小雅》篇名,大意是說君子不應相信讒言。(13)愷悌 (kaiti): 指和氣,平易近人。
【譯文】 諸侯在向地會見,晉國人打算拘捕姜戎人首領駒支。范宣子親自在朝廷上責備他,說: “過來! 姜戎氏。從前秦國人把你的祖先吾離從瓜州趕走,你的先祖吾離身披茅草衣,頭戴荊條帽,前來歸附我們先君。我們先君惠公只有并不豐厚的田土,卻與你們平分而靠它吃飯。現在諸侯事奉我們寡君不如以前,這是因為說話泄露機密,這主要是由于你們的緣故。明天早晨的會議,你就不要參加了! 如果你來參加,就把你抓起來。”
駒支回答說: “從前秦國人仗著他們人多,貪求土地,驅逐我們各部戎人。惠公顯示了他高尚的品德,說我們各部戎人都是四岳的后代,不應該加以滅絕。賜給我們南部邊境的土地,狐貍在這里居住,豺狼在這里嗥叫。我各部戎人砍伐這里的荊棘,驅逐這里的狐貍豺狼,作為先君不侵犯不背叛的臣下,直到今天也沒有二心。從前文公和秦國攻打鄭國,秦國人私下里與鄭國訂立盟約而在那里安排了戍守的兵力,因此就有了殽地的戰役。晉國在上邊抵御,戎人在下邊抗擊,秦國的軍隊回不去,實在是我們戎人出了大力。譬如捕捉一只鹿,晉國人從正面抓住它的角,各部戎人從后面抓住它的腿,同晉國一起讓它倒下,戎人為什么不能免與罪責呢?從那時以來,晉國的各次戰役,我各部戎人一個接一個不失時機地參加,以追隨你們執事的命令,如同殽地戰役一樣忠誠,怎么敢違背疏遠?現在晉國各部門官員,恐怕實在有所過失,因此使諸侯叛離,卻怪罪于我各部戎人。我各部戎人衣服飲食都與華夏不同,財禮不相往來,言語不相通,能夠做什么壞事呢? 不參加會見,我心里也沒有什么不痛快的。” 他誦讀了 《青蠅》這首詩后就退下了。
范宣子連忙道歉,請駒支參加會見的事務,顯示了平易近人的君子美德。
【鑒賞】 魯襄公十四年 (前559),晉國召集魯、齊、宋、衛、鄭、吳等國在向地集會,晉的附庸國姜戎首領駒支隨同晉國代表范宣子前往。范宣子在盟會議事朝堂上列舉駒支的罪狀,對他加以責難,認為他泄露了晉國為政的缺失,氣勢洶洶,并威脅要拘捕他。姜戎首領駒支面對指責和威脅,從容不迫,據理反駁,以委婉而嚴正的辭令,澄清是非,使范宣子不得不服并以禮待之。這是一場弱者運用辭令折服強者的外交勝利。姜戎是古戎族的一支,駒支所言,也反映了當時各民族間既聯合又斗爭的錯綜復雜關系,以及少數民族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所作的貢獻。
上一篇:《古文觀止·戰國策·顏斶說齊王》鑒賞
下一篇:《古文·騾說》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