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獵南山雪未消,繡旗斜卷玉驄驕。
不如意事常千萬,空想先鋒宿渭橋。
憶昨王師戍隴回,遺民日夜望行臺。
不論夾道壺漿滿,洛筍河魴次第來。
這兩首詩作于宋寧宗嘉泰元年(1201)冬,時陸游77歲,閑居山陰。征西幕府,指詩人四十八歲時,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辟入南鄭使司,權干辦公事兼檢法官。當時詩人身著戎裝,橫戈躍馬,親臨西南前線巡邊慰民,偵察敵情,獻進取之策,盼故土回歸,充滿豪情壯志和愛國熱忱。軍務之暇,騎獵射虎,賽馬登覽,意氣風發,難以忘懷。如今,雖多次遭受劾罷歸居的打擊,忍受著長期貧困生活的折磨,但都沒有銷蝕這位偉大愛國詩人的報國之心。他一如既往,大聲疾呼匡復中原,并反復追憶當年南鄭從戎的崢嶸歲月。這一組絕句,僅選取了幾件往事,從不同側面再現了當年的情景。從中寄寓了自己老驥伏櫪的壯心和懷念故土遺民的心懷,抒發了報國無望的憤懣和悲慨。
前首絕句追述當年雪天射獵的勃勃英姿及進軍長安宏圖未果的悵恨。南山,泛指終南山以南諸山,時常獵于中梁山,或是。玉驄,指毛色青白相間的駿馬。頭兩句詩,以形象的畫面描繪出詩人小獵南山的情景:白雪、山岡、寒風、彩旗、戎裝、駿馬,構成一幅雄壯明麗的雪天射獵圖。透過字里行間,激起人們視覺與聽覺的心理效應,仿佛看到躍馬縱箭、馳騁追逐的場景,似乎聽見獵人吆喝、馬嘶虎吼的聲音。狩獵的詩人激蕩著一股英武銳氣,恨不能盤槊橫戈,躍馬中原,于是萌生出身為王師先鋒,進宿長安渭橋的奇想。然而,“不如意事常千萬”,這種報國壯志當時無法實現,如今更為渺茫,不能不使詩人抱恨終生。“空想”二字,極其含蘊地點出了多少難以言狀的悵恨和悲憤!
后首絕句,追憶秦隴前線淪陷區遺民不甘淪亡、渴望恢復、熱忱犒勞王師的往事。行臺,大將軍在外的駐地,指南鄭宣撫使司。壺漿,指犒勞國軍的茶酒。語出《孟子·梁惠王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洛筍河魴,指洛陽的竹筍,黃河的魴魚,為淪陷區的珍貴特產。詩人自注云:“在南鄭時,關中將吏,有獻此二物者。”詩人戍邊巡察,深入淪陷區了解敵情,親眼目睹遺民們日日夜夜翹首盼望王師北伐的情狀,親身受到遺民們真心實意的熱忱犒勞:不用說慰勞王師的茶酒擺滿了道路,即便是珍貴的特產——洛筍河魴,也陸續不斷地送來。這些情景,以及不惜冒生命危險密送情報等事(本題其四:“蠟封三寸絹書黃”),令詩人十分感動,終生不忘。詩人時時關懷著他們的命運,常常為不能收復中原、解救遺民而悲憤痛心。這首追憶往事的詩,充分表現了愛國詩人思念故土遺民的高尚胸懷,對無意匡復、偏安江南的南宋朝廷不啻是無聲的譴責。
上一篇:游《小園四首(選二) 陸》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范成大《晚春田園雜興十二絕(其三)》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