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皇甫謐
王斗者,齊人也2。修道不仕3,與顏斶并時4。曾造齊宣王門5,欲見宣王。宣王使謁者延斗人6,斗曰:“斗趨見王為好勢7,王趨見斗為好士,于王何如?”謁者還報,王曰:“先生徐之8,寡人請從9。”王趨而迎之于門,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廟10,守社稷11,聞先生直言正諫不諱12。”斗曰:“王之憂國憂民,不若王之愛尺縠也13。”王曰:“何謂也?”斗曰:“王使人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14? 為能之也。今王治齊國,非左右便辟則無使也15。故臣曰不如愛尺縠也。”王起謝日16:“寡人有罪于國家矣。”于是舉士五人17,任之以官。齊國大治,王斗之力也。
1本文是《高士傳》中的王斗傳,標題為后人所加。2齊:戰國時齊國。3不仕:不做官。4顏斶(chu):戰國時齊國人,拒官不做。5造:到。齊宣王:戰國初期齊國君主。6謁者:負責接待的官吏。延:請。7趨:小步快走,這是古代在尊長面前的禮節。8徐之:慢慢地。9寡人:古代君王自稱的謙辭。請從:意為請求按您的意思做。10奉:祀奉。先君:祖先。宗廟:祭祀祖先的廟。11守社稷:保住國家。12正諫:正面規勸。不諱:不隱諱。13尺縠(hu):一尺長的綸紗。14左右便(pian)僻(bi):身邊親幸的小人。辟,通嬖。15無使:不任用。16謝:謝罪。17舉:選拔。
【析點】 好一個王斗,齊宣王請他進宮他竟敢說:“斗趨見王為好勢,王趨見斗為好士,于王何如?”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下臣“趨見”君王,不僅是“禮”,而且是“理”,更是“法”。王斗當時敢于提這樣一個尖銳問題,自然是有膽,但若沒有識也提不出來。此外,王斗是來向齊宣王進諫,要他舉賢納士治理齊國,這個禮遇問題的提出至少有退與進的兩方面用意。若宣王重“勢”,王斗便“退”,不再進諫;若宣王“趨見斗”,王斗便“進”,因宣王有“好士”之愿。由此足見王斗還頗有才略。
王斗更富辯才。你看他緊緊抓住宣王要“奉宗廟”“守社稷”的心理,針鋒相對地提出:“王之憂國愛民,不若王之愛尺縠”。這個對比一重一輕似兩不關聯,不能不使齊宣王由困惑而震驚而猛醒,終于納諫。當然,齊宣王若是個昏君,王斗的諷諫也成枉然,這是另當別論的事了。
文尾“齊國大治,王斗之力也”,突出了王斗在齊國史上的地位,與開頭說王斗“修道不仕”相映生輝,顯示出王斗的高潔
上一篇:《王子猷雪夜訪戴》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王積薪聞棋》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