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鷓鴣天 半死桐》
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1?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2。 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垅兩依依3。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4!
【釋】
1.閶門:今江蘇蘇州西門。《太平寰宇記》卷九十一《蘇州吳縣》:“閶闔門,吳城西門也,以天門通閶闔,故名之。”
2.梧桐半死:喻喪偶。唐·白居易《為薛臺悼亡》詩:“半死梧桐老病身。”此指連理梧桐,死掉一半,一半猶生。頭白句:喻年老喪妻。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九載徐月英送人詩:“惆悵人間萬事違,兩人同去一個歸.生憎平望亭前水,忍照鴛鴦相背飛!”此用其意。
3.原上草: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舊棲:指故居。陸友《硯北雜志》卷上:“賀方回故居在吳中(蘇州)升平橋,所居有企鴻軒。”
4.“誰復”句:謂妻子生前常為詞人挑燈補衣。賀鑄有《問內》詩寫此。
【譯】
再次經過蘇州時已萬事皆非,
當年你我同來,為何不能同回!
而今我已是半死的梧桐久歷風霜,
發已斑白,卻像是失伴的鴛鴦孤獨地飛。
高原上的草,剛剛失落了閃光的露水,
生命短促,舊居、新冢都使我眷戀依依。
獨臥空床,靜聽著那敲打著南窗的雨滴,
唉!再也不會有了,看著你,挑燈補衣。
【評】
此為悼亡夫人趙氏之作。詞人58歲時致仕后退居蘇州,重過閶門而萬事皆非,以當年與夫人曾在此小住而夫人病卒于此,睹物思人,遂成此回腸蕩氣之作。
首句“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以賦體直陳心曲。情之深切者,多無暇于比興形容,心之所感,非直陳而出不可。然后,方可徐徐道出:“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轉以比興手法,出之以形象,然皆有深切體驗者。“半死”之“梧桐”、“失伴”的“鴛鴦”,由無數沉痛滋味凝煉而成的詞人自我之意象,孑然獨立,失伴蹣跚之狀如在目前。
換頭以草露易干為喻,嘆息人生之短暫,拓展其心理感受的深度與寬度。古樂府《薤露歌》:“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
結句“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以當日之一種生活場景出之,則無數場景包蘊于內。以今日之“空床”對比當日“夜補衣”,更兼以南窗細雨,令人不忍卒讀。
上一篇:辛棄疾《鷓鴣天代人賦》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賀鑄《鷓鴣天半死桐》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