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張炎·高陽臺》西湖春感
張炎
西湖春感
接葉巢鶯①,平波卷絮②,斷橋斜日歸船③。能幾番游?看花又是明年。東風且伴薔薇住,到薔薇、春已堪憐④。更凄然,萬綠西泠⑤,一抹荒煙。當年燕子知何處⑥?但苔深韋曲⑦,草暗斜川⑧。見說新愁,如今也到鷗邊⑨。無心再續笙歌夢⑩,掩重門、淺醉閑眠。莫開簾,怕見飛花,怕聽啼鵑。
【鑒賞】 這首詞通過對西湖春景的詠嘆,抒發了作者對國破家亡、身世浮沉的感慨。它意境渾厚,虛實兼到,被后人視為張炎的代表作。
上闋開篇三句點題,描繪西湖暮春的景象,并透露出作者的暗淡心情。“接葉巢鶯”,用杜甫詩意,雖然略去了“暗”字,但“暗”字卻是關鍵所在。表面上寫的是春深葉茂枝繁,遮住了鶯巢;實則暗示南宋覆亡:由于江山易主,昔日的黃鶯藏于密接的樹葉中而不肯一睹舊日的西湖,這樣一來與詞尾的意境便遙相呼應了。“平波卷絮”,寫的是暮春景象;“斷橋斜日歸船”,描繪的是日暮圖景,在太平之日同樣的令人賞心悅目,而這里則有“烏衣巷口夕陽斜”的韻味。“能幾番游?看花又是明年。”接著,就“歸船”引出“游”字,以問句形式感嘆春已歸去,好景無多。“東風且伴薔薇住,到薔薇、春已堪憐。”這兩句寓情于景,作者采取形象化的手法對前面的詞句加以生發,借薔薇一枝使暮春具體化,寄幻想于東風暫住,表現出作者對春天的關注。然而,即使東風暫駐,伴著薔薇又能如何呢? “到薔薇、春已堪憐。”這兩句一進一退,把現實與理想的矛盾及內心復雜的情感都表現出來了。“更凄然,萬綠西泠,一抹荒煙。”承上再補兩筆,涂抹出西湖的凄涼景象:即便如此,那西泠橋邊的柳綠,如今也只剩下一抹荒煙了。
下闋 “當年燕子知何處” 呼應上闋的 “斜日歸船”,同時把意境提高到時代巨變這一高度上來。以下 “苔深”、“草暗”,是這一思想境界的補充和深化,由惜春過渡到哀嘆國家淪亡: 昔日豪門大族聚居之地,以及那些風景優美的地方,如今已是苔蘚遍地,荒草沒膝了。“見說新愁” 二句,既寫湖面的特點,又以擬人手法,用鷗鳥白頭來表現自己的亡國哀愁。“無心再續笙歌夢” 至篇終,直抒亡國的哀思: 一個破落的貴家公子,國破家亡后,無心再過輕歌曼舞的生活,只有關上房門,在極度無聊中打發時光,再也不敢面對外面的世界,因為一片飛花、一聲鶯啼都會勾起無限的感傷。
這是一首眷戀故國的哀歌,哀思氣氛很濃,這跟作者善于選取容易引起哀感的畫面有關,如 “斷橋斜日”、“一抹荒煙”、“苔深”、“草暗”、“掩重門”、“莫開簾” 等,都會加深作品凄涼哀婉的情調。
上一篇:《王沂孫·高陽臺》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秦觀·鵲橋仙》翻譯|原文|賞析|評點